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不如写一段关于我们的故事吧。
她是没有得到过的人,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谈不上后悔吧,只是在最好的年纪里,丢掉了一些现在看起来有些遗憾的东西。
2011年的九月,那是我高中一年级开始的时间。由于初中三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自己用来虚度了,中考的成绩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耳光,在我们当地中考录取分数线并不算高的背景下我还是不出意外的名落孙山了。
初中那个时候的我谈不上懒,不过也不勤,谈不上聪明,不过也不笨。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保持现状可以考一个不错的高中,努力一下还有上升一步的空间。曾几何时我还真的天真的以为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毕竟当时的自己在在全校的排名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不错的位置。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我并没有像同时期的大部分人那样至少看起来表现的很用功的样子。初三那年的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班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每天那么早的起床,在教室,或操场里,或楼道里,不是在背书就是在记公式。其中有些人已经足够优秀了,以他们的水平考到重点高中完全没有压力。还有些人就算再努力或许也不会再有什么变化,学习本就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这是我一直以来都不曾怀疑且坚定的想法。直到后来某些人的突然成长改变了我初始的态度。
改变一个人需要多久我不知道,但不可置疑的,有些人在以别人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而不动声色本质上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退步呢。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那一届的重点高中录取率是我们学校历届录取最高的一届,普通高中的录取也有不错的成绩。几乎每个努力过的人都得到了他该有的荣誉。至于我,比当时录取分数线最低的普通中学差了十三分,也就是这十三分的差距硬生生的把我从高中生划分到职高生的等级里面。
成绩下来后的那段日子总免不了一些人的盘问,大部分人觉得以我的条件最起码应该和他们预想的那样至少能上个普通高中,结果却和现实相差甚远。我也只能把那次的失利统归到没有发挥好这一单调的理由上,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考场上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有认真的准备每一场的考试,有填满每张卷子的每一处空白,也有想尽办法去争取每一分了,但败了就是败了,没考好就是没考好。不过总不能让我承认自己本就不行吧,虽然这是事实。
我曾一度想过在十六岁的年纪就辍学打工,与其在一所野鸡学校混吃等死浪费青春,还不如找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实践几年,以作为自己日后在社会谋生的手段。不过最后还是在与父母的交涉中做出了妥协。用他们的话说,没文化以后是要受人欺负的,多读两年书总归要好些。就这样,我以一名职高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高中生涯的一段时间,开始了一些故事,认识了一些人。
我的母校名字要比别的高校稍长一些,这算是职业院校的通病。它的全称叫做华城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当地人更多习惯叫它华城技校。虽叫华城,却不在华城;虽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它的传说。华城综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华城西北位置十几公里处的一个小镇,这是它与大部分华城高中院校不同的地方,盛产“人才”,历年来一本大学录取生数量凤毛麟角,二本线及以上三瓜两枣,该中学致力于发掘及培养如古筝,钢琴,声乐,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型人才。当然还有计算机,幼教,医护等社会型人才。虽然专科艺术类是华城技校的主要培养方向,但也有为数不多类似普通高中那样可以参加高考这样的选项可以供人选择,所以也有一部分没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被迫选择了这里。
有一说一,在华城周边的几所职业高校里,华城的师资力量和历届艺术类院校的录取比例来讲处于在中等偏上的水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这里,来这里的大部分学生也大多是想靠专业课的成绩考一个相对不错的大学,这也就导致了非专业类的文化课的学生比例会少很多,再加上中考分数录取线的层层筛选下,优质生源本来就有限,所以这所学校的高校录取质量会低很多。不过只要努力就一切都有可能,比如那偶尔的“凤毛麟角”。
当时选择华城技校是本着升学班去的,职高的普通高考班,那是我被中考的录取分数线刷下来以后可以参加高考的唯一选择,虽然知道学校的学习环境一般,但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些什么。说不定自己以后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凤毛麟角”,我不止一次用这句话安慰过自己。
华城技校在华城的西北方,我的家在华城的东南方,连接这两个地方的地方叫华城总站,学生时代的我并没有那么多的积蓄,准确来说说应该叫零花钱。所以大部分时间能做到点对点的交接。坐十二路公车到华城总站,下车再转十六路到华城技校,运气好的话甚至感受不到华城总站的西北风。运气再好一点会在去学校的十六路公车上偶尔会遇到那么几个认识的同学,倒不至于太无聊。
由于学校离家远,住宿成了唯一选择,班里大部分人都是住校生,只有本地的几个同学需要每天回家报道。两周才回一次家的寄宿生活,少了很多父母在身边时的不必要的唠叨。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每次回家的那两天,家里的伙食都格外的好。
去华城那天下雨了,蒙蒙细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