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均田制(下)

第一十二章 均田制(下)

曹恪道:“那些世家豪族子弟如果有子女的话,官府给其子女授田的时候,就从之前划给他家的永业田里分。”

“新买的奴婢和耕牛的应分田地,也从他们的永业田里扣。”

曹操闻言不由一怔,端着青瓷耳杯的手猛然停在半空,道:“就是说,我实际上并不需要再次给世家大族授田,完全可以拿那家大族的花献那家大族的佛?”

“正是如此。”

曹恪颔首道:“世家豪族子弟众多,几代下来,他们家的土地会分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分散,到时候,还不是被我曹家轻松拿捏?”

曹操寻思一阵,点了点头,道:“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小侄以为,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法子去抑制世家豪强,比直接粗暴地和他们对着干,要好得多。”

“温水煮青蛙?这比喻真是生动形像。”

曹操哈哈笑了几声,道:“这样,贤侄今天把你提的均田之策用笔墨撰写成文,明日上午交给我。”

曹恪拱手道:“小侄遵命。”

“贤侄的想法,我会好好考虑的。”

曹操将青瓷碗中的酢浆一饮而尽,便起身告辞,带曹昂离开。

当天晚上,掌灯之后,曹恪在已经收拾干净的书房里让贴身侍女磨墨,自己则提笔将先前向曹操提出的均田制构想写在一块帛布上。

此时造纸术虽已出现,可造出来的纸质量差,同时产量也小,不能满足日常所需,因此并没有普及开来。

人们平常还是习惯用竹简和帛布书写记事。

曹恪写完文书,便去卧室睡觉。

次日巳牌时分(上午9点至11点),曹恪到书房将昨夜写好的文书放进怀中,便在两个亲信小厮的护卫下前往曹操的住处。

曹操的住处在箕山坞堡西北角,是个五进院落,比曹德、曹恪父子俩住的院子要大得多。

不过他不常住这里,而是住在位于鄄城中心的州牧府。

这次是因为要招待刚从徐州过来的亲属,才特意在这庄园里小住几日。

曹恪进了这座五进大院,走到位于第三进院落的正房门前,看见数名士兵站在走廊下守卫。

那些士兵个个穿着深灰色战袍,披着两当铠,头戴兜鍪,手持长戟。

士兵中间,没有典韦,没有许褚。

那两个盖世猛将目前还没有被曹操收归帐下,其中一个应该还在张邈那里当军士,另一个估计还在谯县的许家坞当他的土财主。

曹操的正房分成五间,中间是客厅,其余四间分别作卧室和书房使用。

曹恪走到正房前面的三级台阶下,见客厅房门大开。

宽敞明亮的客厅中,曹操端坐主位,和曹德以及两个中年男子说话。

那两个男子年纪估摸着都在三十岁上下,其中一人身上穿件白色长袍,长得丰神俊逸,气宇轩昂。

另一人脸呈方形,唇边留着络腮胡子。

曹恪上了台阶,来到门边,便请卫兵进去通报。

俄顷,卫兵从房内出来,请曹恪进去。

曹恪让两个随行小厮在外面等候,自己一步跨进客厅,来到曹操面前,施了一礼:“小侄见过大伯。”

又向曹德行礼:“见过阿翁。”

曹德伸出手来,指着坐在对面的那个白袍男子,向儿子介绍:“这位是文若先生。”

又指着曹恪对白袍男子道:“这是犬子曹恪。”

曹恪听到“文若”两字,

不由愣住片刻。

曹操帐下第一谋士荀彧的表字就是文若。

难道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彧荀文若?

想到这里,当即讶然道:“您就是荀彧荀文若先生?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

“哪里,哪里。”荀彧客气地拱了拱手。

曹德嗔怪道:“棘奴,你怎么能直呼文若先生的名讳呢?”

又对荀彧道:“犬子心直口快,言语有些冒犯,并非故意,还望先生勿怪。”

曹恪这才想起在古代直呼人名是不礼貌的行为,连忙道歉:“我对先生仰慕已久,今日在这里见到真人,情不自禁,一时激动之下喊出先生名讳,请先生海涵。”

荀彧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无妨,无妨。”

曹德又指着坐在荀彧下首的络腮胡汉子,对曹恪道:“这是你从姑夫。”

曹恪瞥了络腮胡一眼,发现自己并不认识此人。

不管是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记忆中,还是原身的记忆里,都没有这个络腮胡汉子的半点信息。

不过他还是对着络腮胡汉子施了一礼,口称姑夫。

这时,曹操对络腮胡汉子道:“伯达,两年前我将从妹许配给你的时候,舍侄跟着他祖父和父亲在徐州避乱,因此不认得你。”

络腮胡汉子笑道:“我知道,我没有怪他的意思。”

曹恪根据“伯达”、“从妹”这两个信息,判断出眼前这个络腮胡汉子就是曹操帐下名臣任峻。

任峻字伯达,是曹操的从妹夫。

历史上的任峻经常被曹操安排在后方掌管后勤军需,是屯田制的有力支持者。

正思量间,曹恪听见曹操问道:“棘奴,我昨天让你写的东西写好了么?”

“写好了。”

曹恪从怀里掏出帛书,上前交给曹操。

曹操接过帛书,让曹恪前去曹德下首席上就坐。

他将帛书铺开在案桌上,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拿起来,递给荀彧:“文若,你看看。”

荀彧起身离席,走到曹操面前,-接过帛书,随即返回席上。

他将帛书展开,见第一行写了“均田策”三个大字,讶然道:“这是?”

曹操道:“这是舍侄昨日向我提议的田制,我让他撰写成文,准备让州中官员传阅讨论。”

荀彧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望着对面那个年纪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年,讶然道:“这是小郎君自己写的?”

“不错,确实是我自己写的。”曹恪点了点头。

荀彧仔细浏览了一遍帛书上所写的内容,忍不住赞道:“想不到小郎君小小年纪,却有如此大才!”

曹恪谦虚一笑,道:“您过奖了。”

曹操道:“文若,你觉得舍侄的主张如何?”

“小郎君的这个主张,与我堂兄不谋而合。”

曹恪问道:“敢问令堂兄是谁?”

“他单名讳个悦字,表字仲豫。”

曹恪道:“原来令堂兄就是一代大儒荀仲豫先生?”

“一代大儒?”

荀彧哑然失笑:“如此美誉,我堂兄怕是承受不起。”

又道:“多年前,我那堂兄曾与我议论时事,认为豪强兼并土地过甚,不利天下安定,朝廷应该限名田。”

“具体说来,就是应该凭人口数量分田,并设置每人占田的限额,好让天下人人都有田种,不至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他如果见到这篇文章,一定会将小郎君引为知己。”

曹操道:“想不到荀家还有这样一位大才。不知仲豫先生现在何处?文若怎么不将他引荐给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十二章 均田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