第19章 看傻眼了
看着大家都往供销社方向走去,沈曼也跟着大家一起过去。
来就是为了买东西的,如果买不到就从空间里面拿。反正不能委屈了自己,该吃吃,该喝喝嘛。
这时天上飘飘洒洒的下起鹅毛大雪,白茫茫的一片,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
沈曼看着这副景象忍不住慢下脚步,她一直很喜欢东北,因为这里四季分明,冬天的雪很美,夏天的风凉爽。
当年从京城毕业回来,她就在家乡开店赚钱了,不论走到哪里,她始终喜欢的还是这个东北。
进入供销社,屋里人挺多的,因为秋收结束,大家趁着没啥事都出来买东西了。
各个大队也有专门过来的车,这次以后,一直到过年都不会有车再来镇上了,那样的话只能走过来。
“同志给我来两捆粉条!”
“我也想两捆!”
看着排队的队伍,沈曼发现副食品的柜台也在这边。
京城的副食品是单独的商店,而这里则是在一个屋子里,只不过不是同一个柜台。
她没有票也没有本,所以这些冬至只能看看就算了。
看了一圈,不需要票的东西她用不上,用的上的票还没有。
最后只能挤出人群,然后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偷偷的拿出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裹。
这里面是一些吃的用的,最重要的还是装装样子,被人发现多出来的东西也好解释。
正当她站在供销社门口,准备去饭店看看的时候,顾楠大声喊她,然后跑过来了。
“送完东西了?”沈曼见她带着的棉裤没了踪影,就知道东西送到了。
闻言顾楠点了点头,“是啊,你要干啥去啊?这是什么一大包?”
墨绿色的行李袋特别大,像个装被褥的东西一样。
沈曼也没有隐瞒,回道:“这是家里邮寄的,我正好过来拿东西的。”
“这样啊,那你不用买别的东西了?”顾楠没有问包裹的事情,主要还是人家的东西不好多问。
两人说了几句话,沈曼站在供销社门口等她一会儿,顾楠则进去买家里让她带的东西。
没一会儿这丫头就提着东西出来了,两捆粉条一大卷的布料,这点东西也不少了。
“现在车还不走呢,咱俩这就过去等着吗?”顾楠问着,刚才她看到屋里钟表的时间了,还有一个小时拖拉机才能走。
而沈曼戴着手表,自然知道时间还早,闻着隔壁飘过来的香味儿,她拉着人提着包裹就往旁边走。
“人家不让随便进的,不吃饭不能进去。”顾楠小声的制止她,结果对方就像没听到一样。
进屋以后,柜台的点餐人员看了她们一眼,也没说什么。
但是顾楠偏偏紧张的不行,恨不得现在就赶紧回家呢。
沈曼神情坦然的看了眼黑板上的供应,“同志,给我来二斤白菜粉条饺子!”
一斤饺子素馅的五毛钱,肉馅八毛钱。因为没有肉票,她只能吃素了。
至于粮票,她临走前把发的全国粮票换了这边的地方粮票,还多换了五斤呢。
柜台里的人表示淡淡,“一块钱再加二斤粮票。”
饺子的价格虽然贵了一点,但如今一斤饺子可是四十多个,这八十多个饺子端上桌,直接把两人看傻眼了。
顾楠迷迷糊糊的看她点了饺子,又被叫过来坐下,再看着沈曼一盘一盘的端过来饺子,有些没反应过来。
沈曼也懵了,这时候人家可不给你端菜送饭的,原本以为二斤也就是四盘差不多了,结果这端上来六盘,每一盘都满满当当。
“额……楠楠,你也吃啊,我吃不了。”她有些尴尬的开口。
别说吃不了了,就是往嘴里硬塞,她也塞不进去啊。
“曼姐。”顾楠迟疑的说道:“我知道你吃不了,但是我也吃不了啊!”
这谁能吃的了?他们家七口人倒是能吃,还不够呢,但问题是她们两个人怎么吃。
“先吃吧,吃不了打包带走。”沈曼不再多说,给对面的人倒上酱油蒜泥,然后自己就开始吃。
顾楠咽了口口水,见饺子确实很多,终究没抵住诱惑,跟着吃起来。
本来想着就吃几个,吃太多不好,没想到这饺子太好吃了,一吃就停不下了。
还别说这饺子虽然是素馅的,但放了很多荤油,吃起来特别好!
沈曼吃了一盘,差不多十二三个饺子,对面的顾楠吃的多,一共吃了两盘。
这时候的人肚子里油水不多,吃东西也胃口大,所以并不稀奇。
哪像后世那些小姑娘,吃两个饺子就吃不下了。
“曼姐,我吃的有点多了,嗝……”顾楠不好意思的捂着嘴巴,尴尬的端起来一碗饺子汤喝下去。
这饺子汤是免费的,相当于开水了,但到底是煮过粮食的,大家都愿意喝这个汤。
沈曼吃的也不少,这饺子包的不小,两口一个又香又好吃。
“还有三盘呢,算了,打包吧。”说着,她从兜里拿出来两个铝制饭盒。
这玩意儿还是原主的,不过就算是两个饭盒也装不下,最后拿出来一个碗,然后都装进去了。
空间里倒是有饭盒,但跟现在的饭盒不一样啊,索性就用新的大碗装好了。
大碗用同样的小盘子盖上,都装到一起提着,因为背包装进去容易撒了,只能这么提着了。
顾楠非常有眼色,帮她提着包裹,两个人一人拽一头,然后往拖拉机的方向去。
这边车上已经坐了好几个人了,经过大家的帮助,两人终于坐在小马扎上,等待发车了。
“这是买了多少东西啊,这么大一包。”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看着包裹,心里猜测里面到底是什么。
沈曼平淡的回道:“这是家里寄来的,不是买的。”
财不外漏,她现在所有的东西都会推到那个家庭。反正山高皇帝远,谁也不了解谁。
总不会有人去京城特意打听她的情况吧?真要是那样,那她认输。
见她这么说,大家都觉得城里的孩子真好,家里条件好,还能寄东西呢。
集体户其他知青也经常收到包裹,所以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