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试探
除了狗狗大队,上山狩猎也是重中之重,当然说的好听,其实根本算不上狩猎,只能说是简单布置一些陷阱,等小动物们自己撞上来。
这个时代的猎物,虽然因为没有大范围的捕捉,因而对人不设防,但也不是那么好抓的,首先猎人们并没有趁手的武器,古代对于铁质器具管理极为严格,所以猎人手上的武器也并不强大,而现在可以说是手无寸铁的村人就更难有趁手的武器了,顶多只能做些木制的弓箭,但因为没人懂这技术,所以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狩猎大队由男人组成,分成两队人,都带上锄头棍棒之类的家伙什,在山的边缘地带反复试探。前面的队伍人数为三,是属于身体不太强壮的类型的人,三人负责查探,哪里看到野鸡、雀儿、竹鼠、野猪、兔子之类,作下记号;后面的队伍人数为五,负责顺着记号挖置陷阱。
短短几天便收获不断,妇孺们便一部分直接宰杀做吃食,这自然少不了乌小惹的从旁指点,那兔肉做清炖,竹鼠烤制,野猪熬制猪油,猪下水清洗干净分门别类地做一些凉菜热汤,兔子仍旧养着。
另一部分实在消化不了的,将其熏干、炕干以备冬日使用。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没有持续多少天,山周围的动物就变得十分警醒了,除了很难在陷阱里找到小动物,甚至平时在山林里闲晃,遇到的动物都少了很多。
乌小惹又带着妇孺们挖地窖存菜和肉制品,这些事情做下来,就算是再不服气的,也对乌家三兄妹刮目相看。
哦,不对,应该是两兄妹。
小萝莉自然没什么威风之处,但是俨然在孩子中成了一霸,有种孩子王的气势。乌小惹越忙,她带着一帮孩子做完事情之后愈发玩得发疯了。乌小惹偶尔看到,有点自我怀疑是不是教她教得太过跳脱了?眼前这个疯女娃,哪里像当初怯生生小声说话连头发一团乱草的样子啊?
但是一转头,又顾不上了。
乌小惹发现了自己一直忽视的美食——泥鳅和田螺。泥鳅可以炖汤、烤制、炒煮,一个方法一个味道,而且不需要花费很多材料,可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荤食。而田螺,眼下是没有盐,但是各种调料加持,加上吐沙吐个七八天,这螺个大肉多,又都是纯天然的环境生长的,肉质紧致有弹性,嗦着嗦着就上瘾了。
一开始,乌小惹只是晚上做了送去给王杉她们吃——有任务的妇女们晚上会开总结会,这是乌小惹提议的,免得第二天工作出乱子。
不断换水、吐了七天沙子的田螺,剪掉尾部,用姜、紫苏、香菜腌制了半晌,又用鸡油爆炒,待田螺肉缩小至原来一半大小,便加入葱、姜、蒜、紫苏、香菜、胡椒等重口味的佐料炒一会儿,便可以出锅了,盐也斟酌着放了一点。
本来妇女们是坚决不吃的,毕竟这个田螺,在没吃过的人眼里,外形真是恶心得不得了,李家婶子甚至没有勇气看它,黑乎乎的,异形得渗人……
乌小惹劝了半天,有点生气,和众人熟悉之后,从前性格的她也慢慢找回来了,少了几分讨好,多了几分脾气。
她自顾自地用竹签把螺肉挖出来,沾了沾自制的蒜蓉茱萸水,螺肉一入嘴中,便激得她口舌生津。嗯,味道是差一点,但对于嘴巴单调太久的她来说,实在是很好吃了。竹签也做成比牙签稍微粗长一些的形制,乌小惹火力全开,不一会儿,便嗦了十几个。
王杉看乌小惹吃田螺看得眼热,又想到往日乌小惹连素菜都能做出美味,这田螺虽然丑,毕竟是荤菜,还能比那些平时她们用水煮的野菜难吃吗?
于是她便笑嘻嘻地说,“小乌做这个田螺呀,花了这么多心思,我不尝尝岂不可惜?还是试试吧。”
说罢便举起箸夹了一只田螺,学着乌小惹一般用竹签把螺肉挑出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旁边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什么王姐说的是,我也尝尝之类的一个个纷纷举箸加入嗦螺大军。
然后也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李家婶子,这田螺她也帮忙洗涮了,那股土腥味熏得她无法,甚至戴上了乌小惹自制的麻布护脸。看着乌小惹神色自若的样子,李家婶子当时就觉得,乌小惹不愧是能做出各种吃食的人,就凭这坚毅的性格,那种事儿不能成呢?
旁边的乌小惹不知道自己在李家婶子的心里又加了一层滤镜,只对着眼前的田螺口水直流,没办法,爆炒田螺真的是太好吃了啊。
就这样,一场吃螺盛宴在妇女之中悄然盛开,这本是妇女们的小秘密,谁能想到不知道怎么的,也许是美食的力量巨大,一开始妇女们吃过,看到还剩一些,就带回家给娃吃,后面发展成带娃开会,蹭点夜宵。
最后就是全家都来了。
看来美食在推动人权平等方面也能出力,发展到最后,妇女集议变成全村集议,男女小孩都有,最后直接变成夜宵大会,边吃边聊,氛围简单又舒适,人们的干劲儿更是直线上升。
如今众人齐心协力,获取食物,整理田地,囤积冬粮,改善生活。一开始乌小惹折腾些什么,大家还会问个究竟,到最后已经麻木了。
也许这就是脑袋聪明吧,张大哥想了半天没解决的事,乌家大哥四两拨千斤解决了。
不过也有那么几位唱反调的,毕竟让大家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服从集体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现在外头乱的很,把村里打理得再好,那遇到不讲理的官兵和流寇也是白搭,再说如果遇到危险,自然是溜之大吉,留在这里守着村里,反而更危险。
既然如此,何必辛辛苦苦做这些事?村里的作物都收完了,省着点用不就行了。万一又要逃荒,抛下辛辛苦苦的基业不就是做无用功吗?
这几个唱反调的,分别是毛家、马家的几个,大家一起收割作物时,毛家和马家也是非常积极的,吃过乌小惹做的汤和各种吃食,也是不吝赞美。
但从搞捕猎大队开始,他们就躲得远远的了。
毛家就跟之前的乌家三兄妹一样,明哲保身,害怕麻烦,平时在村里各种推脱不参与,但他们也谨小慎微,乌小惹的夜宵大会,他们也不怎么参加。
马家则是眼高于顶,家里有些银钱,在村里起的屋子也是有点气派在的,马家男人还识文断字,以前经常在镇子上摆摊写信,有几分本事。
由于两家是唯二不合群的,自然两家来往也多。
他们不是反对乌家,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平日也没有添乱,两家关门过着自己的日子,不争不抢,村人自然也不说什么,毕竟他们是同伴,并不是官老爷和衙役,还能强按牛头喝水不成?
这点事情,在乌小惹和乌大哥眼里,不过是少了几个劳动力而已,对村里为数不多的各种改变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少几个人就重新规划就好了。
毛家、马家两家人见其他人忙得跟傻子似的,还每天乐呵呵,被几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孩指使的团团转,每天不得闲。心里还有些得意,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