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战术总结(上)

70 战术总结(上)

忽兰忽失温之战,有人说朱棣和马哈木杀伤相当。李志远的《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败绩史实探析——兼考忽兰忽失温地望》。

作为蒙古学者,李志远先生费尽心机想证明朱棣在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惨败而归,故意讳败为胜,然而他煞有其事的表示,朱棣大军就是有50万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缺乏常识的素养给暴露了个干干净净。

不过倒是差不多还原了忽兰忽失温之战的大致轮廓。

首先,朱棣带了不知多少人在忽兰忽失温遭到马哈木3万骑兵的埋伏,一度险象环生,后来是朱棣亲自坐镇中军,用神机营击退瓦剌,马哈木败退土剌河。

但很少有人注意一点,马哈木并不是只有3万人。而是4万人。

原来,马哈木除了在忽兰忽失温埋伏朱棣外,还派了1万人的偏师,绕后去袭击朱棣的后方大营,想来个斩首计划。

只是阴差阳错,朱棣跑到前军坐镇了,瓦剌这1万奇兵扑了个空,但却意外的把朱瞻基给困住了,并且截断了明军粮道,只不过瓦剌人不知道那人是朱瞻基,象征性打了两下就撤了。

好了,复盘一下。

马哈木在前方3万人埋伏朱棣主力,派1万人袭击朱棣粮道和后方大营。

明军主力被马哈木埋伏,一时猝不及防,但朱棣很快反应过来,让神机营打开了局面,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了瓦剌骑兵,马哈木连1万偏师不管了,直接跑路。

但是,这1万偏师却超了神,断了明军的粮道。

朱棣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优势,想要追击,但粮道被截,倘若真要继续深入追杀,不确定性太大了,于是只好听了好圣孙的建议,撤军回师吧。

这就是忽兰忽失温之战的全部过程。

这一战的战后统计,明军和瓦剌战损比差不多。

那请问这场战争明军和瓦剌谁赢了?

认为明军赢了的,理由是主线战场上,明军打退了瓦剌,并且在事后瓦剌入贡,达成了目的。

李志远认为瓦剌赢了,理由是你50万大军嘛,打个4万人的瓦剌,还打成这样,你不输谁输?而且强行证明,瓦剌此战之后依旧兵强马壮。

但问题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忽兰忽失温)有50万大军吗?没有。

《鸿猷录》中表示:“命选为京诸省卫骑兵共十余万,各赐钞给行粮,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随征。”

永乐十二年,朱棣尚未迁都北京,考察周边卫所总兵力,朱棣根本无力带出50万大军,所以《鸿猷录》中的十余万更为可信。

朱棣每次出塞作战,走到一地,都会筑城存粮,留下一部分士兵看守。

可以说,朱棣的部队人数,是随着持续深入而逐步递减的。

真正到了与鞑靼、瓦剌接战的时候,没准剩下多少人呢。

龚志刚和刘洪涛还表示,朱棣第二次北伐,直接参战人员只有3万多人,其他人要么留下筑城存粮,要么都是后勤大队,明军和鞑靼的对阵兵力比是差不多的。

这战前,瓦剌还可以按着鞑靼的阿鲁台揍。这战后,瓦剌就开始打不过阿鲁台了。你非要告诉我瓦剌实力没有受损,我真的很难信服啊。

所以,我只能说,忽兰忽失温之战,朱棣在正面战场上赢了,但在后方战场上被瓦剌偷袭翻了车,导致双方损失居然差不多。而朱棣因粮草不济无法继续追击扩大战果,只好撤军,但最终还是达成了让瓦剌朝贡的战略目的。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在召开总结大会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这次会议的必要性和议题,毕竟把朱棣和马哈木同志请来开会并不容易,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现在开始: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但却很值得分析,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含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先说一下,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来了,不用激动,事情的经过我们已经知道了,战败是事实,具体分析还是交给我吧。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先说五军营,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最后我们要介绍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队,神机营。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

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队,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我们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点了点头,没有错,在靖难的时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骑兵,但是却被守军大量使用火器袭击他和他的军队,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朱棣同志自己也几次差点在战场上被干掉。

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训,在他后来组建军队时,便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以使用火器为主的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在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下面我们就探讨第二个问题:明军使用了怎样的战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军的战法是非常先进的,那到底先进到什么水平?

客观地说,明军的战术虽不能说领先世界几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当时,绝无可望其项背者。

这并不是信口胡说,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请大家坐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朝军队先进战法的发展过程。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些人使用骑兵作战堪称不世出之奇才,连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但除了他们率领的骑兵之外,明朝在军事上还有另一招看家本领,那就是火器。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并不仅仅用它制作鞭炮,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改进,明代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铳等,而相应于擅长使用骑兵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将领。这些将领中的佼佼者就是邓愈和沐英。

邓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卫战中,他的部下就曾经使用火器重创过陈友谅的军队,但朱元璋时代,对火器战术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却并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将星闪耀的年代,沐英并不如徐达等人那么耀眼夺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将领,洪武十四年,他随同傅友德、蓝玉攻击云南,虽不是主帅,但他的排名仅次于蓝玉,可见绝非等闲之辈,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傅友德、蓝玉先后奉调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暂不回京,镇守云南。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而这份合同的年限也实在有点长——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灭亡。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沐英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火器战法。

沐英时代的云南决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云南之地少平原,骑兵没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军事行动要靠步兵。

本来毫无组织的少数民族应该不是训练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对手,可偏偏当地有一种特产,而这种特产又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并极其乐于使用的。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话说大象这种动物,身高体胖皮厚,虽不惹事但也不好惹,连山中王老虎见了也要给它三分面子,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大象数量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造反时,总喜欢使用这种当地特产。

明军骑马,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但事实总是不如人意,沐英时代所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这种火铳射程不远,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换黑火药和铅子,无法形成持续的杀伤力,发射火铳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就会被大象踩死,这种赔本买卖沐英是不会做的。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这种战法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这种战法由于其使用的地域性,并没有在明军中广泛流传,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当然,这位普鲁士国王认为自己才是三线战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如果此事发生在发明权和知识产权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们是很有理由向这位国王收取专利权使用费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虽然并没有在明军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使用,但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一种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战法将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发明这种战法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朱棣同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第5纪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第5纪元
上一章下一章

70 战术总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