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萧诵
司州眼下凶险,但平城和营州也没好到哪里去。突厥人兵分三路,齐头并进南下。只是平城地势占了便宜,且平城是三州的都督府所在,兵力更强。
平城军乘着司州拖住突厥兵主力,平城方向的突厥兵向司州靠拢之时,便拼死逆势向北推进,杀到了柔然人的地界了,彻底截断东西两边突厥兵的联络。
营州再向东,便进了契丹人的地盘,突厥人进不去营州的关口。所以这就将突厥放在东线的兵力围在这里。
严平骏和长子担着北境的安危,父子俩同众将议了一夜,一致决定举兵向东,将平城以北的突厥人彻底剿灭,这是绝佳机会。
可这样一来,平城以西的司州、并州,就变成了孤城,没有平城的支援,怕是很难。
严平骏担心幼子,可眼下的边境众将,生死是最不能代替的事,也是最不值得提起的事。
众将走后,严平骏站在沙盘前来回推演,不肯离去,严择川劝父亲:“崧柏知道轻重,既然将来要做主将,他就必须要有这一遭。”
严平骏叹气:“他十六便上了战场,差点死在战场上,眼下也才不过二十一,我怕他有个闪失。他性情好勇,向来聪明,也最懂的险中求胜。我怕……”
怕他年纪轻轻折在司州。
严柏年一直跟在兄长身后,严择川一样担心弟弟,但为安父亲的心,便说:“上都城如今摄政的是豫章太子的幼女,永安公主。崧柏和永安公主是挚交,北上的援军定然会保崧柏。”
严平骏听闻更是叹气,便说:“谁能想到上都城变了天,更没想到那李令俞,摇身一变,成了皇太女。”
严择川却说:“她眼下摄政,是不是皇太女还另一说。”
严平骏却说:“既然已经摄政,便就是拿住了上都城。只要有边将再助她,她稳坐那个位置,只是早晚的事情,百官挡不住的。”
严择川想说弟弟,但严平骏却说:“崧柏生来生性散漫,也做不了上都城里的富贵公子。”
那便是将来皇太女登基择夫,崧柏也不适合。
严择川见父亲不想再说,便也不辩驳。
司州城外的援军驻守在镇外的半山腰上。这是李令俞让秦周送来的人马。
李令俞的第二封信,也跟着来了。
李令俞忙乱中,实在想不起说什么,只能一再嘱咐他慎重,莫要涉险。
严柏年,司州城破,非你之过,眼下军中缺将,兵马不强。你记着,不要想着险中求胜,不要冒死冲杀。两军对阵,自有章法,非一人之力可扭转局势。司州眼下确实处于劣势,可你若是有什么差池,于我来说,不止是北境少了一个少年将军。我的冠军侯,只有一个……
严柏年字字句句看着。她只字不提她在上都城过得怎么样。
也不说她是怎么坐上摄政的位置的。
她一介女流,死里逃生,上都城宫变谋反,她是怎么在谢家的青州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剿灭的乱军。
她一句都没提。
只让他好好保重。
严柏年收起信,揣进怀里,心里暗暗想,云奴,你坐在上都城,九边之镇我来替你看顾,我要让朝堂中,没人敢难为你……
李令俞并不在乎这个,人都会趋利避害,只要大势所归,她不怕有人反她。
秦周的京郊营这些时日正在整顿,上都城最近出不了乱子。但北境南下的难民要有人收容。
不止要凑北境三州的粮草,冀州、豫州一带也要调拨粮草安顿难民。
既然是大梁的民,她就要养。
李肃做事确实稳妥,不过几日,便进宫来报账。
户部如今能调遣的钱粮供北境暂时不成问题,萧诵这些年省吃俭用,确实攒了些家底。
她的旨意写得很快,但调拨粮草,还要州府报上来,曹印等人议过后才能批下去,她一人说了不算。
御史中丞任职的旨意,她早上下的,连着下了三道,让吕匡渊辞无可辞。
中午吕匡渊就进宫来了。
曹印和吕匡渊这么多年,见的时候并不多。
两人各自寒暄几句,并不多言。
但眼下的局势,都知道不太好,不说远的,就说上都城,这些时日,写讨伐檄文的比比皆是。书院学子们日日议论。
以至于远在江南的学子们,也开始写文章讨伐李令俞的摄政。
和吕匡渊一同进宫的,还有礼部的人。也是为了说这个。
李令俞刚收到河东的消息,还没来得及看。
先打开礼部的折子,因着京都衙门也换人了,成了曹印的门生。
这些时日上都城的读书人闹的乱糟糟的,京都衙门便到处抓捕写檄文的学子、书生门,闹的怨声载道。
礼部新上任的侍郎叫吴廷翰,当年曾在东宫左春坊任职,结果因太子失仪被罢黜,后做过裴虞幕僚,之后便在上都城书院里讲学。因才学十分出众。
百官罢官后,他因受人举荐,李令俞便见了人。毕竟是曾经也算认识。
几乎对答之后,李令俞给了他礼部侍郎的职位。
吴廷翰手中几个折子都交给了李令俞,殿中几个人都看她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