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癸亥爆发
第012章癸亥爆发
公元一九八三年是农历癸亥年。这一年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光辉的时刻。因为这一年,父亲发了。怎么发了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一年的春天,父亲在我村子东头的打谷场里盖起了五间瓦房。这在当时都住茅草房的改革开放初期,着实令村里的好多人羡慕了好些年。
其实,当时并没有花多少钱。打建角,就是打地基,共花了五十元钱。起屋共花了一百三十元钱。
盖屋用的石头是从北山上一车一车推开的。年青,有的是力气。
如果盖起了五间大瓦房全是癸亥爆发的第一件大事,那么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影响了后来几乎十年的运程。
从夏天开始,父亲就干起了推窑货的生意。
什么是推窑货?!一九八三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部分地区,从一九八零年左右都开始分地了。这两年,各家各户开始自己经营自己的几亩地。各家有各家的打算。种的都是自己的最需要的粮食。
在琅琊郡,首要的粮食是冬小麦,能吃上白面这都全是细粮。
其次是地瓜,地瓜有个好处就是,地瓜秧子可以用来喂猪,地瓜可以有多种吃法,也可以用来切成片,晒成地瓜干。还可以做成粉皮。
再其次就是花生。这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花生的最大用处是可以炸花生油。居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是不能少的。花生米也是很重要的,用处多多。
经过两年的自力更生,各自为政。各家各户都积攒下了不少粮食。这些粮食都需要容器来承放啊。最开始的容器就是用的窑货。
中国的科技史有一句话叫,农医天算陶丝建水。“农”指的是农业,“医”指的是中医,“天”指的是天文历法,“算”指的是算术。“陶”指的是陶瓷,“丝”指的是丝绸,“建”指的是建筑,“水”指的是水利。这几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瑰宝。
这里的窑货指的就是陶瓷。陶指的是陶器,瓷指的是瓷器。陶器与瓷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这里的所谓的窑货就是指陶器。本地有一种黏土,用水和好,加上一定数量的黄土,就可以捏成一定的器皿。
这里用的器皿相对比较粗糙一些,因为这里都是民间所用。与景德镇的官窑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父亲在几年前就与村里几个人联合开了一个窑厂,自己制作陶瓷器皿,其实主要是陶器。
在癸亥年不是自己制作自己卖,而是推着别人制作好的陶器去卖。
是谁制作的呢?这时候已经建成了几个大型窑厂,可以成批量的生产大型陶器。
薛庄镇南边有个村子叫城阳。城阳就建了一个较大的窑厂。
都有哪些陶器呢?主要是用来盛粮食的大缸,就是大陶缸。这种大陶缸有八十公分高,中间肚子很大,足足有一米的直径。可以装几百斤粮食。
都卖给谁呢?卖给附近村庄的农户。几乎每家每户都需要用来盛粮食啊!
有需要就是机遇,有机遇就有财富。癸亥年大爆发就是这样来的。
这么大的大陶缸怎么运输呢?这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在当时有没有拖拉机,肯定有,但当时刚刚分队,谁能买得起呢?
当是没有三轮车啊。现在路上跑的到处都是。当时农村里连电都没有,点的还是煤油灯呢?三轮车肯定也是买不起的。
当时他们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
独轮车是中国农民用了几千年的工具。但是就是这些农民用独轮车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今天。独轮车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父亲就是用独轮车一次可以推四口大陶缸。每天天不明就起来,推着车子去二十里外的窑厂装货,再用独轮车推着四个大陶缸去乡村,走庄串巷。把大陶缸换成粮食和人民币。粮食有时候是小麦,有时候是水稻。
窑厂就在现在的琅琊郡薛庄镇西南的城阳。刚开始就在附近村庄卖掉,因为近啊,不用走太远的路。
这一天正从城阳的窑厂装上四个大陶缸,除了这些大陶缸,每次还要带上一些陶甏(音泵),陶罐,陶盆。陶盆是一套的,有大陶盆,二陶盆,三陶盆和小陶盆。可以用来洗脸,洗菜,和面,盛东西。
当然,现在有塑料的,有不锈钢的,有各种规格,各种型号,大小不一的,材料不一的各种盆子。现在市场的繁荣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那是远远超过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慢慢地就要走得稍微远一点。这一天从城阳的窑厂装上了货物。当然最基本的是四个大陶缸。每次都要配上一些陶甏,陶罐,陶盆。
从城阳一路向东,就是姚家庄,过了姚家庄就是北汤沟,过了北汤沟就是三永旺。这次的目的地是北汤沟,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北汤沟是粮食生产大村,有需求。第二,北汤沟距离城阳的窑厂不太远。中间只隔了一个姚家庄。第三,北汤沟离家也很近,直着往东走五里路就是西永旺,与西永旺只有一河之隔就是东永旺了。
在城阳的窑厂装货的时候就感到有点渴,从窑厂出来,太阳已经慢慢升起。太阳照在身上,像火一样烘烤着,人就变得更渴了。
乡村的羊肠小路曲曲折折,沿着田野蜿蜒前行。都是土路,倒是还好,这时候还没有下雨。
但是路并不好走,疙疙瘩瘩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还没有来得及修路。后来修的水泥路,那是二十一世纪的事情了。
父亲就是在去北汤沟的路上,经过姚家庄的一家代销店,买上两包饼干,要一大碗白开水,这就算是一顿饭了。目的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喝水。因为当时正是初夏的麦收时节,天气热的厉害。
在当时,一包饼干才花六分钱。
卖到了北汤沟。因为老百姓需要啊,家里都有这么多的粮食。这个大陶缸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容器。又不贵,家家都能买得起。于是,很快就卖光了。
天热有一段路,当然还是很渴。这时候就对买大陶缸的老乡要一大碗白开水。
父亲一看上午就卖光了,回家还太早啊。干脆就再来一趟。
于是,经过姚家庄,回到城阳的窑厂。去窑厂再装上四个大陶缸。
又经过姚家庄。在姚家庄的代销店,再要一包饼干,半斤重的饼干,根本就吃不了。主要还是为了喝水。
吃完了饼干,接着赶路。再经过姚家庄来到北汤沟。很快就卖掉了,还有人约下了,马上再来送。这就是供不应求。再次装上货之后,走在去北汤沟的路上。
虽然卖的快,但是价格并不涨,每个大陶缸的进价是六块八毛钱,一般要卖到八元钱一个。也就是说每个大陶缸就赚一块两毛钱。四个缸就赚四块八毛钱。
第二车的四个大陶缸也很快就卖完了。大陶缸供不应求。还有老乡需要,眼看天还早着呢。父亲想着,就再来一趟吧。
于是推着独轮车再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经过姚家庄来到城阳的窑厂,装上货,再次经过姚家庄来到北汤沟。
在北汤沟又卖掉了两个大陶缸。这时候天已经暗淡了下来。太阳渐渐落下山去。收工,今天就卖到这里。
如果每天推两趟,那就是八口大陶缸,每个大陶缸赚一块两毛钱,八口大陶缸就要赚九块六毛钱。如果每天推三趟,那一天就可以赚十四块四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