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妈妈吃鱼
“姨,你看我捉了条鱼!”
香姨抬头一看,瞅见我肩膀上扛着的恶龙,啊地发出一声惊叫,小板凳没坐稳,竟向后跌了下去,她当时正在用灶坑里拔出来的草木灰拌黄瓜片,这一倒,左手甩到脸上,白皙的脸庞立刻变成了大花脸。
张叔闻声从里屋跑出来,看到我和怪鱼,也是吃了一惊,他接过怪鱼放在了洗衣服的大铁盆里,那铁盆的底儿一下就被鱼的身体给盘满了。
香姨爬起来,洗了把脸,心疼地问我,脸怎么弄的?我从兜里拿出一根羽毛,说了怪鸟啄的。
香姨急忙拉着我的手回里屋,让我换了身衣服,给我擦干头上身上的雨水。
香姨是村里的大夫,她打开医药箱,给我擦酒精消毒,又给我胳膊胸口脸上的伤口涂了紫药水。
我身上伤的不重,只是从眼角到鼻梁少了一块肉,没觉得很疼,血也止住了。
整个人满身满脸被紫药水擦的斑斑点点的,就像涂了迷彩的军人一样,红和爽看了都说怕我,像大怪兽似的。
换好衣服,我求香姨把那鱼做了给我妈送饭吃,她不敢,奶奶说她会做,就让张叔把鱼洗净剖开剁成段,撒上盐调味。
家里也没有姜蒜,倒是有辣椒和洋葱,奶奶把鱼一段一段放进锅里煎,两面煎好后,跟辣椒洋葱炒了加水炖上了,铁锅边还贴了一圈玉米饼子。
我蹲在在灶坑边上烧火,奶奶说大火,我便多放一把稻草,奶奶说小火,我就用烧火棍把燃着的稻草往边上拨一拨,一会的功夫,就闻到了肉的香气。
揭开锅一屋飘香,红和爽都馋的流了口水,迫不及待的想吃,好大一锅肉啊!
给我妈装好了饭,我们围坐一桌,都对鱼肉的味道赞不绝口,太好吃了,我开心极了。
叔从外面跑进来,喊了两遍我的名字,说:“你妈不行了,快跟我走,去看你妈!”
我抱着装饭盒的包,坐在叔的自行车后座上,就跟他进了城。
路上又下起雨,叔让我钻进他的黑雨衣里面,黑漆漆地将我罩住,只能听到外面劈劈啪啪雨点落在头上的声音,下面看到自行车的轮子在泥泞的路上飞快的转动,溅得我一腿都是泥水。
到了医院,妈还在急救中没出来,看到我爸在门口推着个小铁车,呆呆地望着里面。
我过去看了一眼小车,里面一个脸色红的发紫,头顶发白,满脸皱皱巴巴的小婴儿,我想他就是我弟弟了。
我问我爸,我能摸摸他吗?我爸惊讶地看着我的脸,摇摇头,轻轻地说别碰醒了,他刚睡着了。
爸轻轻地把我抱起来,看着我满是紫药水的脸,脸色复杂说不出话,紧紧地抱着我,我再次投入了那能让我安睡的宽广怀抱。
爸爸依然望着那扇白色门,我把头放在爸宽阔的肩头上,隔空打量着小车里的弟弟,他大概有三揸长,三个大拇指到中指那么长。
到了傍晚,妈救回来了,又回到了病房里,她脸色青的吓人,更瘦了,她没睁眼,我就站在床边上看着她。
不知过了多久,哇——弟弟哭了,妈就醒了,她看我一眼,眼睛就定在了我的脸上,嘴动了动,嘴唇却粘在一起没说出话,眼泪却顺着瘦小的脸颊流了下来。
爸不知哪里寻来了一个奶瓶,冲了奶粉,给弟弟喂奶,一吃上他就不哭了,吃完了又睡着了。
天黑了,妈的精神好了一点,我爸把香姨熬的小米粥倒进小锅里,
下面用酒精块点燃加热了一下,把鱼肉弄碎了,也一起放进粥里。
粥热好了,爸用一个瓷勺子,舀了一勺,吹一吹,试好了不烫,喂给我妈吃。
妈打着精神吃了一口,便闭了眼睛慢慢地嚼着,似乎下咽困难,看妈吃了我捉的鱼,我很开心。
我看着妈吃了一口,又吃了一口,对妈说:“妈——鱼,我抓的,好不好吃?”妈听了,看着我点点头,又努力地吃了一口。
吃完饭,妈握着我的手,看了我一会儿,就那么睡着了,还握着我的手,我能摸到她手上的骨头,和脉搏的跳动,等半天才跳一下。
当晚在床边地下铺了被褥,爸、叔、我都睡在地上,半夜听见弟又哭了两回,我翻个身又睡着了。
第二天白大褂来给妈打吊瓶,说的我也没听懂,只知道“命捡回来了”,这是好事,我想。
病房的墙上有个头大的窟窿,我知道那是冬天生炉子取暖时,炉筒子留下来的,我觉得很有趣,就从那窟窿往另一边望,也有个妈妈带着宝宝在身边,怪好玩的。
突然窟窿里钻出一张白白胖胖的小脸来,吓了我一大跳,要不是怕惊动了妈妈睡觉,我差点喊出声来。
原来那是一个小男孩,他和我同年,都是八岁,我俩便一起去走廊里跑着玩,去院子里的花坛玩,我教他怎么捉蜻蜓,他有一块绿豆糕,掰开来给了我半块绿豆糕,那是我此生第一次吃绿豆糕,甜甜的味道。
我有了一个好朋友,一个不打架的好朋友,我开心极了。
他妈妈出院那天,我跟他依依不舍,他妈扯着他走了好远,还回头看我,我哭着跑出去追他,他也哭了。
可能他妈看我灰头土脸,浑身破破烂烂,又没一处干净的地方,她看了我一眼,对他哭喊着的儿子说:“跟我回家,别跟山里的野孩子玩,好好学习,跟他们玩没出息……”
我原来只是山里的野孩子,我不配有一个好朋友,这句话憋在我心里很久,直到有一天晚上。
妈从医院回到家,已经好了过来,弟弟也有奶吃了。
我让妈妈照着我捡的那根羽毛,在书包上给我刺绣一根羽毛,虽然我怕它,但是我不能被它吓倒,看着我妈一针一线的,在书包上,绣出一根羽毛,我的心在悄悄地发抖。
但我还是鼓足了勇气,对妈妈说:“妈,我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