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改变
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的个人空间,从胡菲儿和宋小笛的转变就能看出来。
要知道宋小笛在高中是比较看重成绩和名次的,每次和胡菲儿在没人的角落学习,一旦发现了自己和胡菲儿都不会的题型或者知识点,她不会放到最后再想(胡菲儿喜欢这么做),而是一经发现,就立刻着手分析。有很多次因为她对于知识点分得过于细碎,让胡菲儿苦不堪言。“我脑子本来记东西就慢,你看,”某一次讨论时胡菲儿指着自己的卷子,“这次卷子的大题你说了那么多要点,我拿笔记都来不及,更别说消化了......”
但即使记东西这么困难,胡菲儿还是会逼着自己去记那些比饺子馅还碎的知识点。虽然多数时候她的状态是,一旦闭眼不沾枕头也能睡着,但是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使劲掐自己的胳膊。
当时的宋小笛,虽然凭借前期的努力,考进了a班,但是她的名次在班里始终是后几名。而胡菲儿是b班负责垫底的,虽然她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她也很想去改变。所以自从学校颁布了a班学生带b班学生一起学习的政策以后,胡菲儿和宋小笛都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为了让自己偶尔能不当最后几名,两个人在课余学习小组讨论时间没少下功夫。
但是上大学以后,胡菲儿的本色就逐渐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严进宽出”是师大最有名的传统,作为全国重本,录取分数线高达640+,具体专业还有内部面试。这两个高中考试的成绩分布像过山车的人之所以敢报,是因为一模考得都不错。(虽然和往常一样有很多不会的题,但是在课后讨论的时候,她们总结了很多带有个人色彩的小知识。)即使在课堂上记不住,用她们自己的记忆方式多少也能记一些。因此面对那些不会或者不确定的题,她们就写上了自己总结的、可能沾边的知识点。
事实证明,她们在危难之时做出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因为在后面的讲评中,胡菲儿发现自己写的大题得分很高,但是得分点和部分标准答案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认真看甚至会以为写跑题了、老师判错了。
而这种时候脑子如果不清醒,还有可能去找老师核对标准答案。
这事......胡菲儿真干过。不过不是一模之后,是二模。
一模时,她揣的是半信半疑的心理。因为总分考到了626,小笛比她高了10分,加上老师在考前嘱咐过无数次“一模相当于高考”,高考阅卷应该不会出现错误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一模应该也不会。她也就没有想太多。
但是二模时,她凭借一模的经验去回答大题,结果却比一模更好。一般人应该会更开心,但是胡菲儿的第一反应是慌乱。“我写了好多要点都是多余的,老师是不是把没用的点也算进去了?”讲评结束以后她还在座位上拿着卷子翻来覆去地看,越看大题越觉得自己写得太多,于是去办公室找了老师。但是在老师都说要点齐全、分数没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让老师给自己扣了一些分。
这样的结果就是,总分少了20分,全市排名落后了几百名。为什么这么做,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这样的成绩考师大,其实很吃亏。但是当初的胡菲儿和宋小笛,有一股吓人的勇气和自信,尽管每次大考小测都没达到师大最低的分数线,她们还是按照各自的学习计划去总结,按照学习小组的习惯去进行讨论。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高考。
现在想想,也许真的是心态让她们实现了逆袭。
但是一进大学,胡菲儿的心态就彻底放松了。师大的课程虽然很多、很难,但是老师授课的风格都很轻松、幽默、平易近人,可以说每堂课都是一场相声演出,能让同学们听得很享受。享受的代价是,每周要做至少四次汇报。胡菲儿面对大学的作业,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看自己的业余时间而定。
没错,如果第二天有汇报,而当天的课后时间不多的话,她真的会随便找一个模板,然后复制粘贴一些文献内容,最后在上台时充分发挥自己在高中掌握的长篇大论瞎编技能。而小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影响。
出乎意料的是,每次临阵磨枪的成果基本都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大一的专业课虽然很多,但是每周的周三下午是没有课、让大家自由安排的。在入学之初,胡菲儿就打定了主意要加入某个社团,宋小笛开始也想加入社团,但是后来她改变了想法,打算加入某个组织。因为,“在组织里当干部可能有学分。”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胡菲儿在开学不久的社团招新活动上,一眼看见了文学社还是毫不犹豫地填了签到表;而小笛则被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深深吸引了。加入文学社以后,胡菲儿就开启了放飞自我的模式,经常写一些原创诗词和小说给社长发过去,并在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积极表现,或者当众朗诵自己的以及其他文学大家的作品,或者提出自己对活动的看
(本章未完,请翻页)
法和方案。
而在自管会的第一年,小笛只是帮忙改了一些推送。
但是到了第二年,小笛参加了自管会的竞选,成为了宣传部的副部长。同一年,胡菲儿也通过社团内部的投票,脱颖而出成为了文学社的副社长。随着职位的升高,她们能接触和参与的工作范围更大了。
能做的事更多,背负的责任也就更重。
作为社团的管理层,她们都需要对部门或者社团的大小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干部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上下级的分工很明确,加上每次的任务最后都会呈交给老师,所以只要定下一个截止日期,或多或少会给负责做的同学一些心理暗示。
而作为社团的副社长,胡菲儿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社团除了管理层,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除了社团负责人以外,其他的社团成员都是普通的社员,连“干事”都不常提。加上当时在任的社长不干活,平时也不联系胡菲儿(即使胡菲儿主动找他,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过硬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社团活动根本运作不起来。
而胡菲儿并不擅长组织和管理,当初参选纯粹是因为她有过人的文学功底。为了避免尴尬,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建了一个公众号,然后随机选了一个社员当公众号的号主,自己成为了这个号的管理员。每周让大家选一篇文学作品,附上自己的赏析加上背景排版做成推送发出来。为了保证公众号能正常运行、不中断,她又选了几个人也成为这个号的管理员。
发了三篇推送以后,她意识到只有推送远远不够,因此又选了五、六个人负责创作。
看起来胡菲儿的社团事业发展得还不错,那宋小笛呢?作为部门副部长,她需要和部长以及指导老师进行对接工作,自身不需要做太多细节的事情。但是如果下面的干事们不配合,她和部长就只能讨论出一个方案然后临时做出来交差。倒不是说菲儿没遇到过不配合的情况,她发起运营的推送到第四篇、第五篇的时候,社员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拖稿了,没有中断是因为胡菲儿没有催得太紧,给了每周负责做的人一定的空间。
但是小笛担任副部长的一年里,宣传部的干事们经常拖稿,每次写出来的推送文案、设计出来的排版图案也少有非常完美的,以至于她几乎每次都会亲自再做一遍。
都挺难的。
但是不难的话,怎么能实现改变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