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涤生死意
“生与死的交替蕴意,在春风的吹拂下倏地豁然开朗。”——题记
又是清明。披裹着衣衫,感受着清明特有的回寒雨气。刚下过一场透雨的城市潮湿,我身无法离开门房,但思绪早已飘忽到我第一次清明祭祖的回忆里。
雨雾朦胧。春意尚未猖卷大地,山路间只铺垫了浅浅一层翠意,其余皆是泥泞在潮湿中的黄泥。脚踩黏糊糊的黄泥路前行,我独自嘀咕:春天还不是有些死气沉沉,雨云密布,泥泞满路。
墓地并未如想象中的阴森。在朦胧雾气中,灰色的天幕映衬着这低却起伏波澜的墓丘显得有些伤感。
众坟墓中,依稀可见故人残影,心不禁愈发应景而感伤。
清明真是夹杂着不尽的愁思。
我跟随着大家一同拔除坟前杂草。用力将黄土中深扎根的草茎拉拔而出,带起一团黄稀的泥浆土壤。大家都是徒手而行,手上此刻都敷上了斑斑驳驳的黄泥。但是大家无一不都是虔诚而庄重的,似乎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疏忽的礼仪。
手起手落,泥飞泥舞,我心中默念:清明,清明,正如拔除野蛮生长的野草般去除心中参差不齐的欲望,回归本源,最污浊也正是最清明吧。
“上香祭拜!”阿嬷一声而下,众人合掌跪于坟前,各自心中庄重祷告。我也虔诚合掌,心中默默感恩祖上的恩德护佑。十分神奇,只是双掌一合,似乎便透彻了一个心境,清明了整颗心灵。
祭拜完毕,下山途中,阿嬷告诉我,祭祖扫墓是老祖宗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是无论如何都要传承下来的。
只是简单几句话,却使我陷入了思考。清明祭祖文化为何要无论如何也要传承下来呢?对于死亡,大众不应该是躲避、恐惧的吗?
还是那条黄泥路,周围参差着不齐的嫩草。但是此刻在我眼中却成了解答谜题的点睛之笔。
生死不过是往复循环的更迭,死不一定是结束,或许是另一段旅途的开始。人的肉身虽死,但是精神却可代代传承,薪火相传,也可永生不死。
正如这清明节,在春意盎然、万物生发的季节去缅怀先烈,去重温先祖优良的品德,不忘本,会感恩,在心灵上也随着这清明的雨而洗涤。死亡不一定令人恐惧,还会教导人珍惜每一份时光的可贵,把握好每一寸光阴,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清明祭祖,早已不在只是一件例行的公事,而是镌刻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千年文化得以脉脉相传的根本,是不论岁月如何阡陌都不可遗忘的本源。
景还是那景,心境却已然不同。清明,那份文化精神,似乎也随着这缠绵的雨,吹拂的春风,在我心中中种下了一颗清明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