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变故
现今西魏掌权者拓跋浚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本来皇帝是轮不到他的,可历史总是如此充满无数巧合与戏剧性,他的哥哥们喜欢做一些突破生命极限的事情,最终由他登上大统。
这里要说一下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晋以前,中原地区都是由华夏民族统治的,少数民族占据着边缘地区,环境恶劣,高山,高原,高寒,故一心想侵占中原地区,发动数次战争,都被强盛中原王朝所击败,抵御于边疆之外。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发生转变,纵观几千年王朝史,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统治者比晋更奇葩,哪怕后来大明连出的蟋蟀皇帝、木匠皇帝、求仙皇帝,见到晋文帝都得佩服的说一句:“果然还是你啊,真会玩,硬是把自己的王朝玩进去。”
历史上三分天下时期名臣辈出,名将云集,最终由一个最长寿的人而结束,建立了晋朝,司马氏家族有一个共性,猜忌心重且没有经天伟略。晋文帝继承大统后,在某次视察军队时看到军容整齐,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引起了自己猜忌心,因晋朝就是由武将掌权,士兵战斗力强趁机夺取魏曹而建立的。他担心历史再次上演,故做了一个但凡是个正常人都做不出的决定,下令解散晋朝的正规军,只保留地方的治安部队。
消息传到北方后,各少数民族的掌权者沸腾了,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此乃天赐良机,将打破少数民族无法入主中原的魔咒。少数民族政权中5大势力依次是匈奴,鲜卑,羯,羌,氐。南下后,晋无战力强的军队,很快被击溃,逃到中原南部地区苟延残喘。中原北部地区被各少数民族所占据,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民族,骑射是基本功,也是娱乐项目,经常将汉人作为活耙子练习技艺。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想一统中原北部,连年的发生战争,民不聊生,导致大量汉民逃亡南方(注:华夏经济南强北弱格局的开端)。经过数年的战争最终由鲜卑族拓跋宏一统,建立华夏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中原地区政权——北魏。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一部分在治理国家等各方面主张汉化,一部分主张鲜卑化,最终汉化占据了主流,并取得一定成功,可传统鲜卑贵族并没有因此放弃,北魏政权内部争斗不断,北魏最终分裂成东西两魏。
。。。。。。
拓跋浚是主张汉化的统治者,还未继位时就设想统一中原,分两步走,第一步占领东魏,一统中原北部,第二步,打败大梁,一统中原。现在继承大统,将统一提上日程,作为西魏首要任务。
此时,他在宫殿中吩咐道:“速将柱国独孤信,宇文太和大将军杨忠传唤进宫,孤有要事相商。”
三人接到通知后不敢懈怠,放下手中所忙之事,赶往宫中,在门口相遇,皆互相询问皇帝所召何事,谁都没有听到一丝风声,三人满心疑问,脸上无任何表现的站在拓跋宏面前。
宇文太是前朝元老,西魏权臣,门生遍布朝野,在朝堂上有很大的话语权,若他不同意,在朝议时反对,决策将无法通过。独孤信是在朝堂的除宇文太的重臣。同时,他俩也是八柱国中在朝堂的二位。(权臣,权势滔天之臣,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重臣,在朝堂上举轻若重。权臣宇文太之子,推翻西魏,建立北周,重臣独孤信未得善终,稍后细表)杨忠十二大将军之一,掌握军权。杨忠与独孤信是儿女亲家,既独孤信是杨坚的老丈人,
隋朝国丈,两人属于同一政治联盟。若拓跋浚与三位重臣协商一致,将直接实现伐东魏大事。反之亦然。
“孤召三位前来有要事相商。”拓跋浚客气的说。话音刚落,三位就意识到事情的不简单,一是作为一国之主何必与臣子如此客气,二是同时传唤三位重臣前来。
权臣宇文太率先开口:“皇上,您为君,吾为臣,臣食君禄,理应为君解忧,不影响江山社稷,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孤信与杨忠在旁复议。三人潜台词,你先说,小事就通过,大事再商量。
拓跋浚也听出来了,-心想这几个老油条,接着说道:“自古有识之君都将大一统作为毕生事业,北魏高祖将中原北部一统,我等不孝子孙,未守卫住先祖基业,现在分裂成东西两魏,何谈继续延续先祖遗志——中原大一统,现我将恢复先祖基业,讨伐东魏。尔等认为呢?”
三人听罢,掌权者终究是要收复东魏。上次已讨伐一次,因后方准备不足,最终退兵保持现在边界。思虑再三,眼神不露痕迹的对视几眼,达成默契,遵循拓跋浚的意志,出兵伐东魏。他们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的现有资源已不能满足内部损耗,也需要开疆拓土,获取新的资源。
权臣宇文太作为代表发言:“臣赞成圣上的决策,定当以恢复先帝疆界为己任。”
拓跋浚大喜,连呼三声:“好好好,孤有名臣,孤之幸,国之幸。”
经过数日的准备,西魏讨伐东魏的大军开拔,由于准备充足,士气高昂,在短时间内去的丰硕战果,东魏的军队溃不成军。统帅杨忠下令休整,待粮草补充完整后再次进攻,避免长线作战,粮草供应不足。
在前线捷报连连时,后方西魏皇宫中发生了大事,拓跋浚驾崩。他的死亡再次验证了历史由巧合构成的结论,死因居然是在宫中游玩时,关注前线战事,脚下没留神,被石子绊倒,倒地时扭伤颈椎,现场身亡。皇帝去世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大事,为保障政局稳定,权臣宇文太与群臣速议,果断结束与东魏的战事,就此西魏二伐东魏,戏剧性结束。杨忠班师回朝,确保新皇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