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想远游
天一亮,刘浩然便进入了书房。
“什么?你要远游?”
“父亲,我这是负笈游学。”
“难道你不知父母在不远游?虽然你母亲去世了,但是你爹还在!”
刘博方,勃然大怒。
“此事就此打住,我不同意,你想都不要想!”
“孔圣是这么说过,但是下面还有一句便是游必有方。”
“那又如何?你有什么方?怎么?勤奋读了几年书,你便沾沾自喜了?你肚子里的那点墨水,还没有我吃的盐多。好高慕远,不是什么好事。”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其志可谓孝矣。”
“你爹还没去,你就不观志,不理其行了?可谓不孝!”
“父亲,我认为这句话用在此处不大实用。”
“闭嘴!孔圣之言,也是你能质疑的?来来来你说说看,你要是说的让我称心,你要远游便远游。要是不称心,看我不一巴掌不拍死你个不忠不孝欺师灭祖的东西。”
刘浩然面不改色道:“人无完人,圣人矣是如此。这句话,初衷是孝,但是人人都理解其边面的话,便被误导其途。”
“其中之意是在于体谅,三年不改其志真正的意义,是在于体谅。或者是一种互位思考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便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你亲身体验之后,才明父母不易。而不是,让其绑定在这上面。所以您用此来批评我,没有用在点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对一件事不以此为乐,而是被强制的去做某一件事,那路也走不远。如果,都这样被人强制,不懂变通,那么只会,后人不如前人。”
“我们这些后辈读书的人,不应该总是一直揣摩圣人的道理,而是应该自己探索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要变通。”
一方道理一吐为快后,猛然发现,刘博方已经目瞪口呆。
看到父亲脸色如此失态,刘浩然也不禁一慌。早已经没了那个,指点江山,坐而论道,意气风发的神色。
不禁弱弱的问道:“称心吗?”
刘博方还没有愣过神来自言自语的:“善!”
刘博方说完后回过神来便后悔极了,立马改口道:“说的还是通顺,不可骄傲自满,以后要学习的多着呢。”
“那我的游学?”
“三日后出发,急急忙忙的你可安排妥当?”
“对了昨天你问的问题只说了一个,而另一个是什么?”
“回父亲,是关于两位圣人的主张。”
“哦?说说看。”
“是关于亚圣与荀圣的主张,
亚圣在其书所著:“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上,水无有不下”
而荀圣又在其书所著: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两个观点,孩儿自知年幼无知,难以理解。便想劳烦父亲,为我讲解一下”
刘浩然语不惊人死不休,刘博方又一次被震惊。
“这个问题,为父不能回答你,为父主张人性本善,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一样的看法,所以不能因为我的想法而强制的改变你对于圣贤之道的探索。”
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为父只会教你一些做人最基本的常识,而对于那些不懂得问题。为父希望你以后能够,多看多想多行。却没有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你先回去,收拾收拾吧。”
“孩儿告退。”
等刘浩然出去以后,刘博方双手一挥。屋外顿时有一道道金光,只是常人看不到罢了。
“荀况你还不出来!”
“哈哈哈师兄真是雅性,这书房收拾的便很有别致的啊。”
“都听到了吧。”
先生那句:“三年无改其志,你多久才悟透。”
荀况伸出三根手指
“三个月?”
荀况摇头
“三年?”
荀况又摇头道:“是三十年”
二人听到刘浩然高谈论阔不经倒吸一口冷气
“师兄,关于那个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已经争辩了多少年,为何今日不把你心中所想的告诉浩然呢?”
“你怎么看待我儿子?”
“有其子儒教当兴!”
“那这个问题,是咱们成圣后琢磨百年之久才琢磨出来的道理。一字不差的硬塞过去,可行?”
荀况连忙摇头
“所以,我才狠心让他负笈求学。为的是,让他自己去明其自身的圣贤之道。”
“云端还好吧?”
“幸不辱命,一切正常。”
“那一战,李圣骑青牛出居庸关和风而立,紫气东来三万里登天而战。”
“孔圣手持德字剑,率坐下三千弟子登天而战”。
“有剑仙,有武夫,道士,僧人各不畏生死为天下生民求生机。”
“而那一战后,圣人,剑仙,武夫,道士,僧人都没有回来。”
刘博方与荀况,双双成圣登天一探究竟后,发现那里竟是残壁断痕,那里有断裂的飞剑,有已经燃烧半节的符咒。。。。。。
而却不见那些,为人间而战的先贤,与那高高在上的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