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曲飞歌称盛世,这,便是大唐!
“好!好!好!好一个为往圣继绝学!好一个为万世开太平!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诗歌的力量!”
“气势磅礴,振聋发聩!天地若没有心,那就由我来立!”
“虽然根本听不懂这句话在说些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总有一种想要痛哭一场的冲动!”
“这激昂的文字、这带有穿透性的语言,就算是之前从未听过类似的句式,可脑海中一样受到了动人心魄的冲击!”
“卧槽!这简直就是绝了啊!”
而评委席上。
听了苏铭这四句话,在座的六位评委,也同样是一阵阵头皮发麻。
几人相互对望。
却均是发现,其他人眼中也都是和自己一样,蓄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
苏铭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落在这些评委耳中。
却仿佛有一整个文明正在苏铭的驱使下化为号角,开始冲霄霞举的向他们鸣奏起了,来自华夏古诗词的文化乐章!
这种被另一个高纬度文化碾压的感觉如此真切。
以至于。
在他们眼中,苏铭整个人的气度,都仿若产生了质的升华。
这种升华。
让苏铭看上去,就像是被某种极度自信的文化给灌注、洗礼了一遍般。
虽然无法言说。
但那无与伦比的压迫感,却足以让他们感到,阵阵窒息。
这一刻,苏铭那来源于华夏文人的风骨傲气,被他尽数展现在了,玄国子民的面前。
深邃的目光,穿越时空的层层壁垒。
苏铭的视线,就仿若越过了岁月长河,直接观照到了那个,拥有着璀璨文明的古老国度般。
一字一顿道:
“诗,乃文心,亦是我华夏精神生生不息之写照,屈原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正是我华夏先贤,对天地万物、对宇宙苍生,最真切的感悟与求索。”
“它既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与荣辱,也阅遍了人世的喜乐与沧桑。”
“诗歌起源于民间,传播于士子,供奉于庙堂。”
“上,可以为万民请命,下,可以抒个人之情怀,渔樵耕读可颂诗以作乐,文人墨客亦可吟赋以当歌。”
“比如思想开放的乐府时期,人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于是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魏晋时期天下动荡,时人为避战乱,均渴望能过上恬淡的隐居生活,便有了陶潜所作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然,除了隐居山林的避世情怀,陶潜还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而我们华夏后世子民,之所以远隔千年,还能够窥见到古人的思想心绪,正是靠着诗歌这种文学载体,才最终得以实现。”
苏铭的话音空灵缥缈,但落在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却如同掀起了一阵阵惊涛骇浪,久久都无法平息。
只见他从诗歌的起源说起,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不光是现场的观众。
这一刻。
就连所有正在收看直播的网友,也全都是惊呆了。
所有人,都仿佛通过苏铭那用语言所勾勒出的一幅幅画卷背后,窥见到了一个生于乱世的文人,因无力改变朝局而不得不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无奈与卑微。
明明。
陶潜的事迹,是玄国所有已知历史中,都完全不存在的一段故事。
但在苏铭的描述下。
每个人却都仿佛对他的人生经历,拥有了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晰认识。
那感觉,就仿佛亲自将陶潜的经历,给走了一遭。
篱笆、院墙、野菊、南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真实。
可当回味过后,每个人却又都是发现,自己仍是坐在观众席上,从未离开过半步。
为什么?
为什么他的谎言,可以直击人心?
为什么这种文字的力量,可以轻易的击碎时空,抵达到所有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林怀南长身而起,惊骇莫名的望向苏铭,苍老沙哑的声音就像是被狂风扯碎的破布:
“躲避战乱,隐居田园?逻辑上似乎没有太大瑕疵,但,这就是诗歌带给你们华夏子民的全部影响了吗?”
“如果只有这些,我恐怕不能让你通过质……”
苏铭笑着打断他道:
“当然不是!”
“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后面……还有!”
林怀南艰涩的咽了一口吐沫,脸上虽装着不信的模样。
但在心底深处,却仿佛有一个声音告诉他。
仅仅是苏铭所描述的这一个陶潜的事迹,就足以说明,诗歌确实对整个华夏,都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