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篮球(散文化)

第三十一章:篮球(散文化)

在亭翰中学为代表的典型高中里,你总能见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往往真的不是一群人,而是流动的一类人,除了固定的每个班级之间的组成的小团体外,随意加入某一个篮球场是常有的事情。一个新的好兄弟加入一个“饭局”的“菜单”往往是“加我一个”或者“还缺人吗”。如果这个“饭局”恰好少了一个人组成双数或者只有寥寥两三个人,那么接受是常见的情况。新加入的人和原来的小团队可能并不相识,甚至所在的班级都天涯海角,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是什么把这群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

是篮球。

这是祖国的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相比于足的惨淡,祖国青少年们对于篮球的热爱可谓疯狂。

亭翰中学大约2200个学生,几乎是各色人种的大集合。但是只有篮球,是跨越在学校期间最大阶级也就是分数差异的唯一途径。

宋易然,我们班里相当著名的篮球少年。他的班级外交友范围也大都集中在同样以篮球为爱好的青少年之间。后来徐玖也逐渐接触到了这项运动,虽然打得一直不行,但是我能看的出来,他倒是挺高兴的。只有我对运动这件事本身就不感冒,兴趣一直了了。

但是我对这些人对篮球的兴趣本身倒很有兴趣,因为他们代表的正是祖国的篮球文化。

我本想用“校园篮球文化”来称呼这个东西,但是仔细一调查发现即使是在社会上的野篮球场上他们的“规矩”也是通用的。

前文提到过的“加入”方法,只是这座庞然冰山的渺小一角。

周杰伦在他的第一首专辑《Jay》里纪录过一种打篮球的方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斗牛”。我并不确定湾湾那边的“斗牛”是否和这边是一样的,我只是讲述我看到的东西。

不知道是谁漂流下了滥觞或者发明创造了这种打篮球的方式。也许是那个篮球的发明人,那个加拿大的教师,或者是21世纪的某个高中生,说不定就叫“流川枫”。无论怎样,这种方式广为流传,至少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区相当实用。

以篮球为爱好的散人们体力并没有职业的运动员们充沛,全场往返的折返跑实在是没有必要,因此他们大多选择在一个篮球架下面打球。当然,当真正的“篮球爱好者”们能够集结起10人的阵容时,他们往往还是会选择全场十人来回。分完人之后,两边人数相当,比赛就开始了。

胜负条件不固定,大多数时候就打着玩儿,多数是同学们之间在搞联谊活动。而大多数情况下,会约定多少多少分为胜利。譬如21分胜,那就是先打到21分的一方为胜。和职业的比赛不同,统计分的时候是把三分线内计作1分,而三分球则计作2分。我猜这有可能是因为三分球对同学们而言确实是很有水平的表现,所以分值的比重上涨了不少。

我并不了解篮球运动,相对于足球,我是个真正的篮球伪球迷。什么大前锋,后卫,控球后卫和得分后卫,完全不明白有什么区别。我只能按我的理解去解读他们的比赛。

大概从3分线外进攻的就是后卫吧,因为确实位置很靠后。我提到的那位宋同学,就是一位极好极好的后卫,那些惊艳的篮球动作和姿势,一版一式都有模有样的,再加上超越大多数人的长相(酷似10年代还在巴西踢球的内马尔),甚至我这个男同胞有时候都不得不承认他很帅。

和他一起打球的人来源广泛,

但是大多数都是散人中的佼佼者。

一个长得很黑的同学,身高1米八多,胳膊很长,被称为“老黑”,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另一个运球极快,也接近1米八,体形中等,“邦邦邦”的声音第一次就让我大开眼界,可惜我同样没有记住他的姓名。

这是我印象极深的两位,经常在一起打球的当然还有578三个班级的其他人,我同样对8班的几位同学印象很深。

刘同学的脾气总是很好的,不单单是打球的时候总是甩着一身健壮或者是充足的肉——我不觉得那是肌肉,可能只是有点微微胖——微笑着在内线横冲直撞,在球场外,我同样也没有听闻过他发过飙。脾气如徐玖者,高中三年也有两三次生气,而刘同学的气量却始终大度。事实上,刘同学的气量绝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和蔼可亲上。我曾有一次和他同队打篮球,相比于其他人的大鹏展翅,我简直就是菜鸡乱啄。但是刘同学始终对我保持很友好的态度,鼓励我一直投篮,最终17投2中,但我确实激动了很久,并一直对他抱有友好的印象——我其实是一个往往先看到对方缺点的人。所以说,对周围的人友善,也会对自己友善。

说不定就有一个人,会把你习以为常的友善当作独特的友好,并且把你写在作家助手上。

正相反,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很刻薄,埋下的地雷说不定就会什么时候启爆。

刘国强老师曾言,有的人只靠性格就可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即使是学习成绩不算很好。

那位八班的刘同学,简直可以算是这句话的前半个写照了。

我同样祝他能完成刘国强老师的整个预言。

(未完待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高三的路有多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高三的路有多长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篮球(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