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金海华
除夕夜和金海华一起去慰问的时候,林原和表达了想跟金海华聊聊的愿望,金海华同意了。时间就定在初三的下午,地点定在了临湖的一间茶室。两人都要去市里拜年,干脆约在临湖了。
“你肯定知道我要走了,对吗?”两人一坐下,金海华开门见山地问道。
“年前才知道的。”林原和也不隐瞒。
“现在还对我有意见吗?”金海华看着林原和问道。
“怎么敢呢?”林原和有点尴尬。
金海华笑了笑。林原和不愿冷场,赶紧道:“金书记怎么会想到要去外省交流的?”
“跟你相比,我年纪大了。跟其他一些干部相比,我还年轻。身体条件也还好。我也想干点事。”金海华道。
“至于说条件艰苦。我本来就是从围安这个贫困县过来的,再艰苦还能艰苦到哪里?我当过兵,转业回来从乡镇一步步升上来。要说苦,还能比八十年代的围安更苦?”
“在霍海,我一直就展不开手脚。这有我自己的原因——我工作上的思路不太跟得上形势。当然,也有本地盘根错节的关系限制。”
“霍海的干部能动性强,不等、不靠、不要,这是优点。但有时组织纪律性比较差,很会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林县长你到霍海还不到四个月,印象可能不深。我来了快一年半,已经了解本地干部的一些习惯与做法。我提出那个所谓的加快基础建设计划,为什么只有你和杨彬有明确的不同意见?那么多本地干部怎么就没有意见?明知道这不太现实,他们为什么不提?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方案是否能通过。他们不会跟上级提什么困难、意见。但在执行的时候,他们会把整个计划改得面目全非。这是本地一种特殊的官场文化。也不局限于霍海,周围几个县市或多或少也有这个问题,霍海比较突出一点。”
林原和点了点头,金海华说的问题在全省的不少县市都有。
“这个习惯不好。决策之前大家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充分酝酿。有意见应该大胆提。方案定下后就不要随意改动。”金海华继续说道。
“霍海出去的干部也不少,几个县市当中算多的,你看有几个能走上地市一二把手的位子的?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就没有过!为什么?是他们能力不够?能力不够在霍海为什么就干那么出色?是因为他们提拔上去以后,还保留在霍海工作的一些习惯。这些工作习惯在县里问题不大,到地市一级,有时候会很致命。”
受教了!林原和有过一些模糊的印象,但从未有金海华这样清醒的认识。
“路大明和化肥厂的案子,查了那么久,还没查完。真查不出来?这里面的阻力来自哪里?市里有一点,但主要是在下面。那个金佛的事情,本来就不是什么大案,县公安局为什么不愿查?仅仅是因为曹琼的关系?”
林原和听了这话,看了看金海华。但金海华只是点到为止,不再继续说下去了。他转了话题:“你在主管集体企业改制的工作。鹏程、源利、东曙三家企业,很头痛吧?”
林原和点点头,道:“是的。东曙产权很不清楚,银行贷款也大;源利主要是银行贷款太多,银行不会坐视资产流失的;鹏程其实就是个私营企业,产权很清晰,但他们的工作非常慢。”
金海华笑了笑道:“我提个建议,具体你自己掌握。这三家先放一放,不着急。其它村办和乡镇办的先解决。村办的一部份其实是私营的,也有一些有村集体的钱,总的来说产权比较容易理顺。乡镇的,绝大多数政府从来没有投入过一分钱。无非是出个文,跟银行要点贷款。只要银行的贷款本息能够偿付,企业转给谁都一样。比起源利、东曙、鹏程三家,更容易。”
林原和有点疑惑的看着金海华。大多数乡镇企业今年都要铺开搞改制,但要说到这些企业的工作居然比这三家还要好做,让他有些意外。
金海华停顿了一下,说道:“杨塚镇有个丝绸印染厂,九一年丝绸行业红火的时候办的。镇里一分钱都没拿出来,只是从银行贷了600万。现在贷款还了一部分,本息还剩近400万。这个厂还贷一直拖拖拉拉的,是真的还不出来贷款吗?不是的,光他们厂长一个人,一年请客吃饭交际接待的费用就超过了100万。有钱吃喝,没钱还贷。反正都是公家的,银行的钱欠着也就欠着了。如果把这些债务、资产都转给那个厂长,你看他还会这么花吗?用不了两三年,他就会抢着把银行的贷款还上了。他要不还,将来想贷的时候还能贷得到吗?象这种情况的企业很多,完全可以现行一步。”
林原和点了点头,这种企业倒是好办。规模不大,说起来是乡镇企业,其实乡镇一分钱都没有投入,用的都是银行的贷款。只要保证银行的贷款本息能偿付,银行也没有任何意见。如果实际经营者有点魄力的话,完全可以接手下来。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会没有魄力吗?
金海华接着道:“源利、东曙、鹏程说起来是村办企业,其实比乡镇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源利,原来规模并不大。丝绸行业很红火的时候,当时的县长曹大元硬给他们拉贷款,逼着他们扩大规模。等他们上了新设备,扩大了规模,丝绸行业却不景气了。银行的贷款也就很难还上了。”
“东曙就更麻烦。办企业的钱有村里的,也有财政上一点。这个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东曙在村里搞小社会,企业成了村里的福利机器。他们这两年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整个东曙好比是一个无底洞。这样的企业就是倒贴送给人,谁会要?”
“至于鹏程,也挺复杂。他们内部的股权很乱,有业务上的关系户的,乡镇干部的,村民的,还有县里一些干部的,持股的队伍很庞大。入股都是私下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他们兄弟几个能搞清楚。真要象股份公司那样规范操作,需要花很长时间厘清关系。”
这三家企业的情况林原和也基本了解。但金海华提出先把这三家放一放的思路,还是让林原和眼镜一亮。前段时间他有点走入误区。先搞村办企业,再搞乡办企业。实际上未必能做到先易后难。
今天和金海华的聊天,真是受益非浅!当然也是因为金海华要走了,有些事情他可以直言相告。既然金海华那么坦诚,林原和也不藏着掖着了。
“金书记,博科的投资是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到马前山?”林原和直接问道。
“这个消息你是从哪里得来的?”金海华有点奇怪。
“不是从县里。我是从融资商那里得来的。”林原和道。
金海华想了想道:“是博科要求我们严格保密的。他们起初要求我们对外宣称是8000万美元全部会投到马前山,但我们不愿意这么做,只能采取严格保密的办法。全县就我和江县长两人知道详情。现在的方案虽然是用马前山名义搞的,实际上马前山只能得到2000到2500万美元。其余的钱会投向江东省的一个项目,具体的项目到底是哪一个,我们也不清楚。”
“事情的起因是博科跟一家新加坡公司同时看中了江东省的一个项目。当地政府坐地起价,另外那家公司也不依不让。博科考虑撤出这个项目后,另外那家公司也撤了。博科有点吃不准对方和当地政府的意图。因为我以前在围安的时候跟博科打过交道,他们请我配合演一下戏。酬劳就是马前山的投资。”
这样的事情,林原和当然不会反对。虽然说你不去帮忙,博科也很可能把该投的钱投到马前山来。但这种事情谁说得准呢?投资落地才是正道。
两人又聊到了西河省,金海华道:“如果我在那里工作顺利,那边也不嫌弃,交流期满后我愿意继续留在那里工作。”
这太令人震惊了!将来金海华未必能留在那里,但是他现在居然就有了这个决心。林原和明白了,金海华看似有点赌上了他的下半辈子。
“金书记,今后你在那边有什么要我们帮忙的话,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这话倒是出自林原和的真心。
“那我先谢谢了。”金海华也不客气。今天他和林原和之间的谈话,更象是朋友间的交流。
“你跟小赵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金海华突然提了一个令林原和非常意外的问题。
“我们俩还年轻,准备再等两年。”林原和推脱道。
“你们也不小了。小赵现在虚岁二十八,周岁也有二十六。现在你们可是县里年轻干部中的模范夫妻。早点生比较好。早点有了孩子,小赵将来生活、工作的压力就小一点。象我这样,女儿要是去年不考出去,我也不会主动申请参加交流。错过一年,也许耽误了半辈子。”金海华今天的表现像是一位老大哥。
听了金海华的话,林原和也只能在心中苦笑:我们只是名义夫妻,怎么能有孩子呢?至于孩子,林原和压根还没有想当爸爸的愿望呢。
两人分手后,林原和还在仔细回味着刚才和金海华的谈话。想到如果金海华不走的话,他们的关系会融洽吗?不太可能。林原和摇了摇头。如果金海华不走,有这么一位有手段、有手腕、还有真知灼见的县委书记,林原和日子绝对不好过。由金海华再想到县里的其他人员——连金海华这样的人都不得不避走西河,林原和对未来的工作,多了一丝忧虑。还好,他不是一、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