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恒常
“历史长河缓流,流经千年,也不过弹指挥间,周而复始罢了。”——题记
读书如凿井,看似一口一口井都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天下水皆有一脉相通之处,十口凿井必然可缘一源。这个比喻倒不是空巢来风,曾经也听闻过,读书时也升起过这般想法,只不过今日囫囵吞枣地读了几本书,这感慨便颇为深刻了。
很多书籍读起来若要探寻其共通之处是需要假以时日的思索和须臾间的大悟才能通晓。但是历史类的书籍是别具一格的,你读着读着便能从百年千年的变更窥探到其中不变的回环往复。
《英国简史》是今天读的新客,虽然还差些许未能及时读完,但思绪万千,唯恐后忘记如麻般却又似泉涌的文思,便想草率地先提笔谈谈自己的拙见。
读下来英国的一路变迁,其实总结一下不过是宗教与政治,欲望与掠夺罢了。
纵观英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历史,他们的政治总是与宗教挂钩。在欧洲有这么一句话:“宗教决定政治,政治影响宗教。”在那时候的西方,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类似于中国古时候的官商勾结。
相较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在开始似乎是更为原始的。他们崇尚神明,坚信上帝,他们拥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并且坚决地捍卫着。然而正是这份坚决点燃了无数战火,引发了无数变革。
由小见大,由西方强国英国来观览整个欧洲,你会发现在文艺复兴前,欧洲的民众是难以得到文化知识科学上的教导,只能学习宗教知识,背诵圣经。他们的学富五车,实际上就是对圣经的倒背如流。
他们对于宗教只有盲目的听从信仰,因而也就给了教会的一些贪婪之人一些可乘之机。那时的教皇权威之大盛过国王,所以在宗教文化之乡——罗马,也就出现了国王给教皇钱财,教皇给国王加冕的勾结现象。
这时的宗教不是简单的信仰,而是对下利用人民群众的狂热来召集支持,来引起有利自己的暴动,对上诱导政治走向,打击政敌。
不断的宗教纠纷和政治争斗组成了冗长而单一的欧洲历史。如果说英国或者是整体欧洲在政治上有什么比较好的变革思想,那或许就是至今还被美国唱得响响的所谓的“民主”和人道主义。
但说是如此,人道主义究竟又是何人的主义?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还是幕后操控的资本家?如果人道主义果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好主义,那为何口口声声倡导着它的美国要去不断地将战火燃烧到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挑起无数纷争如俄乌战争和中国的台湾问题?如果他口中的人道主义真的是维护大众的,那为何又能如此对民生疾苦视而不见?
目睹着西方的政治思想,我禁不住联想到了中国的政治观念。
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表面民主背地霸道的统治不同,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的仁道主义,倡导的是王道精神。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的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中国所传承下来的仁道主义精神迥然相异。
这又令我不得不想起了孟子以及孔子对仁道主义的描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许这就是对它最好的一个阐述。先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管理好,关系处理好,孝顺亲长,礼让幼小。但这不仅仅只是全部,最终要做到的,是宽怀整个天下。
在宗教方面,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绵五千年文化而不倒的大国,这的确是有与零碎短暂的西方众国有区别的。
中国的宗教十分地多,例如道教、佛教、***教……但为何中国由宗教而产生的剧烈纠纷很少呢?原因就在于对其态度。
中国对于宗教秉持着一种兼容并包的广博胸襟。再者,中国人并没有特别地将宗教作为生命的全部,倾注一切的狂热。在上古时期,虽然古人极其注重祭祀,但是这不是迷信,而是对祖先的敬重,对未知的敬仰;注重占卜,不是属于迷信,在那个文化知识较为匮乏的时代,占卜给予人们安慰与希望,在战争中给予战士们动力与信心……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地信仰在于自己,在于书籍,只有书籍能充盈自我,只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还有一点,中国的宗教是不参与政治的,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存在。
这以上种种原因促使中国能够总是在分裂后重新被仁慈君主统一,且一旦统一多是几百年,例如周朝八百年的国寿。中国人因为其独特的宗教哲学和政治思想而总是能够分而合之,这便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再反观欧洲各国,哪个不是命运多舛,昙花一现?就那英国来说,哪个王朝不是几十年就陨灭了?哪个王朝能够屹立百年?屈指可数。再看看印度,同样因为宗教和政治思想,导致其多分裂长殖民且到如今看似统一的国家又是各自为政的乱局。
这便是文化主导历史。
肉眼可见,历史变化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是在如此无常的变化中却能够一眼窥探出其规律。
是的,无论如何分裂,无论分裂时间长短,最终总会走向统一的海洋。
正如,一切的变迁,终归是不变的亘古——起点亦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