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再见,李焕英(上)
走廊上,朝着172班,走来一位年轻女子。
头发披散,银色耳环,身上淡淡散发着宝格丽香水的味道,怀中抱着一本最新一期的《青崖》杂志。
“嘘~大家安静,语文老师来了!”
徐小冉自觉当起了“副班长”,每逢课前管理纪律。
男孩子们最喜欢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大学刚毕业,比高中生大不了几岁,如果班主任是红头发的中年老妖婆,许晓敏那就是耳朵尖尖的树丛精灵;课上气氛也是活跃极了,一言不合,车轮就敢碾着脸开上高速。
李木枝至今对一件事羞愧难当。
上辈子高二暑假,许晓敏布置了作业,中学生必读100本书中,每个人至少读十本,摘抄好的段落,到校后分享。
手头刚好放着一本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李木枝随手摘抄了一段景物描写——
【屋里灯灭了。天上很黑。】
【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滑进了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的或硬挺的……】
到校后,李木枝站在讲台上,饱含深情分享这段文字。
刚读了几句话,讲台上许晓敏偷笑了一两声;不受影响,继续读,许晓敏愈发过分,笑的前仰后合,眼泪都从眼角飞出。
“老师!我读的哪里不好吗?你上课为什么要笑?”
“不是,是我的问题,我突然想到了开心的事……”
李木枝气呼呼离开办公室,一直没搞懂出了什么问题。
十六、七岁的年纪,说他完全不懂吧,至少初中时上过生理卫生课;你说他完全懂得吧,广电总局把该删减的电影片段都删干净了。
念大学后,李木枝重读《骆驼祥子》,终于明白许晓敏为什么笑……
总而言之,李木枝对许晓敏的印象,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司机”。
走上讲台,许晓敏背着手,扫视整个教室,盯住了李木枝。
“来,大班长,起立,你为什么总是旷我的课?”
李木枝磨磨蹭蹭站起来,仔细回想,似乎之前参加“青年作者集会”、“签字售书”,一整个上午都是许晓敏的课。
“老师,你相信八字吗?你为什么每次上课,我都会生病,是不是你克我?这课不敢上了,再上两节我万一瘫痪在床,你也不给我喂饭啊……”
“呀~你还倒打一耙?来,大班长,站讲台上,给你交代个任务。”
腿从板凳腿里拽出来,慢悠悠走上讲台,离许晓敏足有三步远。
“呀~还真怕我克死你啊?给你书,读这篇文章。”
李木枝接过《青崖》杂志。
翻开的那一页,赫然是自己的文章——《再见,李焕英》。
“同学们,老师周日在家,无意间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写一个男孩穿越回过去,见到了逝去多年的母亲,听起来虽然奇幻,但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感情——接下来,请我们班长同志,为大家朗读这篇小说。”
李木枝捧着杂志,迟迟开不了口。
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但此时此刻,居然有点“两不相识”。
大庭广众,众目睽睽,读自己文章,属实有点……王婆卖瓜。
【再见,李焕英】
【作者:山有木枝】
【打我记事起,妈就是系着围裙、在厨房跟锅碗瓢盆干仗的中年妇女。世上有许多奇怪的是,例如我见不到妈年轻时的样子,妈也看不到我苍老的模样……】
读了几句,脑海中一下子回想起自己的母亲。
正如写小说时,虽然情节走向是剽窃的电影,但每一个字,都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洋洋洒洒,两万字的短篇小说,终于念完。
教室里的同学们,男孩还好,故作坚强,女孩基本哭成一片。
今天的172班,是一片泪水的海洋。
许晓敏鼻子发酸,不管听多少遍,她依旧被稚嫩的文字、却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许久之后,教室才响起掌声。
李木枝走下讲台,回到座位,刚一转头,下意识想叫一声“书洁”,才想起自己换了同桌,旁边是倒数第二陆小千。
陆小千,一个未来的网文大神,写出神作《干烂苍穹》的大人物,居然也听红了眼睛。
“千儿~要不,我肩膀给你靠靠?”
“免了,我不想让同学们误会……呜呜……”
李木枝始终想不明白一件事。
为什么女孩子就可以牵着手一起上厕所?
男孩子呢?连帮对方扶一把都要被误解?
朋友之间,相互扶持,只要不尿对方手上,有什么关系?
讲台上,许晓敏借了张纸,狠狠擦了擦鼻子。
“好了,同学们,我们回到课堂。这篇文章,我们当做一道阅读理解来做,大家觉得‘山有木枝’这位作者,是如何引发读者共情?想好的,请踊跃举手。”
话音刚落,坐在教室门旁边的徐小冉,高高举起右手。
许晓敏点点头,示意她起立。
“老师,我觉得这片文章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作者很巧妙,他在前文用一种欢乐的笔调,写出穿越后,与年轻时母亲的各种趣事;但在最末尾的章节,笔锋一转,用漫长的欢乐,把悲伤推向了高潮。”
“解答的非常好!徐小冉同学,其实也要感谢你,你不遗余力向老师推荐‘山有木枝’,老师才能接触到这篇好文章。”
“是的老师,我一直幻想‘山有木枝’是一个怎样的文艺青年,他一定穿着白衬衫,额前留着细碎的短发,消瘦,白净,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笑起来整个人在阳光下发光!”
李木枝正仰头喝水,听到这话,立刻呛了一口。
全班顿时被这不和谐的声响吸引,五十多双眼睛齐齐扭回头看着他。
李木枝呆呆拿着水瓶,喝也不是,放也不是。
整个人变成“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许晓敏也是有了些许怒气。
“来,大班长,你站起来,老师也来问你几个问题。”
问作者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
难道你们读者能比作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