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劣等生》解析

53.《劣等生》解析

《劣等生》/雅克·普莱维尔?话语?1945/魏震willnox翻译解析

~

他用摇头说不

但在心里却说是

他对喜欢的说是

却总对老师说不

他站着

大家问着他

盘问了所有的问题

突然在他周围一阵狂笑爆出

然而他擦去所有

数字和词语

日期和姓名

句子和企图

在神童们骄傲的讥笑声中

甚至在老师的威胁下

他用五色的粉笔

在不幸的黑板上

把幸福的面孔勾画出。

~

lecre/jacquesprevert?paroles?1945

ildite

maisilditouiaveclecoeurilditouiàcequ'ilaimeilditnonauprofesseur

&

&ioouslesproblèmessontposes

soudainlefourireleprend

&ileffacetoutleschiffresetlesmotslesdatesetlesnomslesphrasesetlespièges

&malgrelesmere

sousleshueesdesenfantsprodigesavecdescraiesdetouteslescouleurssurletableaunoirdumalheurildessinelevisagedubonheur.

~

1.诗句理解

1-4行中交替的是是非非

“摇头说不”(ildite)和“对老师说不”(ilditnonauprofesseur),是对“脑袋”中被反复灌输东西的厌烦以及对老师的排斥,描述出一个劣等生厌学的心里和所表现出的无意识行为。劣等生通常不会从逻辑上和规则制度上以及道德上来判断是非,而往往是从个人感性好恶上。

“但在他内心却说是”(maisilditouiaveclec?ur),“对他喜欢的说是”(ilditouiàcequ’ilaime),劣等生有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知,所谓的劣等生其实本质很好。简单的四句勾画出劣等生的叛逆心态,通过劣等生的是非判断突出冲突,隐喻着社会上的道德教条(头脑里被灌输的知识或宗教教条)以及教育体制(老师)和个人真实感知(心里认可的和喜欢的)之间的矛盾,暗示着人们对传统及权利机构的不满[2]。

5-8行

描述出一个劣等生在课堂的紧张画面,承受着老师的无情和同学疯狂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嘲笑及鄙视所带来的压力,这些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使孩子叛逆,学校就变成了一个讨厌的地方,作者就曾厌恶学校而弃学。诗句中的“大家”和“所有的问题”(oioouslesproblèmessontposes)体现劣等生在学校被刁难甚至时常被大家愚弄的低等地位[3]。也在揭露了当时宗教和权力机构对不服从者或有个人思想的压制。

9-12行

展现出劣等生勇敢的反抗,他摧毁(efface擦去)心中所拒绝的现实:数字、词语、日期、句子、意图等这些自己很难懂东西。这些学校常见的词语又隐喻着社会上别的什么(参见第3节),突出了个人与这些东西的对立,以此来表达政治和社会价值与个人精神价值之间的矛盾。

13-17行

劣等生在“老师的威胁下”(malgrelesmere),威胁也许是要求见家长,无法升学,或别的惩罚,或许是被迫主动弃学等等,在众人的讥笑中(sousleshueesdesenfantsprodiges)并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梦想,在坚固的政治制度及宗教习俗下进行反抗,并且最后构建出自己的梦想,结尾的句号表达了对自己信念的坚定。

诗中有三处对立,开头的“是”(oui)与“不”(non)的对立和中间在黑板上“擦去”(efface)和“画出”(dessine)对立,诗尾的“不幸”(malheur)和“幸福”(bonheur)的对立,第一个对立凸显出冲突的存在,中间的对立是对冲突的具体反抗,第三个对立是最后的结果,也与第一个对立相互照应(劣等生所否定的,也就神童所以及大众所认可的,对应的是不幸的黑板,劣等生认可的也就是人们嘲笑的最后是幸福的面孔)。说明不幸的根源是黑板也就是教育或权利机构,而幸福属于追求真实的内心的人。

作者站在一个劣等生的角度静静的表达内心的不满,以及对权利制度以及社会的抗争。

2.写作的背景

这首?劣等生?写于1945年,收录在诗集?话语?(paroles)[1]中,普莱维尔在15岁的时候因厌学而弃学,想必是写这首诗的情怀,诗中刻画的劣等生是自己心中的呐喊,也是千千万万劣等生的处境和内心的声音。45岁的普莱维尔,思维最成熟的时候,想起当年读书时的一幕,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想到教育甚至军事政治社会。诗歌最后幸福的面孔,让人联想到作者本人。当年用弃学来反抗教育体制,此时却成为影响法语世界的著名文化人,自己曾经所追求“幸福面孔”实现了。

当时巴黎刚刚光复,法国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千疮百孔。不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抛弃了,政权依旧动荡,处处充满了斗争、背叛、抛弃和反抗,矛盾重重。这些使人们忽略了在第三共和国时教育上的反教权和世俗化,小学生这个最弱势但又无比重要的群体,又被忽视了,任由古板的体制摆布着,让人们心寒。诗歌字里行间里充斥针对种种矛盾的反抗,但这个反抗声是如此的孤单和弱小,但却无比的坚强。

3.深处的呐喊

这首诗直观的刻画出一个劣等生被老师刁难和被其他学生嘲笑的一个真实画面,诗歌前四句在为这个画面做铺垫,后面半部分表现出反抗和对梦想的追求。

诗中用简单的文字对立来揭发矛盾,教育应是平等的,应材施教的。在小学生中,恰恰是一个最不应该出现阶级的群体出现了等级思想,用“神童”等优等生来讽刺映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衬以及突出矛盾,从教育矛盾启发人们向外衍生。作者用隐喻的手法试图揭露无处不在的社会矛盾,人们和政府、军队、宗教以及雇佣关系[4]等(从他擦去所有数字和词语日期和姓名句子和企图。用数字代隐喻经济,经济中的雇佣关系;词语暗比军队军令用简短的词语;日期和姓名轮流当权的政客;句子可以理解为每天要阅读的圣经代表宗教;企图是各个阶层所设立所要达到目的的诡计)。作为一个被任由摆布的弱小学生,发出的孤单反抗声,反抗又是这么巨大的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作者以这种角度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也试图在所有处于弱势的人们种引起共鸣,让大家反思。

也许权利阶层所建筑的体制是坚固的,作者没有也无法给出解决这些矛盾方法,但是只要有矛盾,不管多大,无论何时何地(即便只有几岁,即便是在小学校),都会有反抗[5],而且不会停止,人们会永远且坚定的去追求构筑幸福的梦想。

诗歌中有众多隐喻,折射出人和社会的不公,诗歌和现实的矛盾。诗歌用超现实主义把社会以及道德秩序的重新再提出来讨论。

[img:piunity/202008/1113/1597123226311-do2mkr3615_690-388.jpeg]

4.参考资料

&erature/lecre-jacquesprevert.

etudedelapoesiedejacuqesprevert,marye.belanger.proquest,2008

&/analysedesparolesdeprevert/thewordpressthemes

&/biographiedejacquesprevert

unjourunpoème/lecre/jacquesprevert

histoired’unlivre-paroledejacques-prevert(.gallimard.fr/footer/ressourtretie-dots/histoire-d-un-livre-paroles-de-jacques-prevert)

[1]?话语?(paroles)有95篇文章,其形式不拘一格,长短不一,注重包括4个大主题,1.揭露来自战争,资产阶级政治的,宗教的暴力;2.以巴黎的日常生活,社会,时间为主题也被称为"parisienbohème";3.对暴力革命和无政府主义的探讨;4.在艺术和创造上探究。

[2]作者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在西方学校里,问问题比较自由,老师提问时,别的学生不明白也可以追问。

[4]?lapoesieestunontretouteslesinstitutionspolitique,militaire,religioronat?,vivelalitterature/mohand/2011.

[5]普莱维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这种思想源于与法国共产主义者(jeanrenoir)的接触。世界大战期间帮助过犹太音乐家(josephkosma)。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道之往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道之往事
上一章下一章

53.《劣等生》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