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象
正宣帝见此情景起身步出殿外,殿中之人也都跟随着鱼贯而出。当日天气十分清朗,无雨少云月明星稀,原本应是露似真珠月似弓般美景。但此刻众人眼见天空中一颗巨大的红星发出耀眼光芒,相比之下本该皎洁如银的月色显得黯淡无比。
红星照耀之下整个大明宫都笼罩在一片浓浓的血色之中,宫中人等被这诡异的星光所引,纷纷从室内来到外面。抬头望去,那颗红星如同一头野兽血红的眼珠般洒下点点凶光。胆大的和身边所站之人交头接耳,讨论着不知这景象有何寓意。胆小的惊的涕泪俱下,以头捣地口中念念有词,只祈求上苍宽恕。宫中无人不被这突如其来的异象所慑,都手足无措的举头向天,理应清幽宁静的大明宫一片栗栗危惧之象。
“申将军,此异象何时出现?”正宣帝向殿外一直护卫的申时岩问到。
“回禀陛下,酉时暮色渐起之时月朗星稀天色尚好,至戌时月色转淡天空中渐生赤霞,方才这红星突然乍现,宫中之人惊惧之声刚传到殿中,陛下就移步至此了。”申时岩回复到。
叶无忌见申时岩一身戎装形象极是威武,虽逢此异象依然镇定自若。看到他答完话冲自己颔首示意,也赶忙点点头回应。此情此景之下犹如末世,叶无忌闻所未闻,当下内心也是惊诧莫名,转眼看与宴众人脸上也都颇有惶惶之色。
正宣帝转头看向郭子兴问道:“先生可知此异象因何而生?”他一向尊重郭子兴,日常虽仍依君臣之礼而行,但私下都称其为先生,着实把变法兴国之望都寄托在这大儒身上。
郭子兴仍然举头望天手捻长须又看了一阵,脸色愈发凝重,随后和正宣帝耳语了几句。正宣帝随即引着众人又步入殿内,命那年老内官斥退殿内一众侍女、内官后向郭子兴道:“先生,此际已无旁人,此异象到底所谓何意?”
郭子兴沉吟片刻,低声说道:“陛下,臣观此异象乃荧惑守心之象,属大凶。此象主天子衰败,疫疾肆掠,兵连祸结,天下大乱。”
正宣帝闻言脸色阴沉,半晌说不出话来。太子见状也是面沉如水,向郭子兴问道:“天生异象定是警醒世人,若当真如先生所言此象预示灾祸将至,那可有化解之法?”
郭子兴闻言眉头稍皱,思索片刻后说道:“此种异象亘古难遇,古籍中首次记载为始皇末年遭逢此象,始皇外巡避祸,但行至途中突染恶疾而崩,帝国随即四分五裂。又有记载前朝哀帝五年,天呈异象,赤芒笼罩。哀帝斥责宰相十年为相,不能调理阴阳,赐死了他。但翌年哀帝暴毙,外戚乘势篡权,终丢了天下。”
“此象之凶难道所遇之帝王竟都是在劫难逃?”襄王颤声问道。
“荧惑守心之象本属百年难遇之异象,古之典籍记载又零散不堪,仅有一次天现此象后皇帝因善念善言而得善终。”郭子兴喃喃说道。
“哦?还请先生赐教。”正宣帝如行在漆黑夜路上突遇一丝星光。
“古宋国君景帝在位时,星官观此天象后告知景帝可依法将此灾转与宰相避难,景帝不允,称宰相辅其治国,无过无罪不应替其挡灾。星官又说也可将灾劫转至百姓共同承担,景帝依然不允,称若百姓亡,国君存,留国君何用。最后星官说不如将皇帝个人之灾转为灾年,天下人一并受劫,景帝还是不允,称灾年之下百姓仍难活命,不应为救国君一人而伤天下人。如命中该当此劫实因德不配位,就让他一人承担。星官闻言叩拜景帝,言上天虽高,能谛听地上之声,陛下三次大善之言定能感召上苍,逢凶化吉。最终果然景帝福寿绵长得以善终。”郭子兴言简意赅的将景帝之事说与正宣帝听。
叶无忌听郭子兴讲景帝三善言避祸的旧事听得入迷,悠然神往间就想击节叫好,但他感到一人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自己身上,环顾殿内发觉齐王正盯着自己,以旁人难以察觉的姿态缓缓摇了摇头。叶无忌脑中稍一迟疑,已到嘴边的叫好之声未能发出。他虽生性淡泊又宽厚仁慈,但头脑并不愚笨,心中细细计较之下片刻就明白了齐王为何摇头制止自己叫好。正宣帝不是景帝,他有没有景帝此种胸怀去自承劫数还是未知之数。如听完郭子兴的讲述后当即贸然在众人面前为景帝叫好,岂不是让正宣帝无法不去效仿他。而正宣帝到底如何看待此事仍是不明,和殿内众人一样不表明态度不得不说是上上之选,想到此处叶无忌看向愁眉紧锁的皇帝。
正宣帝听郭子兴说完典籍中荧惑守心的诸多典故,不知是不是心中又联想起了什么忧愁之事,面上愁容更甚,本在酒意之下略有血色的脸又变得惨白。殿中无人发声,护卫和内侍又都远远退至殿外,一时间厚德殿中寂静异常。
半晌无语,还是正宣帝开口打破了殿中颇为尴尬的沉默,只见他正色说道:“郭尚书,今日天现异象恐致民众惊惶,细思之盖因朕德薄才疏,暗于经国之务,致百姓受苦,三军受累。余一人有罪,无及天下百姓。着令礼部为朕拟罪己诏公告天下,以上告苍天,下安民心。”
“陛下圣明,臣遵旨。待诏书拟好再交由陛下过目。”郭子兴见正宣帝准备效仿明君由君王自己承
(本章未完,请翻页)
担此灾劫,不由得既欣喜又忧虑。欣喜的是愈发肯定自己得遇贤君,受其厚待之下定要忠人之事。忧虑的是此天象之下正宣帝能否安然渡劫实乃无法预知之事。
众人见皇帝不欲将此未知之祸转嫁他人,自都是一片赞颂之声。叶无忌也对正宣帝的胸怀多了几分敬佩,但见殿中已满是赞誉之辞,他倒也省去一番口舌未再发声。正宣帝抬手止住了诸人继续美言下去,说道:“当下内乱外患皆为大楚心腹之疾,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我大楚国力若如立国之初般强盛,群夷自服,是故近年来朕力主推行子兴先生的变革之法。但种种新法推行以来阻力重重,单说清查田亩之事各地迟迟不能反馈结果。朕与先生商议,欲再推新政,对各地官员施以考核。以季、年为期审视各官员成绩,对于玩忽职守、阳奉阴违者视成绩而进行罚俸、降职、解任直至追责入刑。各位以为如何?”
景王扭头看了太子一眼,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太子并未回应,反而看向齐王道:“陛下所言甚是,国之基础正在于国富民强。而当下连年与北戎厮杀征战,国库入不敷出,兵役之事也让百姓叫苦不迭。如边关战事仍如此不断,不能与民休养生息,变法成果实在难以巩固。不知齐王兄如何看待?”
齐王见太子将矛头引向他也不如何恼怒,显然已是司空见惯,他缓缓说道:“敢问太子殿下北戎乃我大楚友邦还是敌国?”
太子一怔道:“自然是敌国,王兄何来有此一问?”
“那太子殿下认为北戎会否给我大楚以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呢?”齐王继续问道。
“但近年来王兄发动的数次战役都是主动攻伐北戎,并非贼寇来犯。虽说胜多败少,但几年来耗费的钱粮人马已让户部左支右拙。如此消耗下去即便国库无比充盈也难以为继,更何况现今国库已日渐空虚。”太子显然对燕州军情十分了解。
“太子殿下在京分担陛下政务十分辛劳,鲜有机会能亲临边关指挥战事。这北戎乃游牧民族,历来攻强守弱,来去如风。我大楚在燕州兵力有限,无法在各个边关城池都布下重兵守御。如我们一味固守燕州现有城池则不免将战略主动权交由敌寇之手,任由他们在粮草备好,兵力集结的情形下由任何地方发起进攻。届时再发兵救援又容易被他围点打援之策所消耗,只能眼见一座座边城失陷,边关一退再退。我发动攻势也是基于牵制北戎兵力的目的,时时让贼寇不敢合兵一处,为应对我大楚随时发起的进攻而将兵力也分散在他的各个边城。而如他不分兵据守之地则我能取其城池,收复失地。虽确实未有扭转战局的大胜,但也与贼寇保持了战略上的平衡,不至于成日提醒吊胆怕那戎夷来犯。”齐王侃侃而谈,人人听来都觉得甚有道理。
“这样说来如此局面还不知要持续到何时,一旦朝廷对燕州的钱粮支持不够时那北戎蛮夷就会长驱直入,直捣京师咯?”太子显得咄咄逼人。
“即使我肖子禹和燕宁军在燕州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让那北戎贼寇轻言饮马通天河!”齐王铿锵有力的说到。
齐王这句话说的斩钉截铁,显得颇为慷慨豪迈。叶无忌忍不住叫了声好,举起酒杯向齐王说道:“无忌敬大王一杯,有大王坐镇燕州,北戎定难越燕州半步。”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齐王向叶无忌微微颔首,一杯酒也是喝的一滴不剩。喝完边拭去嘴边残酒边说道:“如大楚能按郭尚书所设想进行一番彻底的变革,窃以为驱逐戎夷,克服幽平指日可待!”
一直在殿内默不作声的郭子兴被齐王之言所感,颓然长叹一声道:“知易行难!想朝中何人不知我大楚国势江河日下?弊政不除,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必是积重难返之死局。老夫已行将就木,垂垂老朽不知尚能虚度几载光阴,只望能为延续大楚这近二百年基业而尽忠。自我推行新法以来不知有多少从前亲厚的同僚、好友、学生视我为敌,以为我郭子兴也是那追名逐利之徒。而种种新法却迟迟难以落实而至收效甚微,实不知此番心血会否付诸东流,每念及于此都痛心不已。但往往思来想去脑中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而已。”
郭子兴因变法之事忧虑甚深,此刻酒入愁肠几欲化作伤心泪,一番话中对大楚国运和变法成败的忧心溢于言表,让在座诸人都颇为动容。齐王既支持变法兴国,平素又与郭子兴交好,当即站起向郭子兴拱拱手朗声说道:“郭尚书为变法之事废寝忘食,拳拳报国之心日月可鉴,要说追名逐利只怕那些一直对变法推三阻四、阳奉阴违之徒才正是此道中人!”
正宣帝见状也说道:“先生多虑了,此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又何必为此而烦恼呢。朕欲在春狩大祭过后正式颁布各部官员‘考成法’,大楚各级官员必须不遗余力的执行新法,若有懈怠者一律依法惩办。”
郭子兴、齐王等人见正宣帝下决心颁布‘考成法’心中大喜,口中直呼“陛下圣明”。而太子这边面色显得十分难看,正宣帝并未等他表态再决定此事,这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太子的地位又动摇了几分。
正宣帝看太子面露不豫之色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露声色的问道:“太子是有话要说?”
太子见正宣帝唤他,忙收敛心神,从容答道:“郭尚书所言非虚,我大楚当今内外交困,确处于累卵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朝一直依祖宗之法治国,可百余年前立下的种种法度在当下已多见弊端,故对于变法之事臣一向是支持的。但臣以为以当下的环境,变法不宜过于迅疾猛烈,否则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依你之意,变法该当如何进行呢?”正宣帝继续发问。
“古代先贤关于贫弱之国如何革新以奋起,曾以医病之事做比较有云‘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以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气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私以为此言对于如今我大楚变法,实如振聋发聩之声。”太子说着瞧了瞧正宣帝,见他面色如常遂接着说了下去:“自变法以来三年内颁布了八条法令,几乎将旧例全部推翻,不光让上下官员无所适从,也让民间百姓颇有怨言。”
“太子殿下所言的百姓颇有怨言所指为何?”郭子兴问到。
“郭尚书变法之初颁布的春禾法本义是将官仓存粮换作钱资借与百姓,既能让百姓在青黄不接之时有钱度日不受民间高利赊贷盘剥,又能充实国库,实乃富民强国之良策。但在推行中大量地方官员为求政绩而抑配,让不少并不需要借贷的百姓背负高利。而到还钱之时众多百姓手中只有粮食,为免于官府催收只得贱卖作物。如此一来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与春禾法的本意背道而驰。更为痛心的是有些州府为迎合新法而将官仓中储备赈灾之粮出售以换做钱资借与百姓,致使无粮赈济灾民而引发民变。灾民流离失所,传闻更有易子相食的惨剧发生。此间种种惨状都被绘于‘流民图’中,呈请陛下过目。”太子越说越显得严词厉色,说罢将一本图册交由那年老内官呈给正宣帝。
“此乃地方官员之失,并非新法之过,太子殿下如以此否定新法未免偏颇。”齐王摆手说道。
“方才我也说了,我并非反对新法,而是对当下此种疾风暴雨般的变法担忧。”太子向齐王说道。
“其实不光春禾法,凉州百姓中竟有人为逃避抽丁法服役而自残身体,更有甚者不愿被抽丁而整村上山为匪。此变法兴国势在必行,但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陛下也还请三思。当下的变法确实过于急功近利,如此猛药之下我大楚现今之弱躯能否承受实属未知之数。”景王显然是太子的支持者。
“竟有如此荒诞之事!为何朕今日才首次听闻?”正宣帝对太子和景王所说之事似乎毫不知情,翻阅太子呈上的图册,眼见图中百姓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惨状顿时勃然大怒。
大殿内又是一片沉默,显然除了正宣帝和叶无忌外,其他人多少都听到过类似的民间惨事。叶无忌经昨夜剑冢与齐王一番长谈本认为变法之事颇为利国利民,也对齐王所说的谋求私利而阻碍变法的守旧派心生厌恶。但此刻听太子和景王的一席话后难以避免的产生了动摇。他虽并不太清楚朝廷政务之事,对国库税赋、抽丁保甲也全然一窍不通,但他心中所想只是对百姓好就是良策,让百姓受苦便为恶政。
“原来今日天现异象当真是意有所指,朕长居于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百姓疾苦朕竟一无所知。若非如此怎会有此荧惑守心之象现世?当真是愧对天下!”正宣帝心中一直寄望于新政能扭转朝政中的种种弊端,让大楚能焕发生机。但听得变法竟使得百姓不喜反忧,不禁极为失望,骤然有了几分意兴阑珊之念。
“陛下万勿自怨自艾,陛下登基以来勤政爱民,凡事以国事为先。当下新政纵然因各种原因尚未真正奏效,但若能从长计议,重新审视已颁布的所有新法,去芜存菁之下必能造福万民,中兴大楚。”太子见正宣帝沮丧莫名忙宽慰到。
“不知太子殿下如此之念到底是要造福万民,还是要造福豪族门阀!”齐王眼见正宣帝被太子和景王言语所动,似对新法的推行又有疑意,不禁恼怒异常拍案怒喝到。
“齐王殿下好大的皇威,这几日京城中突现的‘赊刀人’可不知是受何人指派四处传那大逆不道的谶语!”太子也毫不示弱,话中有话。
“有何谶语?”正宣帝问道。
“都是些妖言惑众之话,臣不敢妄言。”太子垂首说道。
“给朕从实道来!朕要看看这天下是当真要乱了吗!”正宣帝厉声喝到。
太子起身伏地向正宣帝说道:“此妖言实在大逆不道,臣斗胆陈述,还请陛下赎罪。”说着头也不敢抬大声念道:“风沙之地起狼烟,欲拨雾霭见青天。凶星临空洒血光,囚牛噬父为兴燕。”
齐王听太子念完整个人如同坠入冰窟一般,不知太子这所谓谶语从何而来。心中寒意让他这个久经沙场,见惯生死之人也不自禁的手足冰凉。抬头望向正宣帝,只见他眼中黄芒一闪而过,正冷冷的盯着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