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落后生
a班的学生带b班的学生共同上进这个政策,确实带动了一部分原本打算放弃的学生追上来。胡菲儿就是其中之一,自从她和八班的宋小笛分到了一个学习小组以后,就经常在课间约到一起讨论各科的解题思路。
“其实我的水平在我们班是垫底的,我是不敢说自己有多先进,咱俩一起进步吧。”这是胡菲儿、宋小笛某一次趁着午休去花园讨论课后作业的时候,宋小笛说的。“你再垫底,也比我强吧。你看我,”胡菲儿一边说一边拿出了这次的历史卷子,“两道大题没写,你再差也比我写得强吧......”“......我写得也不多,你是不知道,这次发了卷子以后,我偷偷看到了几个人的,她们的大题写得都可长了......”说着说着,小笛越发显得不自然。
但是当她拿出卷子,胡菲儿看到以后,还是受到了心理冲击。
毕竟,你不能否认写了五句话只扣了六分,比连续两道大题都是空白要强吧?
看到小笛的卷子以后,胡菲儿只想一头钻进地里。为了避免过度尴尬,那次她们开启讨论是从前面的选择开始的。你可能觉得奇怪,不是都从前往后讲吗?(不排除有与之不同的,不过胡菲儿从小到大经历的都是从前往后。)那你一定不知道一中的教学传统。自从建校以来,一中的校长就给全校的任课教师定了一条规矩:讲卷子必须从大题开始讲,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作为次重点。课上久了,班里的同学在课后学习小组的讨论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老师的风格和习惯去讨论,很少有人打乱这个顺序。
但是那次胡菲儿的成绩实在......一言难尽。一共有六道大题,她有两道大题都是空白的,剩下的四道题平均答题行数约四行。原本宋小笛也是打算从大题入手的,但是当她看到了小笛那次的答题情况以后,悄悄和她商量:“那个......能不能从前面选择题开始说?”小笛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答应了。是不是以为胡菲儿前半部分答得还可以?
这次历史试题总共就两部分:选择+简答。选择一共40分,她拿了24分。后面的大题一道15分,她写了字的题面平均分是7分。
是的,她这次没及格。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小笛比她高了20分。
这样的水平,在八班居然是垫底!
胡菲儿开始庆幸自己没有考进a班,也许不受虐的环境更适合她。
因为对她来说,跟一个a班的学生坐在一起学习已经是一种“受虐经历”了。自从七班和八班被分成文科班、八班被分成a班以后,学校一改分科之前老师有意忽视后面的三到四个班的习惯,对每个班都进行了一定照顾。(也许是文科班数量相对少,可能理科班的局面并没有太多反转。)但是文科的两个班学生情况比之前好了很多,去答疑的时候老师不再像之前一样给优等生(用分班标准衡量出来的)先讲,刻意忽略排名靠后的班级来的学生,而会耐心进行讲解,无论谁先去。更有甚者,还会综合几个学生的问题,将几个学生集在一起讲。
对胡菲儿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尽管作为文科b班,老师也很上心,但是部分学生依旧对自己的成绩漠不关心。整体的学习氛围比隔壁班差的差距远远不止西天取经的距离。
所以胡菲儿需要适当的压迫感,但是a班那种时时刻刻充满硝烟战火的氛围早晚会把她吞没,因此在一次和小笛讨论结束以后,她不由得感慨学校的这个政策。“简直就是我的救星!”那次结束以后胡菲儿跟小笛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这个政策出来之前,我在排名最后的班,去办公室答疑,老师几乎没给过我正眼。每次我去尚老师(分科前的生物老师)办公室找她问题,她的桌子周围往往围了一堆人。看着尚老师喜笑颜开地给他们解答,多半是a班的。”“那你能问上吗?”“......”小笛的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一样,直接戳进了胡菲儿的心脏。
“能问上,但是每次她只能简单跟我说一说,我印象里基本超不过三分钟。”
到现在,菲儿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那段日子的。
“其实咱俩的情况是一样的。”听完胡菲儿的吐槽以后,宋小笛很平静地说。“所以我自己整理了一些笔记,有什么问题尽量在课下老师还没离开教室的时候去问老师,或者和老师约一个时间。”
胡菲儿只能暗自佩服。比起自我放弃,小笛明显比自己勇敢很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过,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小组的“压迫式推进”,高二的期末,胡菲儿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嗯,没错,她及格了,而且是文科全科(在此之前她的文综不及格是兵家常事)。
你注意到了我没有说主科,那次期末胡菲儿把卷子拿回家以后,被胡爸胖揍了一顿。
难道是三科都不及格?倒也没有那么夸张,只有数学。
但是,她考了个位数。
个位数!那次放假回家以后,宋小笛还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关心成绩,当得知她的数学成绩以后,她只说了四个字:“祝你好运。”就默默挂断了电话。连小笛这样不是很看重成绩的人,此时此刻都这么评价自己,菲儿也清楚自己这次做得是真的过头了。
那个假期,她被关在家里天天刷数学题。刷到最后,她看见“文科数学”四个字就想吐。但是胡老爹的霸王政策在高三开学的摸底考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次菲儿考了全班第五,在得知成绩以后,菲儿跑去隔壁班找宋小笛报喜。
升入高三以后,学校进入了总复习模式,对学习小组的关注和监督没有高二那么频繁了。但是胡菲儿和宋小笛这个当初抽签抽到一起的组合并没有因为每天要考很多个区的卷子、要做很多页的习题,而打乱她们的计划。
相反,她们在高三这一年在操场的一个角落和在小花园的次数比高二还要多。每次小聚,她们都会拿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试卷去进行分析,逐渐摸清了每一类题的套路。
那两天,她们走入各自的考场,内心毫无波澜。
之后填报志愿时,两个人是通着电话完成的。是的,你没猜错,她们的第一志愿填的是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
一个月后,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七月。那天胡菲儿正在卧室里戴着耳机打游戏,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她出去,小心翼翼地从猫眼看过去,门外是一个快递员。“你好,麻烦开一下门,录取通知书到了。”
她拿到通知书以后,第一件事不是拆开,而是给宋小笛打了电话。“我刚才拿到了通知书,你被哪儿录了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