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和谈失败
土军在摩尔达维亚惨败的同时,另一边,外多瑙,布达地区,另外一场至关重要的大战也即将拉开帷幕。
布达,此时还没有与佩斯合并为后世大名鼎鼎的布达佩斯城,这里虽然人口稠密,但是因为战火弥漫的缘故,这里的农民要么逃入城内避难,要么逃到了临近地区。
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在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率领下先一步抵达至此,联军得到了布达城内的基督徒们的欢迎,该城随即被基督教联军收复。
为了收复匈牙利地区和其余失地,利奥波德一世调集了全奥地利的常备军和各德意志邦国,以及威尼斯和西班牙增援的陆军,决定在布达与奥斯曼苏丹***四世的大军决战。
此举正和***四世的意,双方随即在多瑙河畔拉开阵势。
开战之前,双方游骑兵先一步展开肉搏厮杀,一方是骑术精湛的鞑靼骑兵,一方则是重视阵型且装备精良的德意志骑兵,在游骑兵之间的战斗中,双方互有成败,但总体来说还是鞑靼骑兵占据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鞑靼骑兵的祖国克里米亚汗国虽然被联军征服,但这两千多名加入土军的鞑靼骑兵并没有受到影响,***四世为了安抚他们,得到他们的支持,给他们支付了一笔丰厚的金币,以此换来了鞑靼骑兵的忠诚。
1673年2月5日,土军与奥军于多瑙河畔展开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火炮,在战斗号角吹响后,多瑙河两岸几乎被震耳欲聋的炮火响声笼罩,数百门火炮同时投入战斗产生的动静让大地为之颤抖,天空为之失色。
战斗伊始,在***四世苏丹的命令下,庞大的土军主动发起进攻,土军以听命于苏丹的精锐耶尼切里新军为主,这些装备着火绳枪的精锐步兵被部署在中军和最先接敌的左翼,右翼则由波斯尼亚边区火枪手等仆从***队组成,精锐西帕希骑兵与鞑靼骑兵护卫在两翼。
迎着基督教联军的炮火,土军在激昂的进攻号角声中发起进攻,联军一方不甘示弱,在皇帝的指示下,联军的庞大军阵也缓缓移动起来。
为了应对***四世的亲征,虽然利奥波德一世同样亲征,但他清楚自己并非指挥战斗的好手,因而他将由奥地利军队组成的中军指挥权交给洛林公爵查理四世,同样重要的左翼则由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三世亲自指挥,右翼由奥军将领恩斯特·吕迪格·冯·施塔尔亨贝格指挥。
在隆隆炮声中,双方左翼最先接敌,肩扛火绳枪,踩着整齐步伐的双方火枪手们在进入射程范围后,皆在军官们的命令声中举起火枪,向对面的敌军开枪射击。
在爆豆般的枪声中,最先开火的德意志火枪兵对面的耶尼切里新军士兵应声倒下数十人,后者随即开枪还击,双方互有伤亡。
战火从左翼开始点燃,随即很快蔓延到整条战线上,双方步兵以火绳枪互射,在密集的枪炮声中,不时有人中弹倒地,双方战线上很快就倒下众多尸体。
在步兵交火的同时,双方骑兵也开始行动起来,在***四世的命令下,卡拉希萨尔帕夏率领西帕希骑兵与鞑靼骑兵倾巢而出,向联军右翼杀去,试图以右翼作为突破口,碾碎联军战线。
面对土军骑兵的动作,联军骑兵早有准备,在符腾堡伯爵之子威廉的率领下,庞大的德意志骑兵脱离军阵,主动向土军杀去。
奔腾刺耳的马蹄声中,两军骑兵就如同洪流一般相互冲去,在几乎让天地为之失色的猛烈冲锋下,上万骑兵迎面相撞,在两股洪流相撞的瞬间,人仰马翻、枪断人亡,无数骑兵惨叫着坠落下马,战马的嘶鸣声与人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
两军骑兵虽然数量相差不大,但土军骑兵的质量显然要略胜一筹,在迎面冲撞后,双方()骑兵指挥官不约而同地下令脱离战场,回身列阵发起第二次冲锋。
第二次冲锋的架势同样骇人,即便大多数骑兵的骑枪都已经折断,不得不抽出马刀厮杀,但仍然有众多骑士在战斗中倒下。
紧接着,第三次冲锋、第四次冲锋……每一次冲锋都有着许多骑士战死,高强度的战斗消磨着双方骑兵们的战斗意志和体力。
战斗自上午十点开始,双方在多瑙河畔激烈厮杀数个小时,鲜血几乎染红整片大地,甚至流入多瑙河,将一半的河水染红,在黄昏降临后,战斗才终于分出胜负。
将近一天的战斗,土军以惨烈的代价击溃了基督教联军,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基督教联军几乎覆灭,皇帝在大败之际趁乱逃脱,选帝侯、公爵和伯爵们部分逃跑,大部分则是战死沙场,还有少部分人沦为土军的俘虏。
土军虽然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但他们同样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元气大伤,即便是取得胜利,也无力再继续向西前进,攻打维也纳,只能暂时撤往多瑙河重镇贝尔格莱德休整。
当布达之战的消息传开后,整个中欧陷入震动,中欧各国皆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土军会继续西进,攻打维也纳重镇,利奥波德一世皇帝逃回维也纳之后,也因为这场惨败大病一场,卧床不起,整座城市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也不管土军还有没有能力继续西进,城中的大部分贵族和富人们都开始收拾起了家中细软,准备先一步逃往外地躲避战火,在这种情况下,与皇帝一起逃回来的洛林公爵不得不担起重任,不顾外界对他的流言蜚语,协助朝臣们一同稳定城中士气。
当消息传到罗马,传入教宗克莱孟十世耳中后,这位野心勃勃的教宗内心充满了忧虑,布达惨败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若是土军趁势拿下维也纳,那对于基督教的宗教权威来说将会是极大的打击。
为了保卫维也纳,增援神圣罗马帝国,教宗深思熟虑后,决定向基督教各国发布号召,号召各国向维也纳派遣志愿军,保卫维也纳,抵抗土耳其异教徒的侵略。
他宣称,这将是十七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为了耶稣基督,为了圣母玛利亚,全体基督教徒都有支援奥地利,抵抗异教徒的义务。
虽然随着时间步入十七世纪,教宗的权威一落千丈,没有曾经的强势,但在克莱孟十世的号召下,基督教各国还是纷纷派出了志愿军增援维也纳,加入抵抗奥斯曼帝国的行列中。
另一边,当摩尔达维亚的惨败和布达之战的惨胜两个军报先后传回康斯坦丁尼耶,送到大维齐尔的桌面上的时候,这位向来沉默寡言的掌权者难得在他的书房中露出了悲伤的神色。
他的弟弟战死沙场,虽然摩尔达维亚的战败有一定原因是出自他的弟弟身上,但事到如今,他又怎么能够责备已故的亡弟呢。
在悲伤一阵后,大维齐尔又强行打起了精神,他召集了同样留守首都的朝臣们,准备商讨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眼下摩尔达维亚战事失利,摩尔达维亚总督也沦为联军的俘虏,残存的鲁梅利亚军团不得不退守多瑙河,联军随时都能够南下,向多瑙河防线发起猛攻。
以残存的鲁梅利亚军团的军力,若是联军猛攻多瑙河防线的话,那么他们多半是守不住的,联军一越过多瑙河,往南便能够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康斯坦丁尼耶所在的色雷斯地区。
首都北部的门户埃迪尔内同样阻挡不住联军的兵锋,要是被打到了这里,不仅帝国首都危在旦夕,帝国和苏丹的权威都会一落千丈,那些不服帝国的仆从国肯定会产生小心思,而苏丹在布达之战中取得的惨胜也将毫无意义。
想到这,大维齐尔和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决定——必须要()和夏军停战,帝国如今会落入这种地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归结在夏朝的身上,如果不是夏军与基督教联军联手夹攻帝国,后者怎么可能成事?
要是能够与夏朝停战,让中国人退出这场战争,那帝国的处境将会好上很多,最起码北部没有了夏军的存在,仅靠波立联邦的军队,如何能够打得过帝***队?
而且,奥斯曼帝国和夏朝是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夏朝之所以会卷入这场战争,都是因为奥地利人的花言巧语,他们求的只是好处、利益,帝国完全可以主动给予让他们满意的条件,换取和夏军的停战。
不过,该以什么条件换取停战成为了宫廷会议中的主要焦点。
毫无疑问,帝国已经丧失了对克里米亚地区与伊拉克的控制,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都已经是事实了,不如将克里米亚与伊拉克割让给夏朝,以此换取他们的撤军。
割让克里米亚与伊拉克肯定无法满足夏军的胃口,因此除了割让这两地外,帝国还准备将已经被征服的摩尔达维亚一同放弃,并且给夏朝支付战争赔款,至于要赔偿多少,这就要等和夏军的谈判来决定了。
在朝臣决定好了以后,大维齐尔先是向苏丹汇报了他们的想法,苏丹对此并没有反对,他虽然不太愿意放弃克里米亚和伊拉克,但现在帝国的处境堪忧,要想摆脱这一切,只能和夏朝停战,他因此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同意主动遣使议和。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件事的明面上是由大维齐尔主导,就算等停战以后,国内贵族和统治阶级为此感到不满,背锅的也还是大维齐尔本人。
有一句怎么说的,苏丹是不可能做错的,一定是底下的人擅自决定的,才会导致国家变成这样。
不论如何,在得到苏丹的首肯后,康斯坦丁尼耶迅速组建了一支使团,使团没有傻乎乎的大摇大摆到摩尔达维亚去,而是乘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
奥斯曼人本来是有当着波立联邦的面和夏朝议和的想法的,不过他们随后转念一想,有外人在场,极有可能夏军有意议和,但碍于旁人在场,为了避免伤害两国情谊,只能无奈拒绝。
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暗地里和夏朝议和了。
使团从康斯坦丁尼耶的港口出发,乘船横穿黑海,走了一个多星期以后才终于驶入敖德萨湾,被夏军的巡防战船拦截——这些巡防战船都是从土军手中缴获来的,虽然夏军看不上眼,但是他们在黑海没有海上力量,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还是将其组成海防队,用于巡逻海面,防止土军渡海登陆。
在使团的船只被巡防战船拦截下来后,为首的大使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声称他们的目的是要与夏朝议和,在听了对方的来意后,巡防战船不敢怠慢,一边将他们送往附近的卡法城,一边先一步派人向还留守在此的副将张普汇报。
张普同样不敢怠慢,他派出信使快马加鞭前往前线傅兴华的军中,向后者进行汇报,这一来一回,等信使得到回信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
傅兴华对奥斯曼帝国会主动求和的举动并不意外,虽然他不太愿意现在与奥斯曼人议和,但还是同意接见奥斯曼使团,他先派信使回来汇报,自己则是带着卫队后面出发,准备回到卡法城亲自与使团交谈。
等使团见到傅兴华的时候,距离他们从康斯坦丁尼耶出发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团向傅兴华列出了他们求和的条件,表示愿意放弃在克里米亚的势力,承认克里米亚汗国对夏朝的归属,并且割让伊拉克地区,放弃摩尔达维亚公国,令其成为夏朝的附庸国,赔偿总计一千万阿克切的战争赔款,双方就此进入长达十年的停战期。
傅兴华虽然不清楚沐天波在南()边的战况进展如何,但通过他们放弃克里米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举动,多少能够猜出友军在伊拉克的战事颇有进展。
这要是同意了奥斯曼人的条件,除了那一千万阿克切的战争赔款之外,他们还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就这点条件,就想让他们撤军?
不可能!
因此,傅兴华直接拒绝了奥斯曼帝国的条件,向他们表示他们的诚意不足,这场战争还会继续下去,直到奥斯曼帝国彻底被打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