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古稀之死
[正文]第十三章古稀之死
------------
就在木小风三人辞别离开一月后,翠云门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翠云门前掌门人古稀死了,就死在他位于白晶峰峰顶的木屋里。更令人震惊的是曾经叱咤整个青山界的天才古稀,死得惨不忍睹。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死去多时,遗体轻微腐烂,全身流满黄绿色的汁液。
事情是这样子的,当日木小风与众人告别后,去与古稀辞行,此后古稀就没有出过门,而木小风也是最后一个见过古稀容颜的人。章泽天等人晚饭时间敲门喊古稀进食,不料屋子里没有任何的声音,屋门也被反锁,章泽天等人便以为木小风辞别古稀后,古稀便闭关修炼。
可令章泽天等人奇怪的是,古稀闭关修炼却不见有丝毫天地灵气的波动,终于在一个月后的清晨,章泽天等人发现不妥,山峰上居然连续几天出现一股异味,且异味一天比一天浓重,寻其源头竟是古稀屋里发出来的。
他们再三敲门无果后,破门而入,只见古稀盘坐在木床上,闭着双眼,一些黄绿色的汁液从头顶缓慢的流下。
章泽天等人吓了一跳,回过神来,立马喊人去翠云峰上禀报于青衫等人。如果只是翠云门前掌门古稀离世的消息,或许还不足以令众人震惊,毕竟化灵期就算是修真者也才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寿命,况且是恶疾缠身的古稀,他现在离世也情有可原。
可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的,不知从哪儿传来谣言古稀并不是大限到来自己坐化的,而是五年前他所收的唯一一个弟子木小风因忌恨五年前经脉尽断之事,离去时弑师。
谣言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一发不可收拾,木小风一时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孝之徒。当然其中也不乏不信者,毕竟古稀乃是化灵初期的修仙者,而木小风只是一个经脉尽断的残废之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废人怎么可能杀死堂堂化灵初期的修仙者。但在有心人的策划下,所有直接的证据都指向木小风。比如:木小风辞别后古稀没出过屋门;木小风的经脉五年来已被古稀修复的差不多;木小风为何不是在五年前辞别离开,而是在五年后离开。
不管如何,最后的结果还是木小风成了弑师的不孝之徒。有心者不会去拆穿自己所营造的故事,无心者不会去关心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怀疑者则是惧怕有心者的报复,所以邪恶战胜了正义。翠云门碍于有心者所制造的舆论压力,最终还是颁发了捉拿木小风回师门的法令,同时还颁发了一条捉拿木小风回师门者,翠云门将有重赏的法令。鼻子敏锐的人已经发现平静了千年的修真界将要再起风浪,而风浪的尖头直指翠云一门。
翠云门翠云宫的地宫之内,青衫三人阴沉着脸庞成三角形对坐。地宫周围墙壁上油灯闪闪烁烁,一层青色的光芒牢牢的护住地宫。地宫北面墙壁前面的前面一炉青香正在徐徐燃烧,时不时跳跃起来的火星为地宫里面增加一丝神秘的色彩。
这地宫本是翠云门祖祠般的存在,此刻却成了三人议事之地。在这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翠云门的祖祠会在翠云宫的地宫内,这还得从翠云门的开山祖师风水先生说起。没人知道翠云门开山祖师俗家姓名,唯知道他叫风水先生。在风水先生即将离世之时,说出来一番话让翠云门后世来人谨记,“把吾葬在翠云峰上翠云宫之地宫,日后若是发生事变,尔等迁总堂必迁与地宫之上,否则吾死不瞑目”。风水先生说完之后便咽气而去,自此地宫便成为了翠云门的祖祠。
“师兄,你真的相信小风会弑师吗?”苏胖子对着坐在上位的青衫问道。
看不出来青衫是何表情,“外面风起云涌,矛头直指我翠云一门,一个不小心我等将成为翠云的千古罪人。必要时刻说不得也只能舍卒保车了。”
“师兄,若我们真如此做,如何对得起已亡的古师兄,又如何对得起翠云的列祖列宗,更怎么过得了我等的心魔,小风只是这一场风波的无辜者。”苏瘦子痛心疾首的说道。
苏胖子:“师兄,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吗?不是在检查古师兄遗体的时候在他体内发现千年尸虫吗?”
青衫:“我们肯定古师兄不是坐化也不是被木小风所杀。凶手另有其人,且凶手所谋绝非是古师兄一人,而是整个翠云。若是我等贸然行动,说不得就中了凶手之计。”
“师兄,你是说是他们?”苏瘦子疑惑道。
“嗯。”
苏胖子大惊,“师兄,千余年前妖魔便是从他们那儿起,他们也自称元气大伤,这些年来我们也密切关注,不见他们有什么行动呀?”
正在此时,殿外飞进一传信玉简,“师尊,除外出游历的师兄弟外,其余众人已在大殿集合完毕”。
青衫看完玉简,对二人说道:“走吧,五日后便是古师兄的大葬典礼,刚才箭儿传信说众弟子已在大殿集合完毕,我们出去吩咐一下事宜,至于其他的事情等古师兄入土后再做祥议。”
修真者虽然对世俗界的金银财物看的不是那么重,但修真界各大大小小的门派,在世俗界里总多多少少有一些权势,有的则是官宦人家,有的是商人富贾,有的是平民子弟,有的还是武林人士。自翠云门颁布下缉拿木小风的法令后,大大小小的宗门都朝自己所辖的势力发出缉拿木小风的命令。
不但修真界引起一阵轰动,就连世俗界也悄悄的酝酿着一场关于木小风的风暴。毕竟翠云门作为修真界的三大门派之一,他所说的重赏肯定不会太次。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奔翠云门重赏而去,有多少人是为了巴结翠云门而去,又有多少人是奔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去,那就不得所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