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科举第一试
第二十章科举第一试
为了避开呱噪不休的吴孟达吴宪达这对活宝,郑正明让掌柜的给他们在后院单独收拾了两间房。三天闭门修炼,对于四兄弟各自水平提高不少。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这三天里四兄弟还抽时间去县衙礼房办理了报名互保。说起互保,是需要五名学子相互担保,或者由两名秀才中的廪生作担保。施元兄弟四人之外,傅山寻到了一位刚刚年满十岁的胖小子程康庄。这个程康庄矮胖身材与施元十岁前颇为相像,刘东方和郑正明一见之下直呼缘分。别看程康庄年龄不大,在他们武乡县可是颇有才名。按太祖所定祖制,凡科举必回籍,但是太祖已远,制度执行起来也就大打折扣,何况临县之间寄籍借考已经颇为常见,总归县试之外,府试院试都是在一起考,不再按照县域划分。
公元1624年大明天启四年二月十日申时四刻,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凤阳、泗州、淮安、扬州、滁州等六府二州俱地震,扬州府尤甚。扬州倒塌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应天墙垣摇动,屋脊梁柱俱各有声,城垣墙垛倒塌,高淳地震有声,屋宇倾、水泛溢,句容瓦坠屋覆。常州、镇江、扬州,声如巨雷,摇倒民房无数,压死多命。淮安府湖水翻房宇动。泰州墙垣摇动,江河皆啸。常熟墙屋俱摇,行者皆仆。东刹浮图亦摇倒其顶,城内外地面多裂。崇教兴国寺,塔顶斜倾。吴江、震泽、嘉定、江都、通州(今南通)、泰兴,吴淞所,常州府宜兴,俱震声如雷。松江府华亭、上海、南汇守御所、以沙堡、无锡、靖江,俱屋宇摇动,武进坏屋湖水皆飞。应天府、上元、江宁、六合、吴县、江阴、丹阳、金坛、丹徒、溧阳及江西,同日皆震。
二月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
二月三十日,京师滦州地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
二月三十日,繁峙县也受到地震影响,人心惶恐,县试并未受到丝毫影响,第一场照常开考。知县李纯忠,县教谕吴正道监考。
一大早,傅山、刘东方、郑正明、施元、程康庄五人在县衙左侧的考场前聚齐。程康庄住在县城里的舅舅家,距离考场最近。从古至今凡是考试,要过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安检搜身。仲春二月底,虽已有了一丝暖意,可是这一大早的春寒料峭中全身脱去衣衫接受搜身实在也不好受啊。守场的兵丁也是认真负责,衣服打开看看,考篮翻来覆去的搜搜,笔管瞧一瞧,砚台敲一敲,就是携带的午饭也要捅咕几下也才甘心。搜捡之下还真有夹带小炒被查出来的,被查出来的考生直接被拿下,送去县衙门前示众去了。施元身前排着一个约有五十岁的瘦干老头,被搜捡时冻得颤颤巍巍,兵丁见此也是恶趣味降临,直到老头所带午饭的白吉馍被切成拇指大小,才予以放行,把老头冻得鼻涕流了老长。
搜捡兵丁也是很有眼力的,见到施元他们这样神采丰秀穿着不凡之人则是很少难为,也许他们也是为了结个善缘吧。
搜身完毕,施元拿着号牌,自己寻找号棚,施元是玄字丁未号。县试考棚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字分成八个区,每个区又按六十甲子分六十个考棚,也就说县试一届只能接受四百八十名考生参加,施元一边走一边算。繁峙县这样的小县四百八的考生也差不多了,县教谕提前发下的报名表就是按照数量这个为标准。
寻到自己的考棚,施元又是一阵咋舌。一条长凳,简易的木板支起一个案面算作桌子,四周是草把子编成的围墙,本来墙上是抹着泥巴的,由于年头太长,泥巴脱落的差不多了,考棚原本是有顶子的,可现今只剩下一些横梁还在。这要是下点春雨,那可就全部玩完了。难怪出门时老爹给准备了一把硕大的雨伞,这是用在这里的啊。
县试第一场正试也叫正场,也是整个县试最重要的一场,两道四书题,一道五经文,一首试帖诗。这些对于被郑老夫子反复蹂躏的施元来说基本没有问题,规规矩矩的小楷,规规矩矩的按起转承合写就的三篇文章,到中午吃饭时就已经写的妥妥的。还剩下一首试帖诗,吃完饭再说。
午饭,施元让客栈按照自己的配方酱好了大块的猪肉,然后切成薄片,酱瓜酱萝卜切成细丝加麻油拌好,薄饼本来用厚厚的棉布裹好了,到中午也不会凉,可被兵丁一通翻检下来也早就凉了。凉了就凉了吧,施元也不在乎,就用凉了的饼裹上肉片咸菜丝吃了起来。
县教谕吴正道,本来县试中教谕可以不用监考的,可是本次考试自己族里的两个侄子参加,没办法,吴正道只得找个托词,亲自下场为侄子保驾护航。按说教谕之类的官职是不能在自己籍贯所在地任职的。可是巧之又巧的是吴正道是随祖父迁去了南京入籍,本次由举人候选入官,就被委派到了祖籍所在繁峙县县教谕。教谕,是官但没品级,平时管理一下已经考中秀才的事情,每年对秀才们进行考核排定秀才档次,秀才可是按照档次领米面油的。
吴正道带着县礼房司吏一起,开始了对考场的巡视。本来考场是由兵丁往来巡视,主考官上午下午各巡视一圈。这大中午的吴正道却要加巡一圈,礼房司吏本就不乐意,在吴正道的再三央求下司吏也只能跟着,因为在考场是不允许一个考官独自行动的。
吴孟达吴宪达二位仁兄运气简直好的爆棚,本来报名时打乱次序随机发放的号牌,竟然被兄弟两幸运的拿到了相连的两个号牌,而这两个号房又都坐落在看似冷风凄雨的角落里。这个角落恰恰在施元考棚斜对面,施元瞧见了......的一幕。
试帖诗的题目是赋得求索句,换句话说就是写一首关于离骚或者屈原的诗。写一些四平八稳的诗对于苦读八年的施元来说不是难事,可是屈原啊,一个为后世创造了多一天假期的人物,轻轻放过岂不痛心。思酌再三,施元在草纸上提笔写下:屈子当年赋离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老人家对不起,又抄您一首诗。施元在写草稿时身心俱应在诗中屈子恨意涛涛,所以笔下毛体自然酣畅淋漓,写完后深深吐出一口气。老施元背诵此诗时还没觉得会有如此恨意,此时才领悟到了诗作者的滔天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