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雄“父亲”走进他的人生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教室内,何平跟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举着课本,认真的读着这篇耳熟能详的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伴随着课文的内容,何平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发激动,这时,泪水也顺着他的眼角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读完课文后,孙老师开始介绍这篇课文的背景时,何平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何平出生在关中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在那个物资贫乏、生活单一的年代里,何平有着爷爷奶奶还有父母最无私的爱,还有跟其他农村孩子一样的“放养”生活,那时的他,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只是很多时候,他能注意到爷爷奶奶拿着一张“纸”,一边看,一边不停的叹息和抹眼泪。孩童的他,虽充满疑问,但并没有去追问,更没细想这张“纸”会跟他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牵扯”。
几年后,何平渐渐长大,也终于知道他一直看见的那张“纸”是一张烈士证明,而那张烈士证明是爷爷奶奶嘴里一直念叨着的二儿子、他从未谋面的二伯何向明的。从烈士证上有限的信息中,何平得知,二伯何向明19岁参加革命,光荣入伍,随后跟随部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6月,在朝鲜桂湖洞东北山战斗中壮烈牺牲。那年,二伯何向明年仅21岁。
二伯何向明牺牲后,家里收到了这张烈士证明,家门口也悬挂上了“烈属光荣”的牌匾,每每看到烈士证明和“烈属光荣”的牌匾,何平的奶奶整日以泪洗面,无法从丧子之痛的情绪中走出来,久而久之,何平奶奶的眼睛也逐渐失去视力,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一天,刚从外边玩耍回来的何平,被父母带到了爷爷奶奶的屋里,爷爷奶奶看着何平,一个劲的抚摸他的头,随后郑重的把二伯何向明的烈士证明交到了他的的手上,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珍藏,将来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二伯,接他回家。何平听完后重重的点了一下头。
事后,何平才知道,爷爷奶奶考虑到二伯牺牲时尚未成婚,没有后代,便经过和父母商量,决定把何平“过继”给已经牺牲的何向明当儿子,传承他的英雄血脉,并能够在将来找到他的安葬地,接他“回家”。
“同学们,以上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背景,在我们班里呢,就有一位同学的亲人曾参加过这场战争,为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他永远的长眠在了异国他乡,他就是我们班何平同学的“父亲”何向明!同学们,让我们向志愿军英烈致敬!向英雄的家人致敬!”孙老师激动的说道。
阵阵掌声,把何平从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那刻的他,早已泪流满面,起身一个劲的向老师和同学鞠着躬,那刻的他,也倍感骄傲和自豪,那刻的他,心里想着一定要找到“父亲”安葬地,把他接“回家”!
年年清明,清明又到,冒着蒙蒙细雨,何平和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
前往当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当脚步迈入烈士陵园的那一刻,何平心里想着:“如果能找到“父亲”的安葬地,带他回来后,是不是也会安葬在这里呢?那这样的话,可太好了,我们就能逢年过节来看望他了,爷爷奶奶也有个感情寄托地了。可话又说回来,到底怎么才能找到他呢?我该怎么行动呢?”
何平边想边向前走着,跟着扫墓队伍一起将手中的鲜花放到烈士墓碑前,并三鞠躬,表达敬意与哀思。
自从爷爷奶奶郑重的将二伯何向明的烈士证明交到何平手中的那天起,年幼的何平就感觉有了某种责任与担当,他不想爷爷奶奶成天以泪洗面,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接二伯“回家”,完成爷爷奶奶的心愿,让一家人“团圆”!
上学时的何平,通过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逐步了解二伯参加过的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了解志愿军战士为了理想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不畏生死,勇于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每次越是听老师讲,何平就越发想知道二伯在抗美援朝战场都参加了哪些战役、战斗,又是如何牺牲的呢?可那时除过一纸烈士证明,没有太多可以深入查阅的资料,这让年纪轻轻的何平犯了难。
初中毕业后,何平就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再继续上学,不得不回家务农。虽以一名农民的身份开启了另一段人生,但他从没忘记爷爷奶奶的心愿,从没忘记长眠于异国他乡的“父亲”何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