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急需一笔天价军费
王立本想看一出好戏,可惜天不遂人愿!
因为,吴三桂出来搅局了!
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本来,吴三桂是奉王立之命,引锦州城的骑兵至大凌河待命!
刚至城外,恰逢八旗兵在追杀百姓!
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是一顿乱砍,没留下一个活口!
见了八旗兵,关宁铁骑就是这么强悍!
其实,关宁铁骑之所以强悍,除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赏赐丰厚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关宁铁骑的兵源,几乎全是关外的辽东人!
抢走他们土地和财产的人,正是八旗兵!
杀害他们亲人的罪魁祸首,也是八旗兵!
刚才,被八旗兵追杀的汉人奴隶,或许就是他们的亲人!
只是,你们砍人就砍人,不要这么心急嘛!
这下好了吧,事情发展成这样,所有的猜测再难验证!
问题是,这批汉人百姓之中,肯定混有八旗兵的细作!
哭爹喊娘,苦苦哀求,让我怎么处理才好?
如果再不出手相救,不仅高起潜有怨言,满城的士卒更有怨言!
问题是,怎么救?
如果送他们到锦州、宁远或者山海关,实在不敢放心!
如果让他们运送物资或修筑城池,更不敢放心!
既然如此,那就,暂且把他们安置在大凌河城,让宋哲暗中盯着他们!
……
时间,转眼来到三月底。
刚刚收复的广宁城转眼就丢,众臣群起弹劾王立的“不作为”,朱由检始终视而不见!
因为,王立的奏书所言,朱由检深以为然!
此时此刻,确实不宜突入辽河平原!
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够守住大凌河,已经非常不易了!
由此可见,孙承宗与杨嗣昌并非能力不行,而是行事稳重,顾全大局!
那么,王立举荐的杨嗣昌……
呃,就连温体仁也认他的才能,那就诏他入宫,朕亲自试一试!
如果真有才能,可将剿贼之事全权委托于他!
这样一来,辽东有王立,剿贼有杨嗣昌,朕就高枕无忧了!
“哦?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朱由检对这个词很感兴趣,满脸期待地盯着杨嗣昌:“若是采用你的计策,真能彻底剿灭流贼?”
“呃……皇上,微臣所说的四正六隅,其实源自厂公的剿贼之法,只是稍加改进!
回想剿贼之初,洪总督在延绥与陕西,杀得流贼鸡飞狗跳,却因当时的山西无人负责,才让流贼有了喘息之机;
在这之后,流贼从山西窜入河南,再从河南窜入湖广,眼看就要被剿灭,却每次都获得喘息之机;
后来,厂公建议设立五省总督,在陕西、延绥、山西、河南与湖广各设总兵,既归属总督之调遣,又各自负责本省之剿贼大任;
此计一出,流贼被杀得无处可逃,只得遁入山中;
而今,流贼变得更加狡猾,流窜范围不再局限于五省,大有全国蔓延之势!
因此,流贼可能会窜逃的各省要地,必须常备一支剿贼大军!
微臣以为,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官为“四正”,各设巡抚,分剿而专防;
同时,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同设巡抚分防而协剿;
如此“四正”加“六隅”,合为“十面张网”,必让流贼无处可逃!”
“嗯,杨总督之言,甚合朕意,恨用卿晚啊!”朱由检连连点头,却又眉头一紧!
自从擒杀了贼首高迎祥,半年多的时间里,各路流贼销声匿迹!
以为天下大定了,朱由检神采奕奕,雄心勃勃,整日筹划着击败八旗兵,收复大片大片的疆土!
哪知道,王立的预言再次应验!
获悉各路流贼复起,朱由检第一时间想到了王立!
经过慎重考虑,终究还是放弃了!
毕竟,王立以微弱之兵与八旗兵抗衡,已经非常不易!
再让他兼任“剿贼总督”之职,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若有顾此失彼,只能是得不偿失!
幸好,经吏部和内阁的一致推荐,从宁远诏回了杨嗣昌!
一试之下,果然是大才!
只是,真要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那得多少的兵力?
又需要多少的银子?
“皇上,微臣以为,除现有的五省兵马之外,还需新征十二万大军,计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余两!”
听到这个数字,朱由检的脸瞬间沉了下来!
一百九十二万,那是什么概念?
天启年间直至自己继位之初,全国各省,每年上缴户部的税银,维持在三百五十万左右!
这个数字看起来庞大,实则捉襟见肘!
因为,全国各地,需要财政拨款的地方实在太多,军队的欠饷随处可见!
事关生死存亡的辽东,关宁军的军饷也不能准时、足额的发放!
九边重镇,更是形同虚设!
皇太极那家伙,有事儿没事儿就趁虚而入,翻墙抢劫!
人祸也就罢了,老天爷也跟自己对着干!
这十年来,西北几省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流贼四起,军费的支出一年比一年多!
而上缴户部的税银,一年比一年少!
去年,上缴至户部的税银,只有可怜的八十来万!
若不是东、西二厂的百万税银,自己这个皇帝,恐怕早就饿死了!
然而,再怎么省吃俭用,再怎么补贴财政的亏空,银子还是不够用!
唉!
如今,流贼再起!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势在必行!
在杨嗣昌的计划中,二十万军队,每年一百九十万的饷银,确实不多!
从忠勇营和骁骑营的开销来看,这笔银子真的不多!
除了必要的兵器甲胄之外,剩下的银子分摊到每一个士卒,每月还不到一两银子,勉强填饱肚子都难!
即便如此,这笔银子仍是天价!
让杨嗣昌暂且退下,朱由检陷入了沉思!
大明的每一亩土地,每年的产出折算成银子,大约是一两半至二两半;
太祖皇帝立国之初,田税始终保持在一百二十钱左右,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二百多年!
从万历三大征开始,田税猛涨到如今的一百八十钱!
可是,田税涨了,财政收入应该增加才对,为何越来越少?
在正德年间,大明登记在册的土地,不是有五万万亩之多么?
直到现在,土地数量没有减少吧?
每亩征收一百八十钱田税,应该有九千万两的入账才对!
就算遭了灾,再除去部分军屯之田,就算只收到十分之一的税银,也该有九百万才对!
为何,这几年上缴户部的税银,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万?
那些银子,都到哪里去了?
为何就收不上来?
按大明现有的土地数量,每亩土地加收四个铜板,就足以凑出二百万的军费!
但是,据厂公和王承恩、曹化淳等人所言,这笔钱不能再加了!
每一亩,朝廷只加收四个铜板,真的不多!
但到了地方上,就会变成四十钱,四百钱,甚至更多!
届时,百姓又会骂朕是“重征”皇帝!
搞不好,又会逼得百姓铤而走险!
唉!
我大明的官员,到底是怎么了?
东、西二厂每年都在抓贪腐,每年都有几百人被剥皮实草,贪官怎就越抓越多?
到了最后,竟然,连东、西二厂都不敢再抓了!
唉!银子,银子!
急需的军费,朕该如何筹集?
“万岁爷,内阁首辅温大人到了,正在殿外候见!”
王承恩低声提醒,朱由检抬起沉重的头,有气无力地说道:“请他进来!”
“喏!”
温体仁进殿,刚要参拜,朱由检急忙挥手阻止,迫不及待地问道:
“首辅大人,你举荐的杨嗣昌,朕已经试过了,确实是位大才!
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朕甚是满意!
想必,他前来觐见之前,已经跟你提过吧?”
“皇上圣明!
本来,这个杨嗣昌,微臣并不了解!
只因厂公连连举荐,微臣这才私下派人核实,发现他确实是个大才,这才大胆地举荐给皇上!”
温体仁的回答,让朱由检大为失望!
本来,朱由检的问话是“抛砖引玉”——只要温体仁给出肯定的回答,就能顺势问起军饷之事!
哪知道,温体仁打了个太极!
他的毕恭毕敬,他的言辞恳切,让朱由检再难开口!
无奈之下,朱由检只能硬着头皮,开门见山了!
“杨嗣昌的剿贼之策,甚得朕意!
只可惜,如果采纳他的计策,需要的饷银实在太多,每年高达二百余万!
以首辅大人之意,这笔饷银,如何才能凑足?”
“呃……这个嘛……”
“不得加征田税!”
温体仁本就支支吾吾,朱由检却抛出了“终极杀招”——只要不加田税,一切都好说!
期待的眼神中,温体仁犹豫多时,试探着开了口:“皇上,厂公在四川的变法卓有成效!
四川一省,百姓衣食富足,税收丰盈!
若能全国推广,不出五年,大明必能国库充裕,兵强马壮!
只可惜,皇上每次提到“全国普及”之事,厂公总是闪烁其词!
呃……微臣曾建议,将四川巡抚刘大人诏还入京,商讨全国变法之事……”
“首辅大人!”
朱由检略有不悦,打断了温体仁的话:“全国之变法,势在必行!
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国策,需要慎重而行!
而且,以变法增加税收,需要好几年才能奏效,难解燃眉之急!
既然厂公有所顾虑,肯定有他的原因,此事还是暂缓!
朕最关心的,是急需的二百万两饷银,如何才能马上凑齐!”
“呃……这个……这个二百万两,不是个小数目……微臣以为,还需召集众臣共同商议,对,共同商议……”
温体仁继续打着太极,朱由检并不满意!
从他的眼神就能看出来,如果没有满意的回答,此事很难善了!
此时的朱由检,明显是逼着公鸡下蛋!
可是,除了这样,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户部拿不出银子,那就只能找温体仁!
谁叫他是内阁首辅?
其实,朱由检也知道,让温体仁马上给出解决办法,只能是天方夜谭!
但是,只能如此!
因为,流贼复起,大有蔓延之势,必须迅速清剿!
只有给内阁足够的压力,他们才会想出解决办法!
本来,迅速解决军饷之事,朱由检是没抱希望的;哪知道,温体仁稍加思索,竟然凑了上来!
“皇上,西厂王公公的天音阁,日进斗金,他的富民商场更是遍布各州各府,富可敌国!
微臣的意思是,如果军饷要得太急,可试着向王公公开口……借钱!
呃……只是……若是他不肯借……”
“借……借钱?”朱由检蹭地弹起身,满脸怒容:“你说什么?你说的是“借”?你让朕向厂公“借”钱?”
“不,不,不!”
温体赶紧否认,却又满脸堆笑,神秘地说道:“皇上,这个“借”字嘛,其实……这个……既然是皇上借钱,王公公应该不会拒绝!
因为,他……他不敢做个逆臣!
如此一来,急需军饷的燃眉之急,不就解决了?
最关键的是,皇上随口说个“借”字,王公公敢让皇上打借条么?
他敢让皇上还钱么?
他真敢大逆不道,不仅满朝的官员不会答应,全天下的百姓也不会答应!
不知,微臣的意思,皇上是否明白?”
“不,不行,不行!”朱由检连连摆手,眉头紧锁:“这样做实在不妥,容朕再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