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中的亘古
“无常地变化,万事万物轮转不休,倒不如放下,自成亘古。”——题记
幼时便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会死吗?死了又会去哪呢?那时看过些佛经,知晓些因果报应,一想到死后未知的世界,不禁开始后怕,想到虚无的宙宇,想到未测的以后。
或许这是一个古今共议的问题吧。
秦有秦始皇,汉有汉武帝,也许亦是思考到了这个问题,感受到了来自未知死亡的威胁,想要逃避逃脱,便开始求仙问道追寻长生不死的道路。
究其根源,他们欲长生不死,也是出于对权利的欲望,对俗世的执着。他们害怕无常的变化,因而想在无常中追求亘古不变的永存。
可结果,秦始皇病终马车,尸首久不得安葬;汉武帝垂死发觉一生对于无常的执着,含悔而终……
这么一看,确实生死是不可捉摸的,无常是无法掌控的。那么人,是否也因知晓早晚要命归黄泉而郁郁终日呢?
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海奥华预言》。本来对这类书籍不甚感兴趣,但总觉着有种莫名的魔力驱使我,要将这本书中的世界探索。
且不论其他,我从中追寻到了许许多多在当今社会苦思不解的问题的应答。书中的那名为海奥华的星球令我着迷。书中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在我们自认为高级的文明前还有像亚特兰蒂斯这样的文明——外星降临地球而诞生的文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曾辉煌在地球的文明,但最终迈向的,仍是灭亡——无常中仍有不变的灭亡。
但与我们如今所崇尚的物质文明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文明。
他们的文明与我们如今的社会文明截然不同。他们甚至不用钱这类货币做交易,一切都公属于社会。有这么一个优良的制度,人人平等,没有物质的杂分扰陈。而这正是我们如今无法想象的,也无法去做到的。我们离不开钱,也无法想象没有钱的生活。
我们的思维被物质所局限性了。
我想正如书中的涛说的那样,我们的文明走偏了方向。我们应该明白世事无常中轮来轮去,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在浩瀚的更迭中归于虚无,唯有思想,唯有精神永存。
物质会引起人的欲望,而欲望会引发人性的阴暗一面,撩拨起战争、死亡。可偏执的我们人执意要去追逐,终会归于尘土的物质。我们的环境如今正在变差,如今我们的地球正在向我们呼救。
而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谋取那一时的利益,不顾地球,不顾未来千秋万代,或许他们想,等到地球变得恶劣不健康的时候,他们或许早就不存活在这世上了吧,也就不必遭受那份苦痛。他们现在就可以尽情的享受,尽情地纵欲。
然而他们或许不知晓人是回轮回的,俗话说的好,风水轮流转,死亡不一定真的便是结束,恶果终归会物归原主——这便是无常中循环的亘古。
合上书页,心中仍迷雾缭绕,意犹未尽地又拿起了另一本书——《前世今生》,渴望在投石问路间得以仙人指路。
书的内容是一位叫凯瑟琳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前世的种种。轮回故事很多,读下来感受不一。但我心觉,重要的或许并不是内容讲了些什么,而是心中学到了些什么。
有很多人或许不相信有转世轮回,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知晓转世轮回,知晓因果报应,知晓有生必有死,生生不息,无常更替。那也可以放下,了悟生死的真正奥义。知晓了死不一定是真正的结束,或许我们便会释然,在最终都要降临的死亡之前,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至少此生,你能为他人点亮一盏灯,能为他人指明一条道,也算是一种美满。
放下执着,接受无常,迎来心灵的更古不变。我想正如《前世今生》这本书里所说的,人或许生来并不平等,但最终会平等;最终都会与一切告别,所以不要太追求完美,不要在意缺陷,爱和宽容才是最重要的。
很喜欢这本书里作者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璀璨生辉的钻石,但有的夺目生光,有的却蒙灰于角落,黯然失色。是因为它们不同吗?并不是。每块钻石都拥有一千个未细雕琢的钻面,需要人用心去打磨。有的人在生活中学会了雕琢心灵的艺术,从此将心灵的璞玉打磨得煜煜生辉;有的人颓然在社会的角落,悲观世事,自甘堕落,总是抱着自我消极的观念,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美玉,便也只能消损于红尘。
这不正好生动地描摹了生命的无常有恒常的真谛吗?每块璞玉所拥有的资质都相同,这是恒常;可最终诞生的却是迥异的杰作,这是无常。然而决定这一切的,又是人的心,人的灵。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用一颗包纳海川的心,释怀生死,接纳无常,拥抱世界,迎接心灵的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