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H的家乡
在说到H时,不得不先提到他的家乡和成长环境:
H的城市就在我老家城市的隔壁,这两个城市都是交界市,但不同的是,我老家从古至今,在区域划分上一直鲜明的属于华中某省,而H的老家,在建国前一直是属于我们南边省的,甚至直到现在,H老家的铁路局也是南边的省铁路局管辖的。这就造成了H的语言文化差异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原属省份人有较大差异,最直接的差异有:
第一,H老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与我的老家完全不同(稻米),虽说我老家的气候在可考证的资料上,一百年前也是和H那里差不多的,作物是属于是南北融合,小麦与稻米都可种植,但现在经过百年的气候变化,已经偏向于北方作物了,而H的老家从古至今,主耕粮食种类几乎没有变化,这是粮食生产和气候的差异。
第二,生活环境地形差异较大,我们的老家地处华中平原上,大多平原,少有丘陵和山,而H的老家就在群山环绕之中,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让我们宿舍一众从小生活在毫无特点的平原上的人羡煞不已,大家都知道,在山地中建造的城市,大多在水旁,或者一条江水直接贯城市,而北方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在气候恶劣的时候,气温变化幅度惊人(冷热气温最大都能急骤浮动近二十度),所以都非常羡慕那些有山有水的地方...
第三,沟通语言差异,当时H刚入学之时,怕和我们沟通有障碍,于是始终用普通话和其他同学交流,大学四年都是如此,我们听过他和别人打电话时所使用的的方言,对于我们来说,根本无法从近似音上去推敲理解,断句方式和说话语调也和我们大不相同。后来H解释说是因为他们那里山多,所以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沟通起来就有区域隔阂,甚至有十里不同音之说,而且本来方言语系也是更偏向于南方的,所以在地形隔阂下方言文化就发展的越来越没有近似参照了。关于‘十里不同音’这句话,我们当时是不信的,直到后来得到了H的亲身验证,H在本校找到了一个同乡的女朋友,老家地址也就相距不到二十公里,两个人曾多次尝试互相用方言交流,并且互相讲解听不懂的地方学习,多次努力后发现用自己所属区域的方言根本理解不了对方的话,相似点太少了,于是这两个相距不到二十公里的老乡,天天约会、打电话用方言交流,笑死我了...
第四,人员流动方向,我们老家因为地处华中,且身处米字型交通要道的枢纽点上,交通极其便利,所以人员流动极其分散,无论到哪个城市都有一大堆老乡,而H的老家在人员流动上,大多首选东南,其他地方基本不去,可能是在交通上与东南方向的那些经济强城上非常便利,所以发展规划上更加偏向于这种流动,比如H的父母,现如今在无锡安了家,户口也迁了过去,但H从小在老家长大,后才去了现在的新家,每年H回家的路线总是绕了一大圈,去往好多个城市,先回无锡看父母,再一起去杭州的外婆家过年,年后再回老家...虽说复杂繁忙,可在亲情面前这都值得。对了,在人员流动上我老家和H的老家唯一的共同点是都不去省会,因为在地缘定位上,省会的距离和在所能提供的人才待遇上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H老家的的茶叶特产,在全省闻名,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的,奇葩的是当时问他知不知道老家哪里的茶叶好时,他满脸疑惑,我以为他是不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茶叶这么有名,可一问才知,他是不知道老家有茶叶这回事,这是个假人吧?在那过十几年连老家特产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那么有名的东西。再后来H说:“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坐火车路过了那一片片茶田,我还疑惑为什么有人在山上种灌木丛,还修剪的那么整齐好看,猜测是到时候想卖个好价钱吗,没到那居然是茶树啊,真是涨知识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