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趣的作者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杂志社的编辑有特点,作者更有个性,随便列举几位,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老茅:
老茅可算得上最努力的作者,发稿量堪称惊人,每月交上两篇2000字以上的文稿不在话下,并且均属原创,言之有物,实是难能可贵。但是刊用量少得可怜,这不是没有原因,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编辑们在辨认他犹如天书的字迹时总是痛苦万分,他不经意的潇洒的一钩一划,都让我们在猜字游戏中颇费思量。
九吃已与他通过话,请他以工整的宋体文字示人,老茅连声道歉,态度可嘉,但是态度并非能决定一切。最近又看到编辑的案头摆出了他的作品,字迹依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果请他发送电子文档过来呢?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再青春的老茅要想在短期内掌握电脑操作的基础技巧,似乎已成天方夜谭,我们只能盼望与他心有灵犀,不至于因字迹难辨认而埋没他可能具有较高可读性的作品。
老白:
人称厨师中的才子,年纪轻轻的他已在烹饪方面颇有见地,写作技能也日趋成熟。虽然他不见得能像老茅那样每月交出两篇,但仗着自己电脑操作纯熟,集中一次交出五六篇来好像问题也不大。大概是为了增大自己上稿的可能性,提高命中率,像扔汽油弹那样,他给每位编辑都发一篇,几位编辑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一碰头:“这篇稿子还不错……题目是……”“见鬼了,完全一样,又是他!”
一稿多投不限于不同媒体之间,业已施于同一媒体内部,在这方面,白少侠功力不浅。
老罗:
重庆的中年汉子,不过缺少一点重庆男人的阳刚和果断,大概是太想对编辑们倾吐心中所思所想,故一拿起电话就说个不停,当编辑们无奈地想要挂机时,老罗便又着急地叫嚷道:“我还有一个菜,我还有一个菜……”
让我想起抗战时期,即将牺牲的乡丁对八路军说:“我还有一句话,乡亲们都转移了吗……我还有一句话,粮食都藏好了吗……”
老赵:
老罗的同乡,对投稿有极大的热情,只是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成就了他的“百投不中”,弄得投稿的机率跟范进中举一般无二。
他跟老罗一样,为上稿的事多次与编辑沟通交流,话费花了无数,这不是那点微薄的稿费所能弥补的,当然了,咱不能太小瞧他的精神追求。
老孙:
名为教授,实为典型的文化窃贼,曾经抄袭了大段本刊的文章,整理成篇继而开始大着胆子投稿,像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事,他老人家从来都乐此不疲,最经典的莫过于那篇“乌龙卧雪”的菜谱,我们曾看到过N种版本,他居然还把这个作为自己的“春节自创十二菜”之一,让人笑掉大牙。
我也曾被他连带忽悠过,去年端午节前一月,甚少修改内文稿件的他收到了一篇孙教授的关于写粽子的文章,改得正欢时心里一激灵:还是慎重点好,免得白费力气。用百度一搜,真相大白:孙教授这次的抄袭毫无技术含量,网上的信息基本上是照单全收,连略微的串连、修辞他都懒得动手。事后我感觉受了嘲弄,为此愤愤不平,其他编辑们却已似见惯不惊,逐一报以淡淡微笑。
[笔下文学Www.bxwx.net]
杂志社的编辑有特点,作者更有个性,随便列举几位,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老茅:
老茅可算得上最努力的作者,发稿量堪称惊人,每月交上两篇2000字以上的文稿不在话下,并且均属原创,言之有物,实是难能可贵。但是刊用量少得可怜,这不是没有原因,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编辑们在辨认他犹如天书的字迹时总是痛苦万分,他不经意的潇洒的一钩一划,都让我们在猜字游戏中颇费思量。
九吃已与他通过话,请他以工整的宋体文字示人,老茅连声道歉,态度可嘉,但是态度并非能决定一切。最近又看到编辑的案头摆出了他的作品,字迹依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果请他发送电子文档过来呢?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再青春的老茅要想在短期内掌握电脑操作的基础技巧,似乎已成天方夜谭,我们只能盼望与他心有灵犀,不至于因字迹难辨认而埋没他可能具有较高可读性的作品。
老白:
人称厨师中的才子,年纪轻轻的他已在烹饪方面颇有见地,写作技能也日趋成熟。虽然他不见得能像老茅那样每月交出两篇,但仗着自己电脑操作纯熟,集中一次交出五六篇来好像问题也不大。大概是为了增大自己上稿的可能性,提高命中率,像扔汽油弹那样,他给每位编辑都发一篇,几位编辑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一碰头:“这篇稿子还不错……题目是……”“见鬼了,完全一样,又是他!”
一稿多投不限于不同媒体之间,业已施于同一媒体内部,在这方面,白少侠功力不浅。
老罗:
重庆的中年汉子,不过缺少一点重庆男人的阳刚和果断,大概是太想对编辑们倾吐心中所思所想,故一拿起电话就说个不停,当编辑们无奈地想要挂机时,老罗便又着急地叫嚷道:“我还有一个菜,我还有一个菜……”
让我想起抗战时期,即将牺牲的乡丁对八路军说:“我还有一句话,乡亲们都转移了吗……我还有一句话,粮食都藏好了吗……”
老赵:
老罗的同乡,对投稿有极大的热情,只是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成就了他的“百投不中”,弄得投稿的机率跟范进中举一般无二。
他跟老罗一样,为上稿的事多次与编辑沟通交流,话费花了无数,这不是那点微薄的稿费所能弥补的,当然了,咱不能太小瞧他的精神追求。
老孙:
名为教授,实为典型的文化窃贼,曾经抄袭了大段本刊的文章,整理成篇继而开始大着胆子投稿,像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事,他老人家从来都乐此不疲,最经典的莫过于那篇“乌龙卧雪”的菜谱,我们曾看到过N种版本,他居然还把这个作为自己的“春节自创十二菜”之一,让人笑掉大牙。
我也曾被他连带忽悠过,去年端午节前一月,甚少修改内文稿件的他收到了一篇孙教授的关于写粽子的文章,改得正欢时心里一激灵:还是慎重点好,免得白费力气。用百度一搜,真相大白:孙教授这次的抄袭毫无技术含量,网上的信息基本上是照单全收,连略微的串连、修辞他都懒得动手。事后我感觉受了嘲弄,为此愤愤不平,其他编辑们却已似见惯不惊,逐一报以淡淡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