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看鼓匠
鼓匠戏,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以及晋蒙边缘的一种乡土文化。
鼓匠,是一种用喧闹掩盖悲伤的情调!
在内蒙中西部以及晋蒙边缘家里有那老人过世,一会请一个吹拉弹唱的班子,民间叫鼓匠班,他们的戏叫鼓匠戏。
他们只负责喧闹和掩盖,他们极尽全力的试图用吵杂冲淡悲伤,伙同不幸的人一起潦草的侮辱或者粉饰沉痛,事实上,悲伤勾兑进喧嚣,会给悲伤的人留下终身的痕迹。
小时候的张远看过很多鼓匠戏,也见过很多吹鼓手的现场表演,十分搞笑。
都是寿终正寝的老人去世了,孝子贤孙们为去世的老人安排的送葬戏,希望老人走的风风光光。
鼓匠戏是非常渲染情绪的,它能勾起你太多的悲伤,能让你看哭也能让你看笑。
家里经济实力好的,有请三四班鼓匠戏连唱三天。因为这里的习俗要过三天,所以唱三天。
鼓匠班子有吹唢呐的,有吹萨克斯的,有打重鼓的,有敲好几个片子锣的,有弹琴的,有唱的,分工明确。
其实那个唢呐调还是很好听的,能吹出各种调子。鼓匠会吹一种哭丧调的曲子,模拟人们嚎丧的声音,技艺精湛的会吹出各种调子。
还有用方言调子表演的,荤段子层出不穷,连唱带跳的,还加入二人台的浓重色彩。
戏台上还有很多哭丧表演,一会小寡妇上坟,一会三曲儿。
那声音整个村子都能听见,基本上一唱就唱的半夜。许多人白天也看,晚上吃完也去看,很多人都搬着蹬子马扎的去看,很是热闹非凡。
戏台下乌泱乌泱的,人们探头认真的观看,时常交谈“看捏那唱的好的。”胆大的小孩都挤到近前面去看,胆子小的跟在父母跟前看。
许多卖货的也来了,能卖出好多东西。还有那骑着摩托的流动“乐队”也来了,三菜板一打,讨吃调一嚎,办白事宴的主家给拿上钱,唱上半大会儿又转场了。
戏台场面就像地震现场,呼唤声、指挥声、哭丧的。
有的家长得回家喂牲口做饭呀,找不到自家的小孩,喊声被宏大的噪音掩盖住,拉住人问“见我家孩子了嘛。
一天早上,村里的一位老人过世了,家里大门跺子上挂上了白幡。
主家开始给外地本家亲戚打电话召回来参加没了的老人的葬礼,许多在外再忙的人都得赶回来,尤其是孝子贤孙们。
筹划订鼓匠,搭灵棚,招呼办事宴的人。
张远跟着他爷爷去看鼓匠了,正值夏季,卖雪糕的也来了,爷爷给他买了根火炬,他平时是吃不着的,高兴的先舔着吃慢慢的再小口小口的吃,吃完了还是意犹未尽,但是爷爷不给买了。
小孩子不能惯,尤其在嘴上。贪吃的张远总是被母亲说“硬让屁股流能,不让嘴上受委屈。”
鼓匠戏很热闹,戏台上的女高音唱的很好听,还有那唢呐声配上敲锣打鼓声,氛围烘托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