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者若干问题的思考
前两天看到很多热心读者的讨论和留言。先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对于这些留言,虽然有些是声讨有些是支持,但确实觉得反映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决定在这里对这些问题统一作些回答。希望大家看了以后,如果是相似的,我就不另外回答了。
1、关于抄袭问题
先承认,那几天为了赶进度有几个小段是根据三国演义搬过来的。不过现在我已经想清楚了,绝对不会再抄袭三国演义或其他书本中的文字了。也希望读者加以监督。我也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以后绝对不会再为了进度照搬。当然,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记载的抄录相信读者们也不会认为我是在抄袭。
2、关于文言或者半文言的问题
有很多读者提出对于这种半文言的书不是很喜欢。在我看来,采用什么样的文字也算是我的一种写作风格吧。并不是为了要卖弄我的文言水平,也不是为了让大家去争论。我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仍然会保持我的这种写作风格。所以以后再有读者希望我改用现代语言,我想我是不会这样做的。第一是不利于全书语言风格的统一,二来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希望读者不要过于在意,因为喜欢看这种半文言的读者也是存在的。我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风格。
有读者说看小说是为了消遣。其实我写这本书也是为了消遣。所以,如果每一位读者的要求都充分考虑,那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我个人的心态。
3、关于贾诩及其他的人投诚问题
很多读者对于贾诩愿意投奔这个徒具虚名的皇帝有所不满。
很多人说以贾诩之智,自然选明主也应该有眼光。这其实就很片面了。田丰审配等人,都是智慧群之人,但也选择了袁绍这样的主公;陈宫也不笨,投靠了吕布;李儒是董卓的谋士。就算是三国里面写成神的诸葛亮,我也觉得选主公是不准确的。因为司马徽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我认为选主公也应该选一个好时机的。既然如此,那么贾诩投靠李傕也不是因为他不智。
选择主公可以是因为他家族或个人的名望(袁绍四世三公,袁绍本人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可以是他的权位(破黄巾时刘备投靠卢植),可以是他的礼贤下士(周瑜说鲁肃时,说孙权亲贤礼士),等等。如此说来。为什么是皇帝的献帝就对贾诩没有吸引力呢?
贾诩投靠献帝,最起码有三个原因:第一,汉天子,名正言顺;第二,献帝礼贤下士手下又没什么人才,而且又有大志,他肯定能得重用;第三,就算他本来只是想离开李傕,所以帮了献帝一个忙。那么当献帝平定李郭之乱后,又灭了张济,重用钟繇杨彪徐晃等人,大家觉得这个时候他还有什么理由离开献帝投奔别人?
以小说中的展来看,献帝先是平乱,接着固本,选贤任能,可以说比桓灵等人英明不知多少倍。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就不能效忠朝廷?只有在曹cao平定北方的时候,汉朝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声望了。但是在公元195年,李傕、吕布、曹cao等人是不可能有自立为帝的想法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袁术称帝的时候受到各路诸侯的声讨,而刘虞也不敢接受袁绍立他为帝的好意。
所以,对于献帝对人才没有吸引力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以后有读者提出这个问题,我不会再作回答。
4、关于献帝亲征
有读者对于献帝亲征有不同的看法。我在这里做个说明。
先,献帝手下此时只有贾诩、荀攸、郭嘉等谋臣,以及徐晃、朱皓、文聘、许褚、张燕、张绣等大将。那么我就请问,要出征的时候(献帝守洛阳),这些大将是用来守洛阳呢?还是派出去打战?派几个人守几个人去征战?所以我觉得皇帝在营中,比这仅有的几个大将又要守城又要征战要好得多!
其次,假设是献帝留守洛阳,而且不用大将守城。谋臣武将全部出征。这个时候,我再问:上面这几个大将谁有能力服众?徐晃文聘他们现在不过是二三十岁。而且他们会听那些谋臣的计策吗?假如以谋臣贾诩或者郭嘉等为主帅,那么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凭什么调遣这些猛将?所以,献帝出征,是最有可能取得平衡,使文臣武将挥他们作用的方法。当然,以后献帝武将多了地盘大了,再亲征就是不现实的了。
5、关于许褚作战
有人对于许褚与陈纪等人连斗几十回合不满。那么我想说一下。在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张飞先斗了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也斗了五十回合仍然不分胜负;最后是刘备上再斗然后吕布才跑的。那么是不是说关羽相当于没上?我相信没有人会这么认为。
至于另外说许褚与名不见经传的人连斗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斩华雄的时候不过是一个马弓手,可他杀了华雄。所以说名不见经传不见得就是武艺不行。何况这时候的陈纪张勋等人都是袁术的手下大将,纪灵不过是他经常用来做先锋的而已。我相信袁术就算再笨,也不至于拿被许褚一砍就死的人做大将吧?
6、关于情节
由于初次写书,我承认在情节方面我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签约的时候我说可能六十万的写不完。但是这方面我会继续努力的。不过我还是不喜欢把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写的清清楚楚。最重要的就是看谋略与大势。在此基础上我尽量完善故事的情节和细节。
另外,对于主角很少用现代的思维,我之前已经说过尽量去描述当时人物的一种状态。当然,作为一本以重生为名的书,少了现代的思维和知识,也是名不副实的。我以后会适当加上,但不会通篇都用。
说了这么多,是相对大家提的问题作一个统一的回答。同时对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想法再次描绘清楚,让大家分享。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以及这本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