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兵进洛阳
虎牢关前,数十万北府军见他们的主公亲临,在吕布、关羽的带动下,纷纷震天呐喊:“主公威武!——”
“主公威武!——”
“主公威武!——”
……
四十万北府军的呐喊震天动地,凝聚的磅礴气势让周围的数十万诸侯军也感到心中震颤。
这是绝大多数的南方诸侯及军队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北府军,也是第一次见证了他们的强悍气势。
虎牢关下,刘备不禁感慨道:“如此雄师劲旅若为我之麾下该当无憾矣,区区巴蜀叛军定旦夕可定!”
身旁的刘焉也点头羡慕道:“玄德所言不虚,如此精兵若我得之,平定江南不在话下。”
听到此处,不远处的孙坚和孙策突然转头怒视刘表,但却未做进一步动作,随后不屑的看着刘表冷哼一声,便转过头去继续看着前方。
此时,只有位居中原东部的陶谦反响不大。
陶谦统领徐州以来,十年间连横合纵,只为保卫徐州百姓不被屠杀,给百姓一片清宁的环境。
黄巾之乱后的这十年间,中原地区唯有徐州始终保持着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切的战争侵扰,都被陶谦尽量的带到外部去了。
十年来,陶谦联合袁术、孔融,甚至是泰山贼管亥等围攻意欲夺取中原的曹操大军,打的曹军龟缩兖州一隅,对徐州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陶谦在徐州百姓中口碑极好,他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麾下子民的日常生活,让百姓在乱世中能安稳的活下去。
徐州军与青州军一样,未与北府军产生过矛盾,所以一直以来与北府军之间也保持着相对程度的友好度。而论对于汉室的忠心,陶谦、孔融等人丝毫不弱,只是朝廷无力顾及,他们只得在乱世中寻求自保。
所以,论对北府军的威胁,徐州军和青州军几乎从未感受过,如今张耀文迎皇帝入邺城建帝都,北方安定、百姓归心,皇统纲常正逐渐回归正轨,所以陶谦、孔融等人早已商议,待征伐董卓后,便宣告回归朝廷,安享晚年。
的确,十年来,一介文士的陶谦、孔融,在曹操、袁术等军阀威压下,竟能保持治下有序、百姓安心,其能力也不容小觑。如今,见汉统逐渐复兴,他们一颗紧绷的心也慢慢放下。
在陶谦身旁,则是刚刚赶来的青州牧孔融。此时的孔融看见雄壮的铁骑洪流滚滚而来时,心中惊骇不下于众人。
随后,虎牢关下百万大军皆欢呼高喝,迎接张耀文到来。
一刻钟后,五万蓝甲铁骑驻马关外,张耀文则在荀攸、吕布、关羽、张飞等文武和众多诸侯的簇拥下,上了虎牢关城头,检视着城下磅礴大地上的百万联军。
张耀文走到城头,见关东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军阵屹立原野,绵延飘扬的军旗无边无际,百万将士的呼喊震天动地。
如此场景,令张耀文心驰神往,仿佛天下生灵尽在掌握,这也是他首次检阅上百万人的军队。
就连张耀文如此,各路诸侯自不必说。
随后,在庞大而热烈的誓师仪式后,各路大军纷纷返回军营,而张耀文等人也走进了关内的城主府中议事。
议事厅内,张耀文高居主位,悍将典韦立于其后。
他左侧是荀攸、郭嘉、吕布、赵云、关羽、张飞等北府军文武。右侧是刘备、刘表、孙坚、曹操、陶谦、孔融等诸侯。
张耀文举起酒樽,对众人道:“诸位,此次聚盟只为讨董,孤临行前,陛下再三嘱托,要我等趁势而为,一举荡平董贼,为朝廷收复西凉失地。”
“今日,在座诸位与我有旧识,也有首次见面者,但都无妨,我等皆乃大汉之臣,为兴复汉室而来。孤代陛下感念诸位的义举,待来日剿灭董贼,陛下必当论功行赏。”
这时,众诸侯尽皆起身,对着张耀文道:“请丞相放心,我等必竭尽全力,为陛下效劳,击灭董贼。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众人的效忠誓言响彻厅堂,张耀文这才满意的将手中美酒一饮而尽。
“好,诸位大人,孤意联军兵分两路,一路聚五十万众从虎牢关西进直逼洛阳。一路聚三十万众南下宛城,再西进武关,绕道函谷关后,配合我部在关中的十万铁骑,封锁董卓退往关中的道路,顺带席卷关中各地。如此,董卓军心必乱,其势力必亡!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各路诸侯纷纷开始讨论,心中盘算着利弊。
这时,众诸侯见张耀文的计划并无多少漏洞,特别是对于刘表而言,益处最大。通过他的荆北地界直取武关,那大汉旧都长安在望,董卓大军便不会南下荆州对他的地界进行袭扰侵占,此计非常合他的心意。
所以刘表迅速起身,恭敬的拜道:“丞相之策甚善,下官全力支持。”
张耀文赞赏的点头道:“嗯,楚王仁义。”
接着,刘备赶紧起身表示:“下官也赞同丞相之意!”
随后,其他诸侯也纷纷起身表示赞同。
张耀文这才笑着表示道:“既如此,那就如此定夺。”
随后,张耀文转身回到主帅座位之上,大手一挥发号施令道:“诸将听令。”
“末将在!”
“东路主力军团,由四十万北府军、十万曹军为主,从虎牢关出击西进,直逼洛阳,吸引董卓主力大军。至于东路军的统帅...就由孤亲自担任,魏公曹操为副帅配合主持诸事。”
曹操眼神一亮,顿时出列抱拳拜道:“下官领命!”
张耀文顿了顿继续道:“另一路,由蜀王、楚王、陈公、、吴公的三十万大军组成西路军,主攻武关,待席卷关中后东进函谷关,堵住董卓西退的道路,配合主力大军,将董卓的八十万大军聚歼于洛阳平原。主帅孤建议由蜀王担任,孙策为先锋,遇事诸位可一致协商,但切不可贻误战机。”
刘备、刘表、陶谦、孙坚等虽有疑惑,但只得拱手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