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每次下雨的时候,于乐总能想起那些在农村的日子。

那个百余户的小村子,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到处都是土路,一到下雨的时候,便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泥泞的土里。部分人家的鸡舍、猪圈、牛栏等等靠着自家围墙修在门外,粪堆也在墙头放着,就算不下雨,从这些人家的门前走过也是于乐最纠结的事情。而到了下雨的时候,路上到处是泡浮囊的牛粪、鸭粪、鸡屎,还有那些从粪堆里冲出来的,褐黄色的汤汤水水,让于乐的每一步都走的特别谨慎,心里还犯着恶心。尤其是夏天,光着脚穿着那个年代流行的黄色塑料凉鞋,脚趾头下面的鞋底子总能开裂,脚后跟的地方有四个方方格子,经常卡进石子,虽然抠鞋底的石子,是于乐的一件乐事,但下雨的时候穿这种鞋子上街,总会让他抓耳挠腮,无从下脚。

于乐,男,1988年9月1日夜半子时,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开出生证明的时候,取名“于笑笑”,父母希望这个孩子能笑口常开,没过几天,有人说告诉于乐的父母,这像个女孩的名字,不好听,所以在办户口的时候,改成了于乐。后来,懂事后的于乐感觉这个名字也有点不够阳刚,不过名字就是个代号,他从小就看得开,也没有过多纠结,而“笑笑”便成了他的乳名。

1988年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十年,但改革的春风还未吹到这个略显偏远的村庄。这个村子叫于家村,因为这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姓于,清朝末年,有于姓俩兄弟迁到这里,慢慢形成了这个村庄。村子中间有一条宽的主路横通南北,主路西边一侧较高,东边地势稍低。村子格局还算周正,住户坐北朝南,每一排房子前后左右都对齐,每户4间瓦房带1个院子,每四户连在一起,东西向隔条三五米宽的小路,再4户连在一起,前后排是5米宽的胡同,就这样向南向北向东向西的延伸着。村委会位于村子正中间,前面有个小广场。

于乐的家就位于村子最后一排靠近主路西边第二户。村子越往后的房子越新,村子规划新的宅基地给年轻人结婚用时,于乐父亲用高中毕业后打工几年攒的钱,跟其他年轻人一起盖了新房。说是新房,但在于乐的印象中,院墙是石头垒起来的,没有用什么水泥之类的奢侈品加固。大门是几块高低不齐的木头板子,其实更像是木匠干活剩下的边角料,中间拿铁丝缠起来的。正屋四间砖瓦房也只是用一行板砖搭了个架子,然后用泥土和着麦秸草糊墙,至于粉刷墙壁,用到的材料是浆糊加报纸。于乐识了几个字之后,经常盯着墙发呆,外人看起来感觉这孩子傻傻的,其实他在浏览墙上的报纸里有没有他认识的字。

院子和房间的地面都是夯实了的泥地,甚至都没铺上一层砖。房间的地面稍微硬一点,地面有一些稍微凸起来的小土包。院子西边用石头靠着墙的一侧垒了一个简易的半人高的猪圈,原先打算养几头猪,后来买不起猪仔,就弄了几只老母鸡,每天下几个蛋,给这个家补充一点营养。厕所在当地的土话里叫茅房,茅房形容这家的厕所再合适不过了。上面几块木头板子盖上塑料纸遮雨,一块破破烂烂的布是门,地上挖了两个坑,放了一前一后两只破黑桶,蹲下后,前面那桶解小手,后面那桶解大手,满了后于乐的父亲就会用扁担跳起来去浇到自家田里给庄稼施肥,真是一点都不浪费。

胶东半岛的农村,睡的都是火炕,火炕挨着窗户,窗户外边就是院子。躺在火炕上靠着窗户,晚上抬头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至于家里的窗户,相信房子刚盖起来的时候,玻璃应该是完整的。但于乐没见过。于乐记事起,窗框已经腐朽了,刷的蓝漆经不住雨水的侵蚀早脱落差不多了。有些玻璃有裂缝,用胶带粘着,有的玻璃没了,糊上了塑料纸。至于效果吗,反正每回下雨的时候,躺窗户边的于乐总能感觉得到有雾气打到脸上。这样也多少有点好处,就是能闻到雨水的味道,那是雨水落到地面后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旷神怡。下雨的时候于乐就喜欢这样靠着窗户,恍恍惚惚,好像在想着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想,有时候就这样伴着雨声睡了。

于乐跟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村子里,如果把贫困户做个排序的话,于乐家排得进前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故园沉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园沉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