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龙脉渊源
第005章龙脉渊源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即父亲的父亲叫祖父,我的爷爷叫宋经纶,爷爷一九零八年出生,一九七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贫农出生,一直在家务农为生。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即父亲的母亲叫祖母,我的奶奶叫彭自存,奶奶一九一七年出生,二零一二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贫农出生,一直在家务农卫生。
父亲于阴历或者说农历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日(西历或者阳历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胡阳镇东永旺村。
父亲于一九五六年九月至一九六零年七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方城镇(现在已经划归为薛庄镇)胜良庄(也有写作盛粮,胜粮)小学初级小学学习四年。
父亲于一九六零年九月至一九六二年七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毛沟村高级小学学习两年。
父亲后来又于一九六二年九月至一九六三年七月爱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胡阳镇新庄高级小学学习一年。
父亲又于一九六三年九月至一九六五年七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黄埠山农业中学学习两年。
父亲于一九六五年八月至一九六六年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王林水库工地工作。
父亲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大沟水库工地工作,并且参加修筑渠道、桥梁等工程的建设工作。
父亲一九七零年结婚,一直在生产队干活,历任小组组长、生产队队长。一九八零年开始单干,一直在家务农,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父亲从十七周岁,也就是十八虚岁的时候,也就是从一九六五年就开始打大坝了。一直到一九八零年分队,就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农业生产合作社解体。
父亲一直在生产队里工作了十五年时间。但是后来他说,从来没有在队里干过一天活,都是出夫,所谓出夫,就是队里派出一定的劳力参加集体劳动。
这十五年的时间干过筑坝,就是修建水库,修渠道,修路,制作贩卖陶器等工作。
伟大导师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导师的号召。全国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修建水利设施的高潮。高中我是在费县一种读书,每次去费县的路上,总能看到胡阳镇城头村的渡槽巍然屹立。每节渡槽上镌刻着领袖的书法,连起来就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父亲的第一次“出夫”就是从南山阳村西岭的小山上起石头作为开始的。据说现在城头村横跨祊河的渡槽就是用的这些石头。直到现在这些渡槽还巍然屹立在那里,具体现在还能不能发挥灌溉作用就不可而知了。
十八岁的父亲就从这里开始了他的劳力生涯。当时的出夫,干劳力,伙食并不错。当时同村的人一般都在一起,东永旺村里的几个人也是在一起出夫、干劳力。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当时的生活状况,可谓颠覆了我们的三观。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始终认为建国之后的生活状况很差,人们吃不上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是我爸爸亲自讲给我听的,就是闲啦呱,他没有任何必要抬高或者贬低任何时期的生活状况,只是根据自己的印象照实说,轻描淡写地说,没有添油加醋,没有故意扭曲,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
他说:和他一起出夫干劳力的同村的伙伴中,又一个人说:“前天芹菜炒肉、昨天芹菜炒肉,今天又是芹菜炒肉,天天芹菜炒肉。保不准明天也是芹菜炒透,后天还是芹菜炒透。天天吃芹菜烧肉,我都吃腻了。”
这个伙伴又在嘟囔着说:“天天都是芹菜炒透,来,把肉都给你,我吃芹菜。”一下子把碗里的肉倒给了同伴。这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有水利就有农业,有农业就有天下。大秦王朝修建都江堰、修建灵渠、修建郑国渠,这正是秦国的伟大之处。不是一般人都有这个一个远见卓识。有这种远见卓识的,秦始皇算一个,伟大领袖算一个。
很多人都对于隋炀帝修筑大运河颇有微词,你那是短见,妇孺之见。大运河对于中国南北经济的交通,对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作用,那是毋庸置疑的。这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经世大业。
父亲一开始是在王林村打王林大坝,后来去大沟村打了大沟大坝。打完了大坝就开始修渠道了。
各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琅琊郡的蒙山之前就相继修筑了王林水库,大沟水库,城子水库,许家崖水库等多个水库。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王林水库,大沟水库和城子水库。离我们家只有十几里远。
大坝是水库的最为重要的屏障,也是最为核心的工事。大坝的质量决定着水库的质量。
把周围的土运过来,尤其是从水库蓄水的核心部位挖土过来,由四五个人一组用夯将大坝压实。一层一层的往上堆积。大坝就逐渐成型了。
我父亲就是做扶夯,拉夯这道工序的。四个人用力往外拉,夯就离开了地面。然后一起松手,夯就掉在了地上。压实了下面的泥土。
大坝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就是修渠道了。水从大坝里出来要有水渠才能顺利地流淌,修渠道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而且要延伸很远。否则水来了,会冲毁农田。
父亲和三叔还一起去过四九庄修过水渠。
在四九庄出劳力的一段时间可是不容易,十三个人睡在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如果谁晚上去厕所,回来就没有位子了。就要躺在别人身子上,慢慢挨个空出来。
吃饭呢。自己回家带煎饼,工地有烧的地瓜干汤。父亲和三叔几天就吃掉一摞煎饼。年轻小伙子,能吃也能干。
一九六九年,父亲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和母亲订婚了。据说是二姑天天去外婆家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外婆终于同意了。但是母亲不同意啊,外婆就摔头摔腚,要死要活的。
母亲是孝女啊,就委曲求全了。还好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还算是过了一家子人家。忍气吞声地委屈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