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千古一帝

第二章 千古一帝

秦始皇不是一般伟大的皇帝,而是千古一帝。

一切新事物的诞生,都要从命名开始说起。

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志得意满,觉得目前的名号,已不能与自己的丰功伟绩相匹配,就让大臣们拟定新名号。

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根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的惯性思维,请秦王嬴政上尊号为泰皇。

嬴政很有创新意识,既没有否定大臣们的意见,也没有照搬照抄大臣们的建议,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留“皇”加“帝”,命名为“皇帝”,并独占了“朕”字,用以自称。

从此,赢政有了“始皇帝”新名号,秦帝国有了新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皇帝”的命名,确定了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帝制框架,大家都踩在秦始皇的肩膀上,遥望前方。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了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渠,修建直道等等。

丰功伟绩,无与伦比。

说的更宏观一点,秦始皇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总之,秦始皇不仅是影响中国历史的皇帝,更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千古一帝。他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

这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是好的一面。

有好的一面,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

伟大的人,有一个通病,自负。

越伟大的人,越自负,听不进合理的意见。

秦始皇也不例外,自负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同时,也给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秦王朝在灭亡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本想千秋万代、传之无穷,没想到二世而亡,大大出乎秦始皇的意料。

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秦始皇不是一般的智者,所以他的错误也不一般。

每个人都有错误,有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犯大错误时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种始料未及的错误,也是秦始皇最大的错误,让人惊诧不已,就是彻底实行郡县制,摒弃分封制。

大家可能会骂我,秦始皇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实行郡县制,摒弃分封制,你这样信口开河,会挨打的。

先不要着急打人,我也不是随便说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当时的人大多和我一样的看法。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哪个朝代的饭,就说哪个朝代的话。

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丞相王绾等大臣就进言,一方面大力称赞皇帝陛下雄壮威武,一统天下,值得万民敬仰。

谈正事前总要吹捧一下,这是套路,总不会错。

接下来谈的正事比较大,大到涉及国家体制更改。

皇帝陛下一统天下,万民敬仰,但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把各位皇子封到那里为王,就无法镇抚那里的百姓。恳请皇帝陛下恩准,封立您自己的儿子为王。

秦始皇觉得王绾众大臣的进言不无道理,反正都是封我自己的皇子,肥水也不流外人田。这样干,似乎也不错。

于是秦始皇就把这个建议交给群臣商议,群臣山呼万岁,一致认为这样做有利,皇帝不要犹豫了,下定决心吧。

秦始皇看到群臣响应,即将排除犹豫、下定决心的时候,廷尉李斯跳了出来,独树一帜,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

李斯的意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证据链完整。

李斯从称赞老板步入正题。皇帝陛下,您是排名第一伟大的始皇帝,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要与时俱进,不能人云亦云。他们想开历史的倒车,千万不要听他们胡说八道。

李斯接着用历史的典故来打动秦始皇。昔日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战乱不休,周天子也无法阻止,我们要避免重蹈这样的惨剧。

最后李斯用现实的需要,一步一步,彻底俘获了皇帝之心。现在天下靠陛下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如果再分封天下,以后又会重蹈一次春秋战国的悲剧。郡县制很好,天下安宁,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容易控制了。始皇陛下,请牢牢记住“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分封诸王没有好处。

实行郡县制,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就是帝国的意志!

李斯千言万语,归于一句:要想千秋万代,就要废除分封制,彻底执行郡县制。否则,皇帝的心愿“后世以数计,一世,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会成为泡影。

李斯说的振振有词,始皇听得津津有味,还是李斯的说法融入了我的心扉,我想要万世之后,还是秦一万零一世。

何况,皇帝之所以尊贵,就是要老天第一,皇帝第二。好不容易统一天下,要选择和平郡县制,不选择战争分封制。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种意见,都会觉得李斯高瞻远瞩。如果选择分封天下,终有一天,还是会战火连连。

但是中央集权也有弊端,一旦中央出了问题,没有任何地方强有力的支援。如果中央出了奸臣,那始皇子孙就会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成为人家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点,秦二世即位后,奸臣赵高掌握大权,史记记载“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十二人僇死于咸阳”“公子将闾等3公子拔剑自刎”“十公主矺死于杜”。

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行刑如此之酷烈,简直骇人听闻。

加上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杀,秦始皇的子女全部被杀,何等惨烈。如果秦始皇在天有灵,肯定会气的活过来。

祸不单行,当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很多郡县地方长官落井下石,不仅不想保家卫国、捍卫朝廷,反而操起家伙造朝廷的反,跟在起义军的屁股后面,疯狂了一把。

我们虽是秦王朝的地方长官,也不想给秦王朝陪葬。说心里话,我们也想当老板,我们也想在乱世中顺手捞一把。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秦始皇,政治上的改革可不是请客吃饭,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在中央集权这件事情上,他没有学习的榜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踩到玻璃就要流血。

只能一声长叹,那时还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怪。

刘邦就幸运多了,既然有秦王朝这个惨重的教训,那我们汉王朝就实行以中央郡县制为主、地方分封制并存的政治体制。政哥,我会吸取您的教训,不重蹈您的覆辙。

正因为吸取了秦王朝“一刀切”的经验教训,刘邦的汉王朝成功延续下去很久,没有夭折。不过,这是后话。

秦始皇第二个大错误,就是没有与时俱进。统一天下后,没有改革战时政策,继续大兴土木,不与民休息。

秦始皇

(本章未完,请翻页)

暴虐凶残、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倾其国力炼制不老仙丹,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当时的人民,生活在秦帝国极权体制之下,极权焕发出极大的效力,秦帝国不过2000万人口,却能役用40万人筑长城,50万人戍五岭,70万人建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

这些都是大工程,还有无数的小工程,也要人去干。可以说,青壮年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

极权虽有效力,却是违背人性的,面对权力,人性可以一时低头,却不能一直被驯服,这是秦帝国种下的又一个祸乱之因。

皇帝高度集权的同时,官僚政治就是君主专制的孪生兄弟和必然补充,皇帝考核官吏,官吏自然就会压榨百姓。

几百万人的调度安排,不会是秦始皇亲力亲为,而是皇帝考核丞相,丞相考核郡守,郡守考核县令......

皇帝吃肉,官吏们自然也要喝汤,各级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鱼肉百姓,使得百姓的徭役负担日益沉重,刑罚日益严酷,百姓苦不堪言。

残酷的统治或许可以掩饰嬴政躁动的内心,却带不来稳定的江山。天下都统一了,老百姓想回家休息,不过分吧。

可始皇你炼制不老仙丹,又修筑豪华陵墓,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你这不是玩全国老百姓吗,以为老百姓好欺负。

天下战乱已久,老百姓是渴望和平,但是统一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更加战战兢兢,还没有之前过得好呢。

好比统一前,你靠在屋檐下,摸着饿的发慌的肚皮,看到不远处的厮杀,担惊受怕。这个世道太乱了,天天这样打仗,何时是个头?这里太危险,你们继续打,我走先。

统一后,你靠在屋檐下,看到县吏走过来,小子,我来提醒你,该交税了,不能少,不按期交税者要砍头的。

没过几天,这次该你徭役了,限期7天赶到,误期者斩。

正躺在床上歇一口气,都还没休息好,该死的县吏又来了,小子,该你去戍边了,没按规定时间报到者,要掉脑袋。

是不是苦不堪言,天下一统,日子却更难过了。天下统一了,我能跑到哪里去,哪里都一样,还不如不统一呢。

遍地都是干柴,人心思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秦始皇第三个大错误,焚书坑儒,流放长子扶苏。这个大错误带有明显的私人感情色彩,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皇帝子弟,并大肆宣扬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引起了朝廷的震动。

淳于越之言,其实是老生常谈,又挑起了分封还是郡县之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秦帝国推行各种大一统的强制政策已经八年了,居然在庙堂之上,还有人重弹分封强于郡县的论调。

淳于越此时跳了出来,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秦帝国统治的思想根基并不牢固,政策实施也并不是很成功。

或许,那个时候,秦帝国统治的人民,已在黑暗而沉默的海水下汇聚力量,隐约感觉到了不安分的气象。

淳于越所言的“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也不无道理。

秦始皇自然听得出淳于越话中的深意,并未立刻做什么表态,只是让大臣们就这个话题,敞开议议。

按道理来说,淳于越仅仅是发表一家之言,只是宣扬分封皇帝的子弟,又不是自己要称王称霸,似乎并无罪过。

当初倡导郡县制的廷尉李斯,此时已是丞相,自然不能容忍有人在八年之后,还敢在庙堂之上挑起这种争议。

以前的廷尉、现在的丞相李斯看到有人来拆自己的台,心里很不爽,你让我不爽,我让你们都不快乐。

李斯不仅驳斥淳于越的观点,对淳于越进行人身攻击,还变本加厉,向皇帝进言,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李斯简直就是秦始皇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从维护秦始皇千秋伟业的美好蓝图出发,上奏的事情总能符合秦始皇的胃口。

英雄所见略同,这次也不例外。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雷厉风行,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想让别人去死,只需要一句话。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读书人苦不堪言,哀鸿遍野,民间怨气冲天。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方面,吐槽秦始皇残暴差劲,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拿人家的好处,说人家的坏话,偷人家的财宝,逃了。

这样的人,确实该死。

可该死的跑了,不该死的想走,走不了啦。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派御吏一一审查,严刑拷打之下,这些人辗转告发,术士告发儒生,儒生就告发术士,一个供出一个,就像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谁也逃不掉,全部要完蛋。

秦始皇亲自动手,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共有四百六十多人,没人能逃过始皇的雷霆之怒,全部活埋在咸阳。

呜呼哀哉!儒生和术士之前相互轻视,你说这个好,我偏说这个差,你在这里,我就去那里,相互讨厌,水火不容,现在还是死在了一起。

这些人又有亲朋好友,牵连的人数不胜数,不过很幸运,不要死,全部流放,去戌守边疆,当兵保家卫国去。

不过可以肯定,戌守边疆,绝对不是一份好的差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搞的太过分了。

本来春秋战国是思想开放的时代,大家自由散漫惯了,习惯了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习惯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秦王朝统一天下后,这些人思想来不及转变,就把命玩没了。

这些人不仅把自己的命玩没了,还玩死了一个好人,进而坑死了一个秦王朝,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看到父皇太过生猛,平时在朝廷学习父皇如何处理政务的他,顾不上照顾父皇的情绪,立即进谏,语气还不够温和。

父皇陛下,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真心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父皇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父皇明察,用仁爱之心对待这些读书人,用仁爱之心收服天下百姓。

扶苏直奔主题,没有用好称赞父皇的套话。

秦始皇听了儿子的进谏,气的直发抖。老子辛辛苦苦统一天下,这些该死的儒生和术士总是诋毁我,你不体谅父皇也就罢了,还公开支持他们,想来搞我路子,是也不是?

秦始皇一生气,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盛怒之下将长子扶苏逐出咸阳,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

(本章未完,请翻页)

嬴姓,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义,有政治远见,是个好人。

从扶苏的进谏可以看出,扶苏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帝国继承人,他不高傲、却很睿智,看到了帝国统治的危机。

暴力可以解决很多人,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皇帝真心诚意爱护人民,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拥护皇帝。

就这样努力吧,即使可能触怒父皇,我也要想方设法劝导父皇纠正,用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人民。

秦始皇可不是一个容易认错的人,老子还没死呢,你就喜欢出风头了,专挑老子的刺。那些儒士唧唧歪歪、非议朝政,该杀。扶苏你太幼稚了,去边疆历练历练。

扶苏心灰意冷,失望地走向边疆,父子隔阂越来越深。

父皇肯定不爱我了,也不想看到我了,我走吧。我还是和大将蒙恬打匈奴去,至死再也没有返回过都城咸阳。

秦始皇这次玩出火了,焚书坑儒暂且不说,毕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读书人动动嘴皮子厉害,真干起来总畏首畏尾。但你把长子流放到边疆去,一不小心,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秦始皇是一个优等生,应该是学过历史的,但凡长子流放到外地,又没有太子名分,结局往往是很惨的。

历史上,晋国的申生还是太子,被父王逐出都城,最终在骊姬多次阴谋陷害之下,自缢而死。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但是,秦始皇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他也许有两种考虑:要么是不想让扶苏更改自己的政策,已经剥夺了扶苏继承人的资格。不听话,就滚远点,眼不见为净。

要么是觉得自己生命还长,正在追求长生不老。老子长生不老,儿子扶苏你先去基层锻炼锻炼,在基层好好学习低调做人,该给你的时候再给你,不给你就不要强出头。

至于秦始皇是哪种考虑,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秦始皇第四个大错误就是生活习惯不好,神龙见首不见尾。

生活习惯不好也就罢了,还有人专门给秦始皇带笼子。

这个人就是卢生,上次已经露过脸了,害死了很多人。这次导演硬要他再露脸,再去害死很多人。

卢生这家伙,总是惹是生非,之前带来“亡秦者胡也”图谶,导致秦始皇发动了扫荡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派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逐匈奴七百多里,以绝亡秦之患,又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

卢生带来“亡秦者胡也”图谶还不够,歪点子也蛮多的,为了减轻自己找不到不老仙丹的罪过,从而避免秦始皇严厉的惩罚,又忽悠始皇,我们没找到不死之药,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有不死之药的仙人被恶鬼吓跑了。

卢生一条龙服务,为皇帝想出了解决办法。

皇帝你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吓跑恶鬼后,神仙真人才会来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神仙看到凡夫俗子太多就不想来了。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

总之,要想长生不老,就少和凡夫俗子打交道。

这个马屁拍的顶呱呱,拍的秦始皇很兴奋。神仙害怕恶鬼,我秘密出行就能吓退恶鬼,我真是比神仙还神武了。

真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秦始皇也不好好想一想,就算世上有神仙,也有恶鬼,难道神仙害怕恶鬼吗?以为大家都没读过书。

读过书的我们,都知道神仙比恶鬼厉害。

卢生自吹自擂,我是忽悠了,大家不信不要紧的,皇帝相信就可以滴,只有领导才能决定我的命运。

秦始皇信以为真,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说出去,哪怕是无意之间、没有恶意,一律按始皇指示,判杀头之罪。

秦始皇身边的人,平时耀武扬威,走路都是横着走,就因为卢生的糊弄,这下倒大霉了。

有一次秦始皇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脸上流露出不悦的神情,随口发了一句牢骚。

这个李斯,怎能如此奢华,出行竟然和我差不多?

宦官近臣里有丞相李斯的密探,就把皇帝不满这件事告诉了李斯。李大人,皇帝对您的奢华风格,很不高兴,以后要注意。

李斯很有政治敏锐性,把皇帝的指示放在最高位置,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

李斯的乖巧听话,害死了很多人。

随从车马多就多点,也不是什么大事。

发个牢骚也会透露出去,这就是杀头的大事了。

秦始皇很生气,之前一再强调不准泄露我的一切行踪,现在竟然还有宫中的人泄露我的话,给我一查到底。

经过审问,没有人敢认罪,都怕死。

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法治理念,秦始皇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全部抓起来,全部杀掉,真是祸从口出。

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乱说。

伴君如伴虎,一人泄密,众人背锅,丢了脑袋。

从此,再没有人敢说皇帝的行踪,就算皇帝失踪了,也没人敢问了。要想保住自己吃饭的家伙,坚决沉默到底。

说了一句话,就全杀掉,我们来个集体哑巴,总行吧。

不该死的,全部被杀掉了。该死的赵高,却幸免于难。

赵高经常陪侍在皇帝身边,这次竟然没被杀头。难不成赵高这次恰好走亲戚去了,或者说,皇帝太信任他了。

没被杀头,赵高肯定也被吓了个半死。

想想这个场面,秦始皇下诏,赵高你去执行,那次在梁山宫,凡是在我身边的人,全部杀头,赵高摸摸自己的脑袋,心里默默地问:我的头要不要杀?

出了皇帝的门,赵高肯定吓出一身冷汗。赵高也是聪明人,在这个天威难测的暴君面前,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

秦始皇隐藏行踪,固然有利于自身安全,却也招不来神仙真人。虽然你是皇帝,权力无可复加,但该死的时候还是要死的。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隐藏行踪,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亲朋好友都不知道,想照顾你的话,也照顾不到你。

如果你是皇帝,隐藏行踪,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不是给野心家创造了操作空间,你儿子为你送葬都没有机会了。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刘氏天下汉家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刘氏天下汉家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千古一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