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制陶三年

第007章 制陶三年

第007章制陶三年

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三年,是父亲制陶的三年。

当时正值转型时期,还是人民公社的建制。当时的农民都分到生产队里。由于我们村有天然的陶土可以用来制作陶器,所以制陶业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制陶小组自由组合,每组六个人。当时共组成了两个制陶小组。父亲这个小组还有葛玉海,葛兴富,宋经生,宋学义,葛玉侠。

前两年是两个制陶小组各自为政,分别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每年要给生产队一定的资金。

六个人分工,有和陶泥的,有捏陶器的,有踏陶轮的,有晾晒陶器的,有两个人专门卖陶器。五天卖四个集市,留一天拨陶土。就是到村子北面的沟边上,把上面的浮土剥离开来,把下面大约二三十公分的陶土剥离出来。

这种陶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这种陶土质量关系着陶器的质量。我们村里的陶土有限,制成的陶器也是一般。并没有形成太大规模。所以干了三年也就作罢。

父亲每天早早地去和陶泥,赤着脚踩陶泥。等别人吃过早饭,就开始做陶器。葛兴富专门做陶器,但是葛兴富经营方略不行,干了一辈子买卖,也没有赚到钱。这个以后再说。

做成的陶器还要晾晒,晾晒需要时间,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一般凉十多天就可以放在窑里烧了。一般一个月能出两炉。

把成型的陶器,包括陶缸,陶盆,陶罐,陶甏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放在窑里。要间隔开,还要搭配,要合理安排才能放的合适,放的恰到好处。

放好了之后,就开始烧窑了,一开始要用小火慢慢地烘烤。把水分慢慢轰出去,这时候顶上的封口要留得大一些,方便潮气排出去。

慢慢地,潮气都排出去了。就开始放大火。把火一直烧到最里面,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地方。

到了一定的分寸,就要停火。火候太过了,有的陶器就会出现变形。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一九七五年的十一月份,天变冷了,陶土要上冻,不能再做陶器了。于是制陶小组的所有人都开始赶集出售陶器。

就是这一年的冬天,父亲和葛玉海在毛沟一共卖了十三天的陶器,而且每次都是脱销,从来都没有滞销。这也算是毛沟风云际会。

毛沟是一个村庄,在薛庄镇驻地的东南方。在当时这里有个集市。在我们琅琊郡,一般五天一个集。轮流集市,已经形成了惯例。

例如方城镇是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的集市。薛庄镇是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的集市。胡阳镇是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的集市。费县集市是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由于距离费县集市太远,我们很少有赶费县集市的印象。

而毛沟的集市是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的集市。毛沟是一个大村庄,大约有三千多口人吧,建立一个集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集市就是一直不景气,后来就逐渐取消了。后来移到了靠近汶泗公路的黄泥崖。但是黄泥崖集市也不景气,没有发展起来,发展了一段时间,也撤销了。

再后来移到了盛粮庄,也叫胜良庄。盛粮庄的集市却是非常繁华,其繁荣的程度不亚于一个乡镇。详情以后再说。

毛沟集市人气不旺。我们这里称作赶集,南方也有称作赶圩的。总之,赶毛沟集的人不多。虽然离我们家只有十几里路,但我就从来也没有赶过毛沟集。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极具当地特色的歇后语,叫做“毛沟集,没赶(敢)的。”

如果当地的孩子打架,就会有孩子很神气地说这句歇后语了。

葛玉海和父亲就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冬天创下了十三天脱销的奇迹。

父亲总是商量葛玉海:“我们明天去哪里?”葛玉海回答道:“毛沟!”每天都很顺利地就脱销了。

第二天再问,还是毛沟。

在去毛沟的路上,葛玉海手舞足蹈的说,今天我们的几个陶缸可以还多少斤瓜干,我们的几个陶盆可以换多少斤瓜干,我们的煎饼盆可以换多少斤瓜干?说着说着有点得意忘形。不小心一下子碰到了路旁的石头上,碰破了一个大洞。

父亲一边走一边说,这回看你怎么卖。这次肯定是要折本了。

葛玉海真是善于经营的好手。让我们来看看葛玉海是怎么出售破了洞的陶缸的。

到了毛沟,找了一个人多的地方。摆出了各种陶器。有人说,这个陶缸怎么还有一个洞呢?

只见葛玉海像鬼叨念一样,也不看人,就这样看着远处,默默的说,……这算不得什么,这不是什么问题。我用洋灰(就是石灰)摸一把就泥好了,还很结实。原来都换三十斤瓜干,现在我只换二十五斤。还是挺合算的……。就这样说着说着,最后还真让人家买走了。

葛玉海也没有向谁硬推销,也没有求求您买下吧。就这样在无形中卖出去了。

葛玉海是一个很活番的人,就是具有权变思想的人。他很灵活,不想葛兴富那样很顽固,很呆板,很固执,很一根筋。

同时一件物品,葛兴富是说一不二,绝不变通。“不能少,不能少,就是三十斤瓜干。你要就要,不要就算了。”这是葛兴富的经商风格。

葛玉海却是这样说:“二十五斤瓜干吗?有点少啊!少就少点吧!什么吃亏赚想赢(乡应)的。行。什么多点少点的,东西两庄的,也没有旁人。”就成交了。

所以乡亲们都愿意卖父亲和葛玉海的陶器。

到了第十三天,父亲又问葛玉海:“明天我们还去毛沟?!”葛玉海说:“还去毛沟。”

另外一个制陶小组的葛兴照听说了。感叹葛玉海和父亲两个人连着去了毛沟十几天,每天都脱销。后来他们小组竟然也去了毛沟,推了两车陶器也是全部脱销了。

后来他们又去了昌国,买得也很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琅琊风云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琅琊风云录
上一章下一章

第007章 制陶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