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航线

碧蓝航线

塞壬,与人类一同生存于地球的深海文明。由于源自深海处的海雾影响,人类对塞壬的认识几乎为零,对该种族的攻击手段以及其目的更是不得而知。第一次海雾爆发记载于2028年的北冰洋中心地区,而后在太平洋中部以及印度洋中部也相继爆发类似情况。一开始各国的地理研究协会一致认为海雾的诞生是气压带异常偏移导致的海水蒸发的现象,因此也无过多顾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海雾附近的船只失踪事件相继出现使各个国家开始重视海雾的威胁性。

公元2030年,由于海雾引发的国际问题导致世界新冷战局势形成,但在各国派出的海军舰队失踪在海雾中的时间相继曝出之后,各国才终于意识到海雾的背后存在着比敌对国家更为威胁的势力。次年北半球春季,原本失踪在海雾地区的舰队重新出现并对各大陆沿海国家发起攻击。

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各个国家和军事集团依旧各自为战。在人类叛军的压倒性战力下,最终,人类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制海权。

公元2032年,人类各国组建众多国际统一化的组织来应对前所未有的关乎人类未来的危机,而列为重中之重的则是由各国海军部队联合的新型组织“碧蓝航线”。

在历时二十年的海战中,人类虽然击溃全部的人类叛军夺回部分制海权,但依然未能阻止海雾的蔓延。而在对人类叛军的残余人员的审讯和对叛军残骸的研究中发现,人类叛军的身体结构经过改装的人数比例达到百分之九十在,无一例外的是在其尸体的右脑部的部分脑组织竟异变为方形芯片状,而完成这一改造所需要涉及的一系列技术全部超出人类的当前科技水平。

通过种种现象表明,此次危机由来自海雾深处的未知高等文明引发。由于该文明具备能将敌对人员引诱为己所用的特征,因此欧洲分部第一次以‘塞壬’的称呼来形容自海底的未知文明。更令所有人心灰意冷的是,以现在海雾的扩散速度,大约百年后年海雾将先后扩散至各大陆板块。

为了在将近一个世纪内达到能与“塞壬”抗衡的实力,世界大部分国家摒弃前嫌,建立‘世界科技联合体’,致力于发展人类的军事武装力量和航天科技力量。除此之外,碧蓝航线提出“自由之翼”计划——深入开发孩童的潜能,培养达到人类开发值高处的新碧蓝航线成员,并从加入该计划的世界各国的孩子中挑选出十位加以培养为未来碧蓝航线与塞壬作战的指挥官。

碧蓝航线的前身主要由新冷战时期北约的各支海军部队组成,为了淡化冷战时期国家间的敌对意识,各支来自不同国家的舰队纷纷以新的代号来代表自己的保留立场。例如以美国海军为前身的‘白鹰’阵营,以中国海军为前身的‘敦煌’,以日本海上自卫队为前身的‘重樱’,以英国海军为前身的‘皇家’等。在世界各大国的努力下,碧蓝航线在短期内有了巨大的发展。如今碧蓝航线的势力逐渐遍及世界各个海域,成为了一支形式上归属但实质上独立于各国政府的军事势力。

在将近二十年的探索中,碧蓝航线逐渐认识到只依凭原有的大型船只将不再满足未来可能的作战的需求,一种能够以士兵为单位的海上作战方案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海上作战时达到高效奇袭,及时侦察和反应迅速等效果的同时,能够高度利用人类仅有的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设想在海军部队中得到实施,其作战需要的移动设备原型设想由快艇发展至冲浪板再到机动性强的水翼板。最终碧蓝航线决定采用将水翼板改造为鞋子的设计,并将水翼鞋上的水翼设计为折叠收缩的样式以便于由海洋作战切换为陆地作战。在水翼鞋设计的提出后,原本只限于陆地作战的高新装备陆续被应用在海洋士兵部队的身上。

不仅如此,以士兵为单位的想法也在空军和潜艇部队提出,例如潜艇部队在得到水溶氧快速提取技术和高级承压纤维技术后,将潜艇的构造简化至只需一人大小即可。最后竟可以使潜艇的大小只有两只西伯利亚棕熊连接的长度,并且驾驶者可以处于浅海环境中作战,方便在潜艇受损时及时与潜艇脱离。但也由于技术限制,潜艇部队保留了大多数传统构造的潜艇,大型潜艇依然占据潜艇的主流。

而空中的士兵移动装置较前两者而言款式繁多,但主要因兵种的影响而给予不同的配置。但受大气压和动力的限制,空军士兵的最高高度只能达到100m,另外根据实战情况,空军士兵的实战距离可能只有20到40米的离地范围。但可以凭借高灵活性和命中范围小的优势,成为直升机的克星。

除实现海上士兵作战的的设想以外,碧蓝航线对船只的操控也进行了新的改造。原本各个独立的系统利用现代舰船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的优势与这艘船的指挥官的大脑连接,能迅速作出由指挥官下达的指令,省略了原来传达信息等时间,提高了舰船的作战效率。

总而言之,以上的所有措施对碧蓝航线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大步,也是象征着人类发展的一大步,但在充满无尽黑暗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如此的渺小。所以在真正的危机面前,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碧蓝航线之昨日曙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碧蓝航线之昨日曙光
上一章下一章

碧蓝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