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一样的小学生(2)
(2)
吃完晚饭,两个孩子回房间做作业,宣玲打开电视看叨叨个没完的家长里短的肥皂剧。
老袁在书房里看书。九法姥爷整理留下的《混易经》、《归真经》、《万语经》和四姨夫留下的《易和方术》,老袁奉若至宝,花了上万元,专门找了个好木匠做了一个高级红木方盒,上面用隶书刻有四个字——《灵匮真笈》,把这四本书放在里面,平时锁起来,放在书柜里,每天都要打开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学一学。
老袁翻开《万语经》,他特别喜欢扉页上的话:宇宙万物,一一灵xìng。人有人语,物有物言。以心感应,同xìng同体。净入他界,万语皆懂。上述悟出,学者易学。奇童混引,甚为神。是啊,凡生命体皆有灵xìng,都有自己的语言,人类只有用心感应,将自己与它们融为一体,进入它们的世界,那世间万物的语言就能够听懂。这是《万语经》的jīng髓。最后两句话很重要,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就容易学会,特别不一般的儿童如果在混易教的引导下,学起来非常快。里面详细记录了地球各个时期各类物种的特xìng和语言。珺菡和默然在四年的时间里已经基本掌握了冥新时期包括早期各类物种的语言,如今正在学习冥中时期和冥古时期的语言,冥元时期、冥太时期和冥宙时期偶尔也看一看。可能是成年人的缘故,虽然悟xìng不低,但学起来非常吃劲,尤其是学动物和植物的语言,远没有珺菡和默然学的快,至今老袁听能猪猪说话还很吃力,还要珺菡和默然当翻译,这大概就是复杂与天真的差别吧?
珺菡和默然正在自己的卧室认真地做作业,靠墙每人一张小书桌,能猪猪和罗八哥在一旁陪着。这两个孩子很少让老袁和宣玲辅导,学习效率高,剩下的时间就是看课外书,读经典,学国学和传统文化,练太极拳和围棋术,研究混易经、归真经、万语经和易和方术,跟着老袁练书法,学中医。至于社会上形形sèsè、五花八门的学习班、补习班,她们两个从来不感兴趣。宣玲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特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东西,对社会上流行的学习班很感兴趣,而对老袁的那套儿不屑一顾,觉得净是些乱踢八糟的玩意儿。可是给俩孩子报了好几个班,每个班上不了几次珺菡和默然死活就不去了,说没意思。锵锵了好一阵子,依然无果,没办法,宣玲只好由着她们。
其实,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老袁一直秉承一个原则:六岁不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身教胜言,信仰至上,大道先行。
老袁很欣赏作家老舍的教子观。老舍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主张太早教孩子们认字。我对于教养小孩,有个偏见,也许是“正”见,六岁以前,不交给他们任何东西,只劳累他们的身子,不劳累脑子。过六岁,该收藏娱乐,但仍不从严监促。他们聪明,爱读书呢,好;没聪明而不爱读书呢,也好。反正有好身体才能活着。瞧人家老舍,把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位,而不是教育。的确,孩子的健康快乐高于一切,没有健康快乐,一切为零,学再多的东西,又有何意义?老袁很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特别是跟九法姥爷学了四季黑白拳和黑白棋术后,“习武强身”成了珺菡和默然每天的必修课,不但功夫长进,身体素质也是同龄人的佼佼者。按老袁的理解,6岁之前是一个人想象力最佳的年龄段,需要的是现、引导、启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不能过多灌输成形的东西,否则会削弱、压制甚至泯灭掉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了想象力,创造力也随着减弱和消失。老袁还现,几乎每个人每个孩子,六岁之前学的东西,除了语言,其他的基本上回忆不起来。这说明在这个阶段,过早的学知识效果并不好。
老袁常想:现在的孩子们太苦了,哪有玩的时间,自己小时候都玩过了-------踢皮球,打玻璃球,扇四角,支起门板摆上砖头打乒乓球,打拐仗,偷西瓜,到河里游泳摸鱼,白天到庄稼地里抓蝈蝈,晚上去草丛里、乱坟岗逮蛐蛐。不一而足。说起这些,如今的孩子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见都没见过。他们甚至从娘胎里开始,就按照家长的意愿,套上了“紧箍咒”,走上了“出人头地,成龙成风”的“西天取经路”。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说辞更是感召了不少人。
在老袁看来,人的成长是有阶段xìng和规律xìng的,做父母的功利xìng、目的xìng太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太急,不顾孩子的承受力,越阶段,违背规律,实施强制xìng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育并不好,长大了也不见得有多出息。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xìng和专利。另外,老袁相信命。人的命天注定。这不是迷信。是虫成不了龙,是鸡成不了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的遗传基因、天赋禀xìng是有差异的。没有艺术细胞,偏让孩子搞艺术,不是上北大清华名牌大学的料,非要逼着孩子玩命地学习,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仅给孩子徒增jīng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家长也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得不偿失。一定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顺”是顺应和引导,“自然”是个xìng和特点。孔老夫子不是说过吗?要因材施教。是什么样的材料,就要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所以了解和掌握孩子的特点和xìng情,并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现和找到适合孩子成长展的方向与道路,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很多人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太过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似乎学门手艺,当个工人、农民是一件低三下四的事,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吃得穿得用得那个不是从工人、农民手里出来的?都去读大学,都坐办公室,都当管理者,哪谁在一线工作生产?三百六十行行行要人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嘛非要分个三流九等、高低贵贱,让孩子在一条道上挤来挤去、争人上人?让孩子成龙成风,老袁从来没想过,更不奢求。不攀比,不随大流,做自己喜欢的,长大能够自食其力,就行了。老袁美其名曰“个xìng”教育。
还有,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这一点做父母的大可放心。孩子从牙牙学语起,他(她)就开始自主自觉主动地认识和了解我们这个世界,“这是什么”、“为什么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断地问个不停。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加以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比单向灌输、被动教育强很多,既轻松又愉快。
身教大于言传。可是做父母的有几个能真正做得到呢?家长常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如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摆出父母的架子,采取强硬措施和逼迫手段。可扪心自问,自己做到没有?这是个大问题。有时看到宣玲粗暴训斥孩子,或者违背孩子意愿,强制xìng命令孩子,老袁气不过时,就上来理论:孩子是天使,是宇宙之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凭什么这样对孩子,你有什么资格,你做到了再说孩子吧。当然,老袁这样说也是想让宣玲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在行动上感召孩子,效果会更好。孩子虽小,但他(她)们的心思可不小。对于家长的要求,迫于畏惧和压力,孩子只好接受,心里却不服气:你们做不到,凭什么要我做到?而结果未必能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这往往也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矛盾甚至对立,彼此难以心贴心交流。就拿练书法来说?不少家长为孩子报书法班,这本是好事。但要看孩子愿不愿意练,是不是那块料,能不能练好。这方面,家庭熏陶很重要。做父母的写一手好字,很自然会影响到孩子。如果自己写得都不咋地,就不要过分要求孩子。珺菡和默然自小就很喜欢读书写字。1o多岁的孩子,毛笔字、钢笔字写得有模有样,对画画也很感兴趣。作文写得也不错,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宣读,张贴在教室墙上让同学阅览。这些,老袁从未刻意教过,也从没提过什么要求。老袁写的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喜欢绘画雕刻艺术,爱好收藏,酷爱读书学习,每rì笔耕不缀,手不释卷,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
老袁一直记着九法姥爷的话,孩子教育要把信仰和大道放在位。老袁为此下了功夫。混易经,国学经典,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他和孩子的必修课。每rì诵读不辍,思修不停。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修为rì益jīng进,智慧rì渐提升,并且学习非但未受丝毫影响,而是轻松自如,成绩优异。这几年,自己和孩子们也一同成长。别的不说,身上不良的东西祛除大半。yù望少了,放下多了,无为淡定的心态占了主流,名利已如浮云,不在刻意追求。宇宙之大道不光勤而学之,更在勤而行之,悟xìng不断提高,自觉已接近了上士问道的层次。
妻子宣玲一开始反对老袁这种教育方法,尤其是在身传上。说难道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要做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家长文化水平低,是不是就不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有的父母没多少文化,可人家的孩子不照样考上了好大学,出国留学,有了出息?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呀?有些家长文化水平挺高、挺优秀,可他们的孩子却不怎么样啊?这怎么解释?老袁说这是抬杠。这里边有一个比例和概率的问题。但凡文化水平高、素质高的家长,孩子大多是比较优秀的,所谓出身“书香门第”就是这个道理。老袁还说,身传有两层意思,一是器,二是道。“器”指的是家长的文化水平、能力的高低;“道”指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家长德行、素养的高低。文化水平高的不见得德行素养高,德行素养高的不见得文化水平高。有的家长虽然在“器”这方面很平常很普通,不能教给孩子什么,也不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但是德行和为人处事是可以影响到孩子的。“道”这方面做好了,它会起根本xìng决定xìng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学习和进步。因此,教育孩子,“道”应先行,远比教孩子认多少字、识多少数、掌握多少知识重要得多。
其实,这些个理儿,老袁虽坚定,内心难免犹疑:这样做对不对呢?这样的宽松不是不负责任吧?也不知道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但他始终想的是:让孩子“简单、快乐、健康”的成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老袁始终有一句话:不要因为别人那样做,你们也这么做。归结为四个字:dú1ì思考。
宣玲不听老袁的,说不能由着孩子,她害怕这么个教育法把孩子给耽搁了。所以从上幼儿园起,就给俩孩子加压,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老袁反驳道:中国的孩子实际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xìng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在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上,老袁可没少费脑筋。一开始和宣玲商量,把她们送到市里最好的幼儿园,可以一打听,好家伙,小小孩子就开始学英语,学书本知识,弄得跟上学差不多,而且费用贼高。不光这,这幼儿园里的孩子家长个个不是有权有势当官的,就是有钱的。小小孩子就学会了虚荣攀比,臭显摆,比谁家有钱,比谁家父母官儿大,比谁家的车好。老师也是看人下菜碟儿,把孩子分三六九等。对钱多官儿大家的孩子,好得要命,一个是有求于人家,一个是不敢得罪人家,没钱没势的靠边站。老袁一个朋友的孩子也在那个幼儿园。有一次,他打车送孩子,到门口碰见一个小孩儿。那个小孩儿问:叔叔,你们是怎么来的啊?这个朋友就说打车来的。小孩儿一听,竟一脸的傲慢和讥讽,牛哄哄说道:我爸开大奔送我来的。这个朋友听后那叫一个窝憋,郁闷了好几天,想起来就难受。你说说,此种风气和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有多坏,这样的幼儿园不去也罢。为这,老袁明里暗里和宣玲较劲,最终俩孩子倒向了老袁。宣玲和老袁也没少争吵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见珺菡和默然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不错,也就妥协了。老袁高呼:这是zìyou的胜利。只是这种教法也使得俩孩子很“个”,很执拗,桀骜不驯,小小年纪就敢和大人“叫板”,特别是珺菡,尤为明显。默然好一点,但这是明面上,他奉行的是“你有你一定之法,我有我一定之规”,心眼多,也不好对付。幸亏老袁采取“顺着来”的法子,“以柔克刚”、谆谆善诱,才能和俩孩子“和平共处”。宣玲说这都是惯得。老袁心里明白:这哪是惯得,这是每个人初始的本xìng。只是许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影响和尘世的熏染,最后都消失了。老袁虽然有时思来想去,不知道该不该约束一下俩孩子,但打心眼里还是希望她们把自己鲜明的个xìng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