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寻找白葡寺 - 二
网络上关于白葡寺的资料少得可怜,这座古老的寺庙,最早貌似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传说“南朝四百八十寺”里面就有它。看到这时,矢志又开始走神,他想的是《连城诀》,寺里面有个佛像,然后去把底座掏了。。。,不,不,不能胡思乱想,矢志拉回自己的思绪。
总之,那个幻想中的古老寺庙确实存在。
矢志打定决心去那里看看,随后的几周里拼命地把预期的工作做完,在众人狐疑的目光中,请了一周的假前往寻找白葡寺(大厂打工,请超过3天的假期,便默认你要跑路了)。
到达NJ市稍作停留,就出发去了ZZ镇,ZZ镇离NJ市很近,似乎因为城市的虹吸作用,ZZ镇显得异常的萧条,很难发现新的建筑,最多的就是半新不旧的农房还有直接红砖裸露在外的棚屋。夏季午时,镇子安静的出奇。矢志生活在C国的边境,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城市,小时候家里中很少有超过4层的楼宇,平时居住的也都是联排的平房,每家前后有自己的院子。院子很大,会堆满陈旧的木材,最初冬天都是烧木头,后来可以用煤,那些高高堆起的木头也只能在院子里自己腐朽,偶尔夏季的雨后,还能看到木头上长出的蘑菇或者木耳。夏天中午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回家小睡一会,整个城市的一隅,就陷入了安静之中,那个时候,自己家这一排房子,再加离家两排的幼儿园就是矢志生活的全部了。
但是ZZ镇这种安静和小时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老家生活节奏缓慢,中午的安静如同一只慵懒的猫咪在打瞌睡,你可以看到猫微微起伏的腹部,很快城市就会恢复生机。但是ZZ镇给人的感觉就是像是淘金热撤去的地方,这种安静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湮灭。
等了半天,才看到一个大爷懒洋洋的从家里搬了一个板凳放在路边,拿起一个破蒲扇开始纳凉。
“白葡寺啊?”
“沿着这条路走就行,没多远,就是上山费点劲。”
“这不年不节的,也没啥人烧香。”
“庙里没啥人了,就三个人,老张家大小子,你说这么年轻,还是大学生,咋就当了和尚,一个老和尚还有一个管事的。前几年还说要修庙,说了两年也没修起来,都塌了一大半了,也没个说法,怎么能热闹起来,镇子都没钱,还能管它。”
”哎。。。。”
老大爷应该说了很多话,但是矢志自动过滤掉了。
白葡寺在一座不算太高的山上,沿着古老的石头阶梯很快就能走到山门。山道上的阶梯并不是规则的长石条,而是宽石板,每层之间有些矮,石板向外突出不规则的边缘很多地方都磨得光滑。整条路上并没有人,而且能看得出平时到访的人也不多,因为石板两端都堆积上了尘土和苔藓,只有靠近中间的一段才能看出来总有人走,不过这样的寺庙没人来也是正确的,矢志隐隐有些作痛的膝盖似乎找到了原因,脚感觉也磨出了水泡,但是又感觉不太严重。
白葡寺的大门和幻想中的一模一样,但是细节却完全不同。
首先,矢志觉得这就是一个小寺庙,可是白葡寺有着宽广的前庭和一个天王殿,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天王殿前有一块上马石。
“MD,既然可以骑马上来,肯定有路啊,老东西让我爬了这么高的楼梯!”
天王殿里明显有翻修的痕迹,但是感觉又像是一个自己家过日子搞的修修补补,
因为天王殿整体的木质建筑很沉旧了,大门也破损严重,可是屋顶的瓦却有几块是新的。进到天王殿,里面是四个只有一人高的天王像,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神像也失去了威严感,给人感觉像四个看门的老大爷,本来应该是各执法器,但是现在看来就像是拿着拖鞋和鸡毛掸子在接待室里百无聊赖。中间的弥勒佛,笑容也似乎有些僵硬,感觉像是笑了几百年,现在完全是因为面部肌肉僵硬不得不保持下去。
此时的几个神明,似乎是看到来了客人,才临时的上岗工作。
矢志在神像的注视下穿过了天王殿,那一刻矢志觉得,如果突然回头,天王殿里的几个神仙,会突然动起来,各自捶背聊天,还会讨论一下这个突然到访的外人要干嘛,和刚才的老大爷一样抱怨几句准备下班回家。
如果是出去旅游,那么矢志估计只是随便逛逛,但是这座庙宇如此的熟悉与自己朝夕相伴了很久。轻微社恐的矢志,并没有感到拘束,他似乎回到幻想中的,推开大殿的门,看到里面熟悉的老和尚还有同龄的玩伴。
白葡寺常驻人口只有三个,老方丈,监院和老张家大小子。
老张家大小子快四十了,比矢志大4岁,人长的高高胖胖,圆脸还挺和气的一个人。看着不像是和尚,倒像是一个武夫,人也不算拘谨,自我介绍是小时候就是寄名弟子,读完大学上了几年班感觉没意思就回来当和尚了,平时爱好是电子竞技。
监院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据老张家大小子说,建院之前是开洗脚房的,赚了不少钱,不知道怎么的就来当了监院,来了几年,总是想翻新寺庙扩大注册人口,但是苦于没有人支持,在矢志捐了1000块的香火钱下,就由他住了下来,但是饭钱还是要出的,毕竟没法挂单。
老方丈小的时候就在庙里,后来十年动乱的时候被迫回了家,结婚生子,等到年纪大了,自己又回来了,老方丈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眉毛特别长,鼻毛也特别长,身子也有点富态,单看面相完全不知道方丈多大年纪,只觉得精气神都俱佳。
非常住人口是镇子里的马大姐,王大嫂,张大娘和李寡妇,主要负责吹风镇子里的居民来烧香,平时过来打扫打扫做做功德,晚饭是大家一起吃的。马大姐是一个贼利落的中年女人,她在不远处开了个农家院,平时接待一些城里过来度假的年轻人,注册了民宿,有空就开车过来呆呆,她自己说,开农家乐老杀鸡,不要死后去了地府被铁公鸡啄。其他几位娘子军没有到场,还尚未得见。
其实这几个外号是老张家大小子起的,他坚持矢志叫他赵军,按他的话说,和尚也只是现在当当,还是要回家传香火的。
对比监院,马大姐倒是个洒脱的主,她自己说,什么经文她也记不得多少,念念阿弥陀佛倒还行,来了就抄抄经书、打扫打扫大殿。《金刚经》翻来覆去抄了不知道多少本,最后一句也没记住,反倒是听人说从菩萨身上扫下来的土,拿回种花会长的特别好。之前从庙里扫下来一大堆,回去堆在院子里的果树下,每年都能结出来特别甜的果子,捡出好的来,摆给菩萨。
倒也奇怪得很,明明挑的的是最好的果子,可是贡完菩萨隔夜再吃,一点味道也没有,还不如其他的歪瓜裂枣,贡完菩萨的果子,赵军一口也不吃,反倒是老方丈不舍得,每次都拿回房里去慢慢的吃。
吃饭前,老方丈在饭桌上捡了一个土豆,又夹了两块茄子放在碗里,端起来慢吞吞的走到侧面的土地神龛前放下,双手合十虔诚的拜了一拜才折身回到餐桌。吃完饭的时候又把手中的碗仔细的查了一番,看没有浪费的食物才放心。随后又慢吞吞的去到大殿安心的跪拜一番。
似乎在这个接地气的庙宇里无论是人还是神明,只有那个年老的身影才是真的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