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兵制

1—22.兵制

西营这边分配装备,是需要给主寨那边的相关管事机构报备的,而这事现在就由江昊去办。江昊在往主寨去的路上碰到了老霍,两人就一起结伴而行。

主寨就在这青木峰最高处的山顶区,乃是大当家吴清以及整个山寨的决策中枢的所在之处,也是执法阁、计功阁、军器阁、钱粮阁等执事机构的所在之处。

山顶区的面积不小,被划分为了不同的区域,中央是决策中枢以及各执事机构的所在,后面是头目们的居住区,都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的。

至于前面,也就是进入三道门之后的这一片区域,则是一片广场,广场边上有着一座大厅,不少战士进进出出的。

“这是什么地方?”江昊问道。

老霍道:“这里是计功阁管下的榜文厅,是接任务和兑换积功点的地方。”

江昊闻言恍然。

之前就听说这北山义勇的管理是一种松散与纪律相结合的奇怪方式,任何一名战士都可以办理任务相关的事宜来获取奖励,颇有点象蓝星上一些魔幻小说里佣兵公会的感觉。

江昊对这种地方颇为感兴趣,于是就走进了这座大厅参观了一番,果然只见大厅内的两面侧壁上都挂着巨大的任务榜单,靠里是一排柜台,柜台里面坐着一些年轻人,正在为那些战士办理各种与任务相关的事项。

随便看了一些任务,大体上无非是惩罚北山峡的一些地方恶霸、为受难民众主持正义,还有猎杀某种凶兽、寻找某些物品等等之类。

另外还有一大类是常设的任务,说穿了就是斩杀北苍军、山贼、鞑子等敌人的首级可以获得的奖励点数兑换。江昊发现这一类的兑换点数还不少,不禁想起之前自己所杀的那数十名山贼,若是上山入伙之后再杀的话岂不是可以大发一笔?

真是可惜了。

看了一圈,江昊发现这榜文上的任务功劳点数都比斩首小多了,所以兴趣不大,因此拉着老霍便走出了大厅,来到了广场对面隶属于军器阁的军器兑换厅。

这军器兑换厅的格局与之前的榜文厅差不多,里面也有一些战士兑换了刀剑弓弩之类的兵器、兴高采烈地离去。

仔细看了一遍墙上挂着的可以兑换的物品明目、剩余数量以及所值的积功点数,江昊发现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各种兵器、弓弩、铠甲等等,也有马匹、不过剩余数量为零、兑换不了。此外,他忽然发现在兑换物品的名单里居然还有几本书!

看了一下,主要是几种与军事兵法相关的书籍图册,大都是大楚官方印发的军队科典之类,每种的剩余数量都不多,多则七八本、少则两三本而已。

见江昊在仔细地看那些书的名单,老霍道:“小江,你识字吗?”

江昊道:“笑话!我如何不识字?莫非你不识字?”

这个世界的天华文字与蓝星上的东方文字虽然初看起来很不一样,但仔细一看其实却是大同小异,都是象征文字,都有“六书”的构造,所以稍微熟悉了一下,江昊就解决了文字障碍。

“也不是不识字,只是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字,看看榜文还行,读这样的书费劲。”老霍道:“其实,咱们这山上还是粗人多,所以这些书都挂了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去兑换它。”

“原来如此!”江昊点头,然后便将那些书每样兑换了一本。

由于之前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还是大功,所以江昊的积功点数很多,不过眼下也没有多少需要兑换的东西。而这些书所需的点数很少,对江昊来说就是一个零头而已。

回到营地之后,与老霍道别,江昊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拿起那几本浏览了一下,不知不觉间对于大楚的兵制有了一些了解。

青木峰上,东营的三个屯都是按照北山义勇的习惯,各个屯之下分设了队,而队以下都是按照个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结合成为小队,每个小队的人数不是绝对确定。但许二这边却是参考官军的建制在西营三个屯的各队之下设立了卒、卒之下又设立了伍这一层建制,每个伍的人数也相对固定、由五个人组成,这是为了训练一些伍的配合作战战术。

卒、伍等基层建制均来自于大楚官军,五人为伍,五伍为卒,五卒为队,五队为屯,五屯为营,通常五六个营又组成一个军。

江昊从莫离的记忆中知道,北夷人传统上的军队组织是按照十进制的,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万人队这样,而大楚官军的基础建制基本上按照五进制,大概这是因为各自的主体兵种、装备以及战术所决定的。北夷人全部都是骑兵,擅长灵活机动的长途奔袭作战的战术,所以十人队的规模比较合适。而楚军多用步兵或步骑结合的阵战,由五个伍组成的一个卒是最适合的基层建制。

其实,无论是北夷人还是大楚官军,他们的军队建制都是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比如,北夷人作为游牧民族都是以部落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所以他们的军队也是在部落的基础上构成的,一般一个万人队就是由一个部落联盟的适龄男子组成,而一个千人队一般是由一个部落的适龄男子组成,未必是精确的一千人,七八百或者一千多的都有。

而大楚的情况就复杂了很多,这首先是因为大楚是一个以小自耕农为基础的农耕社会,不象北夷那样差不多是全民皆兵、部落就是自然的军队组织。加之大楚为了防范形成军阀割据而实行了“以文驭武”的国策,所以平时的军队都不是由指挥作战的将官带领的,而是由隶属于兵部系统的各州“兵马司”来管理,谓之“戍兵制”。

在每个州,除了州牧府及其所属的六署之外,还有隶属于兵部的兵马司、隶属于户部的转运司再加上隶属于都察院的按察司,号称“一府三司”。这三司皆为四品,其级别虽然比州牧低了一级,但却并不隶属州牧府管辖,而是只听命于他们各自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京城的上级机关。

这个世界上大楚国的戍兵制不同于蓝星上东方大国曾经的唐代的府兵制或者明代的卫所制,没有专门的“军户”户籍,兵员都是从普通的民众之中征募而来。

当太祖皇帝之时,实行的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役兵制也即义务兵役制,所有被授予了田地的农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过农民服义务兵役是有时间限制的,每年合计需要服役一个半月也就是四十五天。如果因为战事等情况而必须要超期服役的话,那么按照规定官府就得给超期服役的士兵额外发放军饷。

不过,到了太宗翰文帝时期,废除了役兵制、改为了募兵制,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但无论是役兵制还是募兵制,但凡集结起来的部队,除了州郡县所属的一些治安兵之外,作战部队在主体上都是按照戍兵制来管理。在这种制度下,地方的兵役管理与士兵的征召由州、郡、县三级地方官府的武官之首“尉”来负责,征召后交给指定州的兵马司,再由兵马司将之分拨到属下诸提辖司、编入营屯等单位之中,发给装备、进行训练,谓之“戍兵”。到了战时,这些平时由兵马司管理的戍兵部队就会被以营屯为单位成建制征调编入真正负责作战的军团中,而当战事结束后,作战指挥机构解散,所属的部队就返回各自的驻地、仍然归于相关兵马司的管理之下。也就是说,大楚军队在平时的管理和战时的指挥上是不同的两个体系。

这种管理和指挥分开的“戍兵制”,是大楚的独创。前梁时期,也是实行了“以文驭武”的国策,但那时的以文驭武仅仅只是将一定级别以上的统兵官全部换成了由文官担任而已,不但因为文官大多不懂军事而造成了部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而且也未能真正解决统兵官拥兵自重的弊端,只是拥兵自重者由武将变成了文职的封疆大吏而已。大楚开国后,深知这一弊端的太祖鸿烈帝在军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出来一套更加复杂的军制,这套军制的要害就是将作战指挥和平时管理两个体系分开,兵部以及各州兵马司负责军队的建设以及平时的管理和训练、无权指挥部队作战,战时则由枢机院管下的作战指挥体系中的各个机构来负责指挥作战。这样就彻底断绝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可能性,而且在指挥作战时也可以大胆起用武将,毕竟由武将指挥部队作战终究要比不通军事的文官靠谱了很多。

当然,武将也都只是担任作战部队的长官,而在战时指挥机构之下还另外设有专门负责后勤的文官体系,武将只能指挥部队作战,钱粮装备等后勤事务则由文官负责,甚至针对一定级别以上人员的奖惩与军法处置也都由专门的文官机构与领兵的武将共同负责,以免武将利用作战时期统兵的权力搞什么名堂,所以这也是一种“以文驭武”。

至于作战指挥机构,名堂就比较多了,主要有拱卫京师的禁卫军都指挥使司、常设的边军节度府、临时设立的督师行辕、都督行辕以及州郡地方兵这四大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麾下的部队都是来自于各兵马司、并且其中的兵员部队还是定期轮换的。

禁卫军的常备编制有数十万之多,平时主要部署在京畿地区,以禁卫军都指挥使为最高统帅,其下又分设若干指挥使,各统率数个军,驻扎在京师周围的各个州。

边军节度府则是大楚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常设性作战指挥机构,节度府的长官为节度使,节度府之下可以辖制若干个军,组成各军的部队则是由各州兵马司中抽调并进行定期轮换的。尽管没有明文规定节度使必须由文官担任,但自从太宗翰文帝之后所有的节度使就都由文官担任、并且形成了一种惯例。

至于都督行辕,则是为了一场战事临时设立的指挥机构,其主帅为都督诸军事、简称“都督”,所管部队的情况类同于节度府,不过也有可能是从节度府管下的部队中临时抽调。不过,这都督府虽然在制度上是有的,但在实际上却往往被“督师行辕”所替代。督师也叫督师大臣,乃是由高级文官担任的、类似于都督作用的大规模作战统帅。

至于地方州郡兵的作战指挥体系,则是由州指挥使和郡兵马都监这两级组成的。不过,州指挥使和郡兵马都监都不是必设职位,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不像兵马司是各州都有的常设机构。

各州的指挥使乃是直属于枢机院的,不同于三司,指挥使是三品正将及其以上的武职,但指挥使不象三司那样有专门的常设机构,只是在有战斗任务时才会临时建立其幕僚机构,谓之“指挥行辕”,其中包括从三司抽调的参谋以及负责后勤与军法的文官,以及从州指挥使司抽调的武将军官。州指挥使司是常设机构,但其长官并非是指挥使而是判指挥使司事,系直属枢机院的文官,其品级也不过是区区五品,所负责事务只是挂在本州的作战体系的武将军官的日常服务与管理而已。

节度府、都督行辕、督师行辕以及州郡作战指挥体系之下所统辖的部队,其基础是军一级建制,军的指挥官为都统制官、简称都统制,由五品偏将及其以上品阶的武将担任。在各军以下,有从各州兵马司抽调而来的营一级部队,营的指挥官为统制官、简称统制,由七品主尉以上军官担任。

在较大规模的战争中,通常在节度府或者督师行辕之下还有可能设立道一级建制,战罢则撤销,带有半临时性质。道的主将为“总理某某道兵马事”、俗称总兵官,通常由三品正将及其以上品阶的武将担任。当然,如果战事时间不长,也未必会设立道一级建制,而是由节度使、督师临时委任一名文官或者武将来指挥相关各军,这种情况称为“并护诸军”,俗称“护军”。

道一级建制通常是在集结多个军作战并且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时才会建立,而总兵官就相当于是这一路兵马的前敌总指挥。这一制度是本朝太祖鸿烈帝惩于前梁以文官担任前敌指挥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利作战的弊端而加以改进的,毕竟武将在前线指挥要比文官合适得多。而由于道一级建制并非常设,所以即使武将担任总兵官也不可能拥兵自重。

虽然道是临时性的,但也要看战争持续的时间,而现下楚燕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十年了,所以有很多的道差不多都变成了常设建制。

不过,就算如此也不怕武将拥兵自重,因为按照大楚军制平时各营皆归各州兵马司管辖,因作战需要而调往相应的作战指挥机构之下接受其统辖,而当一个营到了作战期满之后,便会奉命轮换、脱离节度府以及各路的管辖返回其原本的驻地、归于所属的兵马司管辖。

日常时期,各州的指挥使司与兵马司各自有一套武官系统,指挥使司所负责的武官一般上至偏将下至从尉,战时即由此抽调将官担任都统制、统制,也由这些将官中选任郡兵马都监。而兵马司之下的武官为都提辖官和提辖官,专门替代作战指挥体系下的都统制官和统制官、负责平时戍兵部队的管理和操练等事宜。

对各部队来说,屯长以下的军官军吏一般是不会更换的,但营以上的部队在战时和平时却是由不同体系下的武官来统辖的。

总之,这一套看起来很复杂的制度似乎是完美地解决了领兵官拥兵自重甚至军法割据的弊端,但它本身也有弊端,比如一旦地方上乱贼蜂起、底层的兵役结构遭到破坏,就给戍兵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后来改为了募兵制一方面是通过军人的职业化来提升部队官兵的军事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大楚的武官是分为大将、上将、正将、副将、偏将、裨将、主尉、从尉以及军候共九品,其中正将可以担任总兵、副将可以担任副总兵、偏将可以担任都统制、裨将可以担任副都统制、主尉可以担任统制、从尉可以担任副统制、军候可以担任屯长。但是,可以担任并不代表就一定就会担任。事实上,武官也许会在兵马司之下担任提辖官,也可能挂在指挥使司或者都指挥使司赋闲待命,通常大部分将官只有在战时才会出任领兵官。而且就算是出任领兵官,也未必没有高阶低职的情况。

大将和上将都是地位超然的高级将领,但却是极少领兵,就算是出任领兵官也不可能超过总兵,因为以文驭武、不再委任都督的大楚已经没有了总兵以上的武职领兵官。

至于各州的兵马司则不能参与作战指挥,因此其属下的都提辖与提辖官只负责训练兵马,除了特殊情况外也都没有权力领兵出战。即使地方上出现了紧急情况,也只能由州指挥使、郡兵马都监以及从指挥使司抽调出来的武官来担任领兵官去执行作战任务。

除了州指挥使以外,能够领兵出战的武官平时都在各州的指挥使司的管理之下,但指挥使司本身却是没有什么权力,所管的其实只是这些武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当然也有一定的监督使命。

常设的节度府、督师行辕等作战指挥机构,其麾下的武官大部分都是从各州的指挥使司中抽调的武将军官。

至于副将以上的武将则不归各州指挥使司管理,而是直属枢机院管理,除出任某州的正副指挥使以外,平时都集中在京师或者一些重点的城市,枢机院在这些地方有专设的都指挥使司来负责他们的服务和管理。

中土历来的地方兵就是州郡县兵,本来是中土历朝军队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州郡兵在传统上都是由地方长官统辖的,不过到了大楚一朝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防止地方州郡拥兵自重甚至举兵造反,所以朝廷大幅削减了地方官所统辖部队的员额,州郡县负责军事的主官州尉、郡尉和县尉属下的州兵、郡兵和县兵的兵力很少、沦为了治安部队。

不过,州尉以及郡尉、县尉这些中下级地方武官,除了能指挥麾下的少量地方治安部队之外,还有负责兵役统计征发招募的职责,也算是比较实权的位置。

既然地方兵的兵力严重不足、只能起到平时维持治安的作用,那么为了防备较大的匪患和其他动乱,必要时州郡只能向上级报告并请求派兵征讨。而派兵则只能是由枢机院决定,从兵马司抽调戍兵部队、从指挥使司选派武将军官。

如果情况紧急又无法联系枢机院,或者因为时间问题来不及等待枢机院和兵部的命令,那么州牧可以会同指挥使、兵马使以及判指挥使司事共同商议决定出兵,事后必须向枢机院和兵部呈文说明情况。

此外,大楚在县一级还设立了武职的团练使,团练使与县尉平级,接受州兵马司和郡守的双重领导,负责所在县的民勇训练考核等事宜。

这一套军制可谓是相当复杂,但也确实有效,因此自大楚开国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军队造反和武将不听指挥的情况。

当然,这也未必就是制度的威力,也与大楚的国力与政治状况有关。比如,在大楚开国已经快要达到百年的现在,将领军官们也没有那么老实了。不过,终究是由于这一套制度的原因,将领们依然是不可能拥兵自重,而是更多地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罢了。

相对而言,北夷人的部落兵制则是平时的管理和战时的指挥是同一个体系,通常那些万人长、千人长等等的将官都是由部落的酋长或者酋长的亲属担任的。

至于北燕的军制,本质上与北夷没有区别,都是部落兵制。所以,北燕朝廷在北峡三郡也废除了之前大楚所实行的极其复杂的戍兵制,改为了类似于部落兵民合一的封建兵制,由各个家族的族长同时担任地方长官城守和一地军队的统帅,其麾下的士兵也都是由他们自己在地方上征发。

现在北山峡各大家族再度回复到了内附大楚之前的情形,相当于一个个小军阀、土皇帝。

北峡的义军当然是没有条件实行戍兵制的,也不可能实行部落兵制或者封建兵制,所以他们的组织方式就更加简单而直接。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剑啸昆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侠 剑啸昆仑
上一章下一章

1—22.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