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婚姻

从前车马很慢,时光很缓,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70年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年母亲十五岁。1978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纵使生长在小山村的母亲也能感受到改革的春风,母亲说新政策最大的变化是:就算是玉米面、救济粮、野菜全家人总算能吃饱肚子了,那时人们所有的幸福感都来自食物,母亲常说有了食物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对母亲来说出嫁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父亲和母亲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在哪个年代,包办婚姻很正常,自由恋爱反而是要被人说三道四的。母亲和父亲在婚前也是见过面的,每到过节时,父亲便会跟随家中的长辈带上礼品去母亲家拜访,当时人们称为追节。男方追节的目的是熟络两家的关系,为以后迎娶新娘做准备。其实,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就算走在路上碰到,羞于打招呼,都会假装不认识。

1981年,母亲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家,嫁给了长她两岁的父亲,同时也结束了她的少女时代。父母结婚的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在我们那个村子里,结婚的时候下大雨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征兆,但有种说法是下雨时娶的新娘子都比较“厉害”,我们那儿的人说厉害就是说这个人很凶悍,其实我的母亲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善良、温和的人,她也有急躁的一面,可能全都给了我的父亲。母亲很少给我说起他们结婚的场景,家里至今还存放着母亲出嫁时的两个大板箱,那是母亲的嫁妆。

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彼此的良配,母亲身材高挑,长得不是非常漂亮,但皮肤白皙,模样周正,不过在我的眼里,母亲确是世间最美的女子。父亲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能干人,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比母亲家好,虽然是时包办婚姻,我想他们彼此还是很满意的。

婚后回门时,母亲告诉外婆他们,婆婆家有很多粮食,玉米、小麦都有。一柜子一柜子装的满满的。在饥饿的年代,有了粮食,便就有了一切包括生命。母亲说,她长那么大,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粮食。那时的母亲对生活应是充满了无限的满足和期待。

在娘家,母亲是大女儿,外公外婆都还年轻,母亲顶多是一个小劳动力。而在婆家,自然是大有不同,虽然物质上要富裕一些,但身份地位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爷爷奶奶都已六十多岁,三叔比母亲小几岁,有一位大伯,是奶奶收养的孩子,早就分家单过了。我的奶奶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我想母亲当时心里应是怯怯的。婚后,母亲很自然的接手了奶奶的活儿,全家人的饮食起居都有母亲负责。

父亲是一位非常顾家又非常勤快的人,算上母亲,一家五口人,个个都是极其勤劳,极其节俭的人,日子自然会越过越红火。那时的父亲之于母亲,是全部的依赖和支撑,他们的感情不需要刻意经营,在母亲的心里,嫁给一个人,便是一辈子,不会有别的想法,只有相互扶持,过好日子就足够安心、美好。

母亲的勤劳、善良、能干让全家人对这个新媳妇极其满意,一家人男主外女主内,幸福的日子就开始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堂前萱草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堂前萱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