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筑基者(三)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之周旋,与人身修道首功也。
若得者,德也。
伍冲虚真人曰:“世人不修仙德而妄求仙道,又不知真仙道之正理,在而求之,安得知改证也更被邪师以仙书真道之言邪说欺之,世世人人尽信?
可惜被害而迷失,仙道俱丧矣。
”本有现在之性命也,故《元始天尊得道了身经》云:“不识动静真机,不达真常全妙理,如何得道成真?
”此系德薄志浅之论矣。遵古云:“德乃道之体,道乃德之用。
”早培寸土拴猿马,寸土者,心也。
心在为识性,而凡火上燥,心若虚时而生土,土即心中之神意,又曰中黄,黄属于信,必须用信去鞅至善也。
盖大道乃先天之理,非中黄不能去猿拴马矣。
猿者灵性也,马者坎中之刚阳,用离相合而成午也,故世俗人亦曰午马。又曰马性龙种,若大修行之人,时刻常牵,久而云腾上升矣。栗大志问曰:“弟子无知,拴于何处?”答曰:“此马盖不易拴,必须逐日捣炼之法。
尔若功勤志专,将真意入在五行不到之所。马非勒而不自住也,勿犯毫厘之乘气而尽性求之。孔子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而不远矣。”昔日世尊思修时,有天神变白马,乘太子出皇宫,而至雪山,自金刀落发,太子即如来是也。
又海蟾度马自然曰:“动则采取静则守,半是有为半无为。”重阳真人云:“若还悟此,目下便回头。
蓬莱路,彩云端,有分相随入。
”马丹阳云:“气不断,”神可固,先把马猿用工夫。
摄擒自然得性命,返还先天自停住张紫阳云:“莫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难天。
”俞玉吾云:“修炼力久更无梦觉之异,虽当寝寐亦不昧,精生时不待唤醒,亦自觉悟。
”夏云峰云:“自然时节梦里也教知,静而复动则用工也。
”曾子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是谓自修矣。
”时至神知炼玄机。
时至者,乃吾身中之时至也,不可错过,亦在功纯神知之灵慧耳,不可昏沉散乱。
亦在逐日元神觉照之力,方能采取不误机时矣。
而瞬其机,摄归玉炉而鼓之炼之吹之,自有玄机之妙用也。
以金龟缩首,外形无壮,为之验矣。
亦必须终日有克己复礼道中之德也,不然主宰不祐,时至采取尔自误也。
《中庸》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易经》所谓“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故《灵宝大乘妙法莲华真经》云:“性者静也,气者动也,动静一如,非至人安能措心于此?”广成子云:“静则静于神意,动则动于神机。
”俞玉吾云:“金火要同炉,在人一念返迁耳。
”此清同合一者,皆是仙道之当然,反是则根尘相触,而不能返迁;此浊同合一者,亦如是。
此谓清浊个辩之理,清者是尘念断尽。
若遇时至,急当采取,是为天机。
元阳发现时,在恍惚之际,乃神仙之阶基萌也。
浊者乃根尘未净,梦中淫念而生,不可当作先天之用,此法在调药中寻也。
广成子答黄帝云:“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是也。
《玉皇上妙功德经》云:“不善修持而失法,本不能长生也。
”《大还心鉴》云:“至阳生不修行而滋生,何得长生乎?
”王重阳真人云:“回首处,便要识希夷。煅炼须将情灭尽,修行紧与世相远。
”此系神知之时炼。
夫欲修道炼己专,夫欲修道者,乃圣心初发,发而容易,炼己最难,己乃本身之性命耳。
性是烈刚之火,要返为柔守之用;命乃柔弱之气,情发返为刚烈之水,非柔性无能制伏,不然二物性情怎得会合?
譬如身家积宝之若不刻藏防守,性情各自奔猖,尔何为内炼己乎?
又必须逐日观于性命,为此大要矣古仙云:“留得阳精,决定长生。
”凡阳精亦非思虑之精,亦非梦淫之精,此乃天心发动时从无极中来,是为清真,是阳精也。
若得真师者,便晓运用。故陈希夷云:“人仙者已有焉,地仙者,从人仙用工不已,进一阶级,则精已化气。
采此化气之丹母,而至服食,则淫根除尽矣。”释教曰:“得成如来,马阴藏相。
”道教曰:“金龟缩首”。
《中庸》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是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此谓淫根缩断,永无走漏也。
尽皆炼己采金精,而到此无疚漏矣。故冲虚子云:“气欲动则使之不动而还静。
”故曰:“化精使不化而仍为气,即采取烹炼于下田,归其根,复其命,命长在而载命之身亦长在也。
”若不守真气,复泄真精,则与常人生死无异。为其不列于人,犹不异于人也。
所以云:“神驰则气散。”神外驰于目,则内气亦外散于目而用视;神外驰于耳,则内气亦散于耳而用听;神外驰于淫,则内气堕而散于淫根而用触。
六根之尘,皆能令我气散,最危险之要,所以当防也,是在炼己之纯缓。若不速修,精竭则人亡。
盖精由元气化而为精为髓,以护人身。精有生则气根旺,精髓竭则气根无而不能生护人身者已矣,故亡。
《道藏妙法莲华真经》云:“魂劳神散,气竭命终”,亦此意不伪也。故《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成上品经》云:“立三百善功,可得长存地仙。居一功不全,则灾从一始,而都失前功矣。
”常有其念在于心膂者,则是也为炼。尘事看淡莫惹牵。
尘事看淡者,亦非外来之俗尘耳,是己之内发也,与前调药之尘,大有分别。
前尘者,无质而调质,以为下种,种若成形而不可被尘所牵染着。
故邱祖《西游记》云,猪刚遭贬,寓福陵山,与卯二姐倒蹈门,有偶为之染尘也。
而后得观音化善,改曰悟能之名,复至高老庄招亲,又为愫尘矣。
并喻前调药之法是矣。
后遇玄奘悟空至际,行者变为高三小姐,此乃金木交并,名曰假偶无尘矣。
故曰“莫惹牵”也。
以前若无二尘,其不孤修落于空亡也。
夫修士若到无尘而自交,又何论世俗身外之尘事耳!更不可观与凡心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
凶。
”古仙云:“时至神知”,即神气同动是也。
动而外驰逐妄则为二,动而不妄驰,犹然合一,非真清之同而何?
元神一驰气亦驰,元神一染精气亦耗,非浊之同而何?
即《元始天尊得道了身经》云:“意定神全水渞清,意动神行水渞浊”之谓也。
“心动则神不入气,身动则气不入神。
”故邱祖教陈虚白云:人心地上用工,即“照而寂,寂而照”之意,明心见性也。
禅心无想,禅性无生,正与世事大相反者,法尚应舍,而世事必抛也。
抛至无生,便是性地。按《楞严》所言尘者,是外来六尘之事与物也。
缘者相依著之意,根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偶者与尘相对也,言心不著于外尘。
则不使眼根用见,与外色尘对偶;不使耳根用闻,与外声尘对偶之类。
反流者,逆流之水,故洞山和尚言:“洞水逆流”,即仙家返还真一之水意。真一之流得反,则命根断,性独明灵,六根之用皆不用,则心地之工成,而得证此。
洗心涤虑断情欲,入鼎之后,大忌念起之危险。
若有杂洗心涤虑者,是采念,则元精不能返气也,谓修士空忙一场,而反其神劳也。
必须封固,寂而照之,使无人我之相,混合元神,方可化气为助吾身之先天也。
夫每到气生之时,元窍顿开,必须丈夫之志气,不然情欲复发,变为后天有形之质焉,亦是在前筑基之行力。
有志者情欲早断,而先天易发矣。
夫达观《西游记》所谓猪悟能,偶逢妖精,常有欲念顿起,是此发也,而旧习难涤,故悟空可降正而治之。
冲虚弟子朱太和诗云:“道凭一字作根基,运转从心妙化移。
金自水乡还白液,木由丙穴返青璃。丹凝神气栖玄谷,星拱罡台照碧溪。
待到无垠坱北境,黄庭独坐伴希夷。
”又云:“旌阳曾为斩蛟来,一剑功神迳自回。
千二百年吾复至,几微一窍气重开。
丹凝玉鼎风生耳,火伏金炉息住胎。此道久将无处用,求生舍我更寻谁。
”故敲蹻常隐竹节庵,潜待虎跃而喜之。
吾初首炼己也,中节有养胎之炼己。
出神之后,有忘神之炼己也。
故孙悟空压五行山下,寂之方有唐僧取经之由。
盖修士人人皆知炼己,谁知炼己有三法,涤虑之功各有不一。
每遇时至生则动,动而后静,静而极,然有复动,动而摄,摄后涤虑。
故仙师曰:“照而寂,柔而守,一念莫起。”《中庸》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故曰:“君子和而不流”,又曰:“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易》曰:“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盖用此占字,大有妙用,亦非俗作卜筮之用耳。
此占是横丁一口,原是人身之妙窍矣,知者可修也。顾精补气培先天。
夫后天原无真足,自二八之岁,命宝光盈,满而自滋。
自此以往,常有欲念牵发。譬如皓月之中天,满在一刻,满而渐亏,亏而渐盈,故而常有缺哉!夫若能顾补精气而后天易满,尔当悟真诀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