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千古艰难唯一死(1)

第十五章 千古艰难唯一死(1)

姚崇说“京城不可留,闺女得救人就走”,开始这话像吕洞宾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样难懂,但现在不难懂了。

为了一个无言的承诺,凌风被抓进了金吾卫的黑房牢狱,伍谷下落不明,而何仙姑和铁拐李则双双被袭受到了重创,生死未卜。虽然凌风还不相信何仙姑和铁拐李被袭是真的,但自己的天目从没看走眼过,事实的证实不过是迟早的事。重言诺,轻生死,一个“侠”字好辛苦,好沉重啊。

凌风在金吾卫的黑房里似通非通“通”了佛家第二通“天耳通”。这一通不但让他看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也让他听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人活在世上,知道越多、听得越多、懂得越多就越痛苦——如果你还有良知的话。人孜孜不倦求“知”,但又为“知”所累,为“知”所困,为“知”所折磨。

要不痛苦,就要有“智”,也就是看透了。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如果“知”而不“智”,人一辈子便永远活在痛苦中。

凌风还没有达到“智”的境界,所以他痛苦。

他趴在金吾卫黑房草席铺就的床上,看着前面铁门前街卒和新进以及释放的人的脚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不知过去了多少天。

几天来他滴水未进。

他捶胸顿足,大呼小叫,说对不起何仙姑,对不起铁拐李,对不起对不起伍谷。

伍谷是伍谷婆婆和老尼托付给自己照顾的,可失踪至今,不知人在何处;何仙姑和铁拐李从自己和伍谷、闺女三人一踏进长安城起,就毫无来由地帮自己,历经艰辛,最后竟遭了暗算。虽生死未卜,但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凌风后悔、苦恼、内疚,跟着自己的人为什么都这样倒霉呢?

“诸佛神通中,是境见非境。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具六波罗蜜,当获大神通。遍照诸佛界,即具六神通。”凌风胡思乱想,想起了老尼的口诀,心如死灰又如心有神明,口诀天天念诵,大悲功不知不觉在天天积聚。

金吾卫的街卒准时四天一次拉凌风去练习杖法。每次九十杖,例行公事一样。但十天半月过去,他们的杖法没有什么进展。他们打烦了。凌风的屁股居然没有被打烂,而且越打越好。也没见他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个叫郭子仪的少年郎君倒是常来看,但也没见带什么灵丹妙药。反正,街卒们烦了,怕了。一个打不死的人,不是有神灵附体便是命不该绝。

命不该绝的人再打,就是有违天意了。

郭子仪常来打点一下街卒,街卒便开始做顺水人情。但却也不敢太过,东宫抓的人,谁也不敢松懈。

郭子仪也内疚。把凌风带进东宫,想不到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而且,还有更坏的。

郭子仪说,他去了一趟终南山,在终南山一个南向的山坡看见了一个坟墓,上面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何琼之墓”,铁拐李则不知所终。

听到这消息后凌风喷出一口血箭,向后便倒。

郭子仪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喷出就好了,喷出就好了,”一个好心的街卒说,“这郎君人虽小,可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啊。”

是的,凌风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

血是喷出来了,可好多怨,好多苦,能喷出来吗?

郭子仪开导他:“山再高,没有过不了的山;坎再深,也没有过不了的坎。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凌风无动于衷。他不是听不懂。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苦,不是一、二句话就能消解的。

“上天在考验你。让你经历这么多苦,让你经受苦难,是为了今后不会再有苦难。只要挺过来了,前面就是康庄大道。重要的坚持啊。”郭子仪说:“远的不说,就说姚使君吧。姚使君今年六十多岁了,宦海沉浮,同样经受磨难,但姚使君从不改其青云之志。”

郭子仪说,姚崇在则天皇帝时,曾做过相王府长史。相王是谁啊?就是当今睿宗皇帝。但姚使君从不贪图高位而随波逐流、谄媚权贵。为此,三次遭贬,可谓“三起三落”。

郭子仪说,武则天长安四年,则天皇帝卧病不起。宠臣张易之为永保富贵,准备在家乡定州私建佛寺。姚使君时任礼部尚书,制止了这件事而得罪了张易之被贬。这是姚使君的第一次被贬;神龙元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诛杀“二张”,拥立中宗皇帝复位。姚使君因事先参与谋划有功受到封赏,以宰相的身份参与政事。但当他在上阳宫看到离位的则天皇帝憔悴衰老的样子时,竞失声痛哭,公开表示对旧主的应有之义而被贬为亳州刺史。这是姚使君的第二次遭贬;###元年,睿宗皇帝即位,姚使君又被任命为宰相。他和侍中宋璟,同心协力,改革弊政,朝政面目一新。后来,姚使君和宋璟不顾自身的安危,向睿宗皇帝上“安储三策”,得罪了太平公主,又一次被贬到同州任刺史。

郭子仪说,虽然三次遭贬,但姚使君正气永存,信念不移。姚使君虽在同州,但心在庙堂,心系天下。为了大唐,他始终不屈不挠。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是容易的,不死才是艰难的。”郭子仪最后说,“好好活着,为了死去的人。”

凌风放声大哭。

“为了死去的人!”郭子仪这句话终于打动了凌风的心扉。师妹李雯死了,天下第一痴情的女子韦芷死了,伍谷婆婆死了,昔日的南阳公主后来的老尼也死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何仙姑死了。自己如果放弃了,她们死得安心么?

凌风决定站起来。他要活下去,揭开这真相。

“这个世界有阳就有阴,有光就有暗,有善就有恶,”郭子仪说,“到处是诡秘和阴谋,江湖如此,庙堂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和沉沦。匹夫于天下,当如伟丈夫,顶天立地,死不旋踵,纵是虚与委蛇,也是换一种方法去争啊。”

郭子仪豪气干云。

“都是姚使君说的?”凌风问。

“不,是姚使君教的。”

“可我听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凌风说,“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这世界,圣人就是大盗。”

“小声点,这是谋逆之言,可是杀头的罪。”郭子仪四周看了看,“世间本如此,我们目前无力去改变它。大唐立国百年,国力强盛前所未有,就算和大汉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国人能够安居乐业,已是不朽盛世。如有内乱,就是百姓苦。好在大唐立国至今,只是皇室倾轧,没有波及百姓,我辈男儿,自当维护这盛世局面。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啊。”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寿州、泗州、刺史,现在正在桂州任刺史。郭子仪虽为官宦子弟,但志与天齐。大唐官宦子弟中,有此志向而且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者真是凤毛麟角。大唐盛世,歌舞升平,那个官宦子弟不流连风月?正所谓长安街上销金窟,纸醉金迷。长安城金粉荟萃,十里珠帘温柔乡,都是官宦子弟、风骚诗人的好去处。可郭子仪小小年纪,却练武读兵书、学阵法不缀,游历名山大川,暗记军事形势,为了将来报国安邦做着丰厚的贮备。

凌风打心眼里佩服郭子仪。可自己一介平民,学武之人,初出江湖就受如此沉重打击,不学当年瓦岗寨好汉一样反了朝廷已是难能可贵了,还讲什么忠君爱国?

“那郭郎君今后有何打算?”凌风问。

“当是考取功名,为国家出力。”郭子仪说。

“既然是盛世,你我一介武人,如何出力?”

“大唐国力虽强,但四周依然强敌环伺。吐蕃、突厥、会纥,无不对我大唐虎视眈眈,建功立业,燕然勒石,何愁没有机会?”

“机会何在?”

“天降异象,大唐怕是就要除旧布新了,”郭子仪说,“当今皇太子,日后就是有为之君。”

凌风“哼”了一声。

“也难怪,”郭子仪叹了口气,“换了我也一样不以为然。可你知道,皇太子为什么把你交给金吾卫?”

“为什么?”

“就是不想置你于死地。”

“谁信啊?”

“如果要你死,十个凌风都没有了。”

凌风想想也是。

“不过,金吾卫牢狱不是同州府监狱,我还救不了你。迟一点,你就可能会被转到大理寺狱或者京兆府监狱。姚使君正在想办法救你。如果不行,就要等大赦了。”

什么时候会有大赦呢?郭子仪说一般都是新皇帝登基的时候。

凌风叹了口气。大悲功天天积聚,委以时日,这牢狱要走就走,何用大赦?

但他不走。他要赌一赌这口气。

姚崇说“京城不可留,闺女得救人就走”,开始这话像吕洞宾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样难懂,但现在不难懂了。

为了一个无言的承诺,凌风被抓进了金吾卫的黑房牢狱,伍谷下落不明,而何仙姑和铁拐李则双双被袭受到了重创,生死未卜。虽然凌风还不相信何仙姑和铁拐李被袭是真的,但自己的天目从没看走眼过,事实的证实不过是迟早的事。重言诺,轻生死,一个“侠”字好辛苦,好沉重啊。

凌风在金吾卫的黑房里似通非通“通”了佛家第二通“天耳通”。这一通不但让他看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也让他听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人活在世上,知道越多、听得越多、懂得越多就越痛苦——如果你还有良知的话。人孜孜不倦求“知”,但又为“知”所累,为“知”所困,为“知”所折磨。

要不痛苦,就要有“智”,也就是看透了。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如果“知”而不“智”,人一辈子便永远活在痛苦中。

凌风还没有达到“智”的境界,所以他痛苦。

他趴在金吾卫黑房草席铺就的床上,看着前面铁门前街卒和新进以及释放的人的脚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不知过去了多少天。

几天来他滴水未进。

他捶胸顿足,大呼小叫,说对不起何仙姑,对不起铁拐李,对不起对不起伍谷。

伍谷是伍谷婆婆和老尼托付给自己照顾的,可失踪至今,不知人在何处;何仙姑和铁拐李从自己和伍谷、闺女三人一踏进长安城起,就毫无来由地帮自己,历经艰辛,最后竟遭了暗算。虽生死未卜,但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凌风后悔、苦恼、内疚,跟着自己的人为什么都这样倒霉呢?

“诸佛神通中,是境见非境。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具六波罗蜜,当获大神通。遍照诸佛界,即具六神通。”凌风胡思乱想,想起了老尼的口诀,心如死灰又如心有神明,口诀天天念诵,大悲功不知不觉在天天积聚。

金吾卫的街卒准时四天一次拉凌风去练习杖法。每次九十杖,例行公事一样。但十天半月过去,他们的杖法没有什么进展。他们打烦了。凌风的屁股居然没有被打烂,而且越打越好。也没见他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个叫郭子仪的少年郎君倒是常来看,但也没见带什么灵丹妙药。反正,街卒们烦了,怕了。一个打不死的人,不是有神灵附体便是命不该绝。

命不该绝的人再打,就是有违天意了。

郭子仪常来打点一下街卒,街卒便开始做顺水人情。但却也不敢太过,东宫抓的人,谁也不敢松懈。

郭子仪也内疚。把凌风带进东宫,想不到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而且,还有更坏的。

郭子仪说,他去了一趟终南山,在终南山一个南向的山坡看见了一个坟墓,上面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何琼之墓”,铁拐李则不知所终。

听到这消息后凌风喷出一口血箭,向后便倒。

郭子仪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喷出就好了,喷出就好了,”一个好心的街卒说,“这郎君人虽小,可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啊。”

是的,凌风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

血是喷出来了,可好多怨,好多苦,能喷出来吗?

郭子仪开导他:“山再高,没有过不了的山;坎再深,也没有过不了的坎。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凌风无动于衷。他不是听不懂。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苦,不是一、二句话就能消解的。

“上天在考验你。让你经历这么多苦,让你经受苦难,是为了今后不会再有苦难。只要挺过来了,前面就是康庄大道。重要的坚持啊。”郭子仪说:“远的不说,就说姚使君吧。姚使君今年六十多岁了,宦海沉浮,同样经受磨难,但姚使君从不改其青云之志。”

郭子仪说,姚崇在则天皇帝时,曾做过相王府长史。相王是谁啊?就是当今睿宗皇帝。但姚使君从不贪图高位而随波逐流、谄媚权贵。为此,三次遭贬,可谓“三起三落”。

郭子仪说,武则天长安四年,则天皇帝卧病不起。宠臣张易之为永保富贵,准备在家乡定州私建佛寺。姚使君时任礼部尚书,制止了这件事而得罪了张易之被贬。这是姚使君的第一次被贬;神龙元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诛杀“二张”,拥立中宗皇帝复位。姚使君因事先参与谋划有功受到封赏,以宰相的身份参与政事。但当他在上阳宫看到离位的则天皇帝憔悴衰老的样子时,竞失声痛哭,公开表示对旧主的应有之义而被贬为亳州刺史。这是姚使君的第二次遭贬;###元年,睿宗皇帝即位,姚使君又被任命为宰相。他和侍中宋璟,同心协力,改革弊政,朝政面目一新。后来,姚使君和宋璟不顾自身的安危,向睿宗皇帝上“安储三策”,得罪了太平公主,又一次被贬到同州任刺史。

郭子仪说,虽然三次遭贬,但姚使君正气永存,信念不移。姚使君虽在同州,但心在庙堂,心系天下。为了大唐,他始终不屈不挠。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是容易的,不死才是艰难的。”郭子仪最后说,“好好活着,为了死去的人。”

凌风放声大哭。

“为了死去的人!”郭子仪这句话终于打动了凌风的心扉。师妹李雯死了,天下第一痴情的女子韦芷死了,伍谷婆婆死了,昔日的南阳公主后来的老尼也死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何仙姑死了。自己如果放弃了,她们死得安心么?

凌风决定站起来。他要活下去,揭开这真相。

“这个世界有阳就有阴,有光就有暗,有善就有恶,”郭子仪说,“到处是诡秘和阴谋,江湖如此,庙堂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和沉沦。匹夫于天下,当如伟丈夫,顶天立地,死不旋踵,纵是虚与委蛇,也是换一种方法去争啊。”

郭子仪豪气干云。

“都是姚使君说的?”凌风问。

“不,是姚使君教的。”

“可我听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凌风说,“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这世界,圣人就是大盗。”

“小声点,这是谋逆之言,可是杀头的罪。”郭子仪四周看了看,“世间本如此,我们目前无力去改变它。大唐立国百年,国力强盛前所未有,就算和大汉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国人能够安居乐业,已是不朽盛世。如有内乱,就是百姓苦。好在大唐立国至今,只是皇室倾轧,没有波及百姓,我辈男儿,自当维护这盛世局面。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啊。”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寿州、泗州、刺史,现在正在桂州任刺史。郭子仪虽为官宦子弟,但志与天齐。大唐官宦子弟中,有此志向而且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者真是凤毛麟角。大唐盛世,歌舞升平,那个官宦子弟不流连风月?正所谓长安街上销金窟,纸醉金迷。长安城金粉荟萃,十里珠帘温柔乡,都是官宦子弟、风骚诗人的好去处。可郭子仪小小年纪,却练武读兵书、学阵法不缀,游历名山大川,暗记军事形势,为了将来报国安邦做着丰厚的贮备。

凌风打心眼里佩服郭子仪。可自己一介平民,学武之人,初出江湖就受如此沉重打击,不学当年瓦岗寨好汉一样反了朝廷已是难能可贵了,还讲什么忠君爱国?

“那郭郎君今后有何打算?”凌风问。

“当是考取功名,为国家出力。”郭子仪说。

“既然是盛世,你我一介武人,如何出力?”

“大唐国力虽强,但四周依然强敌环伺。吐蕃、突厥、会纥,无不对我大唐虎视眈眈,建功立业,燕然勒石,何愁没有机会?”

“机会何在?”

“天降异象,大唐怕是就要除旧布新了,”郭子仪说,“当今皇太子,日后就是有为之君。”

凌风“哼”了一声。

“也难怪,”郭子仪叹了口气,“换了我也一样不以为然。可你知道,皇太子为什么把你交给金吾卫?”

“为什么?”

“就是不想置你于死地。”

“谁信啊?”

“如果要你死,十个凌风都没有了。”

凌风想想也是。

“不过,金吾卫牢狱不是同州府监狱,我还救不了你。迟一点,你就可能会被转到大理寺狱或者京兆府监狱。姚使君正在想办法救你。如果不行,就要等大赦了。”

什么时候会有大赦呢?郭子仪说一般都是新皇帝登基的时候。

凌风叹了口气。大悲功天天积聚,委以时日,这牢狱要走就走,何用大赦?

但他不走。他要赌一赌这口气。

姚崇说“京城不可留,闺女得救人就走”,开始这话像吕洞宾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样难懂,但现在不难懂了。

为了一个无言的承诺,凌风被抓进了金吾卫的黑房牢狱,伍谷下落不明,而何仙姑和铁拐李则双双被袭受到了重创,生死未卜。虽然凌风还不相信何仙姑和铁拐李被袭是真的,但自己的天目从没看走眼过,事实的证实不过是迟早的事。重言诺,轻生死,一个“侠”字好辛苦,好沉重啊。

凌风在金吾卫的黑房里似通非通“通”了佛家第二通“天耳通”。这一通不但让他看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也让他听到了世界上最丑陋的一面。人活在世上,知道越多、听得越多、懂得越多就越痛苦——如果你还有良知的话。人孜孜不倦求“知”,但又为“知”所累,为“知”所困,为“知”所折磨。

要不痛苦,就要有“智”,也就是看透了。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如果“知”而不“智”,人一辈子便永远活在痛苦中。

凌风还没有达到“智”的境界,所以他痛苦。

他趴在金吾卫黑房草席铺就的床上,看着前面铁门前街卒和新进以及释放的人的脚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不知过去了多少天。

几天来他滴水未进。

他捶胸顿足,大呼小叫,说对不起何仙姑,对不起铁拐李,对不起对不起伍谷。

伍谷是伍谷婆婆和老尼托付给自己照顾的,可失踪至今,不知人在何处;何仙姑和铁拐李从自己和伍谷、闺女三人一踏进长安城起,就毫无来由地帮自己,历经艰辛,最后竟遭了暗算。虽生死未卜,但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凌风后悔、苦恼、内疚,跟着自己的人为什么都这样倒霉呢?

“诸佛神通中,是境见非境。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具六波罗蜜,当获大神通。遍照诸佛界,即具六神通。”凌风胡思乱想,想起了老尼的口诀,心如死灰又如心有神明,口诀天天念诵,大悲功不知不觉在天天积聚。

金吾卫的街卒准时四天一次拉凌风去练习杖法。每次九十杖,例行公事一样。但十天半月过去,他们的杖法没有什么进展。他们打烦了。凌风的屁股居然没有被打烂,而且越打越好。也没见他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个叫郭子仪的少年郎君倒是常来看,但也没见带什么灵丹妙药。反正,街卒们烦了,怕了。一个打不死的人,不是有神灵附体便是命不该绝。

命不该绝的人再打,就是有违天意了。

郭子仪常来打点一下街卒,街卒便开始做顺水人情。但却也不敢太过,东宫抓的人,谁也不敢松懈。

郭子仪也内疚。把凌风带进东宫,想不到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而且,还有更坏的。

郭子仪说,他去了一趟终南山,在终南山一个南向的山坡看见了一个坟墓,上面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何琼之墓”,铁拐李则不知所终。

听到这消息后凌风喷出一口血箭,向后便倒。

郭子仪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喷出就好了,喷出就好了,”一个好心的街卒说,“这郎君人虽小,可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啊。”

是的,凌风体内积了好多怨,好多苦,好多血。

血是喷出来了,可好多怨,好多苦,能喷出来吗?

郭子仪开导他:“山再高,没有过不了的山;坎再深,也没有过不了的坎。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凌风无动于衷。他不是听不懂。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苦,不是一、二句话就能消解的。

“上天在考验你。让你经历这么多苦,让你经受苦难,是为了今后不会再有苦难。只要挺过来了,前面就是康庄大道。重要的坚持啊。”郭子仪说:“远的不说,就说姚使君吧。姚使君今年六十多岁了,宦海沉浮,同样经受磨难,但姚使君从不改其青云之志。”

郭子仪说,姚崇在则天皇帝时,曾做过相王府长史。相王是谁啊?就是当今睿宗皇帝。但姚使君从不贪图高位而随波逐流、谄媚权贵。为此,三次遭贬,可谓“三起三落”。

郭子仪说,武则天长安四年,则天皇帝卧病不起。宠臣张易之为永保富贵,准备在家乡定州私建佛寺。姚使君时任礼部尚书,制止了这件事而得罪了张易之被贬。这是姚使君的第一次被贬;神龙元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诛杀“二张”,拥立中宗皇帝复位。姚使君因事先参与谋划有功受到封赏,以宰相的身份参与政事。但当他在上阳宫看到离位的则天皇帝憔悴衰老的样子时,竞失声痛哭,公开表示对旧主的应有之义而被贬为亳州刺史。这是姚使君的第二次遭贬;###元年,睿宗皇帝即位,姚使君又被任命为宰相。他和侍中宋璟,同心协力,改革弊政,朝政面目一新。后来,姚使君和宋璟不顾自身的安危,向睿宗皇帝上“安储三策”,得罪了太平公主,又一次被贬到同州任刺史。

郭子仪说,虽然三次遭贬,但姚使君正气永存,信念不移。姚使君虽在同州,但心在庙堂,心系天下。为了大唐,他始终不屈不挠。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是容易的,不死才是艰难的。”郭子仪最后说,“好好活着,为了死去的人。”

凌风放声大哭。

“为了死去的人!”郭子仪这句话终于打动了凌风的心扉。师妹李雯死了,天下第一痴情的女子韦芷死了,伍谷婆婆死了,昔日的南阳公主后来的老尼也死了,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何仙姑死了。自己如果放弃了,她们死得安心么?

凌风决定站起来。他要活下去,揭开这真相。

“这个世界有阳就有阴,有光就有暗,有善就有恶,”郭子仪说,“到处是诡秘和阴谋,江湖如此,庙堂也如此,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和沉沦。匹夫于天下,当如伟丈夫,顶天立地,死不旋踵,纵是虚与委蛇,也是换一种方法去争啊。”

郭子仪豪气干云。

“都是姚使君说的?”凌风问。

“不,是姚使君教的。”

“可我听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凌风说,“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这世界,圣人就是大盗。”

“小声点,这是谋逆之言,可是杀头的罪。”郭子仪四周看了看,“世间本如此,我们目前无力去改变它。大唐立国百年,国力强盛前所未有,就算和大汉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国人能够安居乐业,已是不朽盛世。如有内乱,就是百姓苦。好在大唐立国至今,只是皇室倾轧,没有波及百姓,我辈男儿,自当维护这盛世局面。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啊。”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寿州、泗州、刺史,现在正在桂州任刺史。郭子仪虽为官宦子弟,但志与天齐。大唐官宦子弟中,有此志向而且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者真是凤毛麟角。大唐盛世,歌舞升平,那个官宦子弟不流连风月?正所谓长安街上销金窟,纸醉金迷。长安城金粉荟萃,十里珠帘温柔乡,都是官宦子弟、风骚诗人的好去处。可郭子仪小小年纪,却练武读兵书、学阵法不缀,游历名山大川,暗记军事形势,为了将来报国安邦做着丰厚的贮备。

凌风打心眼里佩服郭子仪。可自己一介平民,学武之人,初出江湖就受如此沉重打击,不学当年瓦岗寨好汉一样反了朝廷已是难能可贵了,还讲什么忠君爱国?

“那郭郎君今后有何打算?”凌风问。

“当是考取功名,为国家出力。”郭子仪说。

“既然是盛世,你我一介武人,如何出力?”

“大唐国力虽强,但四周依然强敌环伺。吐蕃、突厥、会纥,无不对我大唐虎视眈眈,建功立业,燕然勒石,何愁没有机会?”

“机会何在?”

“天降异象,大唐怕是就要除旧布新了,”郭子仪说,“当今皇太子,日后就是有为之君。”

凌风“哼”了一声。

“也难怪,”郭子仪叹了口气,“换了我也一样不以为然。可你知道,皇太子为什么把你交给金吾卫?”

“为什么?”

“就是不想置你于死地。”

“谁信啊?”

“如果要你死,十个凌风都没有了。”

凌风想想也是。

“不过,金吾卫牢狱不是同州府监狱,我还救不了你。迟一点,你就可能会被转到大理寺狱或者京兆府监狱。姚使君正在想办法救你。如果不行,就要等大赦了。”

什么时候会有大赦呢?郭子仪说一般都是新皇帝登基的时候。

凌风叹了口气。大悲功天天积聚,委以时日,这牢狱要走就走,何用大赦?

但他不走。他要赌一赌这口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长恨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侠 长恨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千古艰难唯一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