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鱼枕来由
对于大景王朝来说,科举考试不仅是国家的抡才大典,更是普通人实现鱼龙之变的唯一途径。
除了开国初期,平民百姓想要实现从民到官的阶级跃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
正是因为科举如此重要,所以历朝历代,每逢开科取士总有一些人会选择铤而走险。
也即俗称的科场舞弊——这是对科举公平性的极大破坏,因此,无论是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还是为了给代天下读书人一个交待,朝廷对科场舞弊案的惩罚力度从未有过一丝宽容。
当然,想要在考场上取得优势,其实也不止有作弊这一条路可选。
比如,一些读书成绩好或者家境优越的士子,都可以获得在四门学等官学受教的机会。而官学之中皆是由鸿儒负责传道解惑,在此念书,自然比在一般的书院要更容易参加鹿鸣琼林之宴。又比如,若是有考生能够早一步知道出题人是谁,那他也肯定会比其他人复习得更加有的放矢。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以上这两种资源也同样不是所有生员都能够具备的。
以赵常为例,如果那位延墨不将其视为子侄,那又怎么会让他来专门接趟一行和尚?
难道四门学真的就没有其它人了么?
又或者说,已经来过顺京许多次的一行,难道不知该如何从灞河津走到城里不成?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在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后,赵常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是延墨特意给自己的一个提醒。
一行和尚,乃是当世有名的算学大家,曾以制定《大衍历》获得过朝廷的封赏。
不过,他常年在河洛参禅,此次来顺京一来是为了出任四门学的算学博士,二来也是为准备明算科春闱的题目。毕竟,不同于进士科,朝中诸位相公对算学之道其实都不甚精通。
提前知道了出题者是一行,那么他推崇的九服晷影算法,多半也就是最有可能的考题。
“这次春闱,题目多半与正切函数和插值定理有关系,”赵常内心已经作出了推断。他已经做好了回去要做什么准备的打算,最起码要将常用的正切函数数值验算出来,再背好记牢。
虽然一行说了不需要护送,他可以自行前往四门学庑舍安顿下来,但是考虑到对方背着的竹制书柜分量不轻,赵常还是一路将这位师长送到了目的地,然后又把书柜扛到庑舍里。
拜别了一行和尚,再给延祭酒复命一番,赵常这才离开了学宫返回到位于长乐坊的家里。
进门没多久,他就看到了熟人,那位刚刚回到顺京不久的四叔,此时正在和他的老父亲赵二郎坐在堂屋内一边煎茶,一边闲谈着什么。
“阿爷,四叔。”脱鞋进屋,赵常恭恭敬敬地交手鞠躬,向两位长辈打了声招呼。
“无咎不要多礼了,一起过来吃茶。”赵常的那位四叔,丝毫不像之前在灞河渡口时的老农民模样,头上戴着白玉芙蓉冠,身穿羽衣,端的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高功法师。“四叔送你的那块青鱼石,过几日去贡院科考的时候记得戴着,多少可以起到些驱邪禳灾的功效。”
所谓的青鱼石,又称鱼枕、鱼精石或鱼惊石,可以作为装饰物佩戴。
在许多地方,这种产自大青鱼头颅里的石头,都被认为具有防止小儿惊吓的功效。
赵常受赠的这块鱼枕,比起寻常的青鱼石要圆润不少,隐隐透出一抹如玉的质感——很显然不是什么凡品。再加上四叔的一句提点,他立马明白,这鱼枕是四叔专门为即将参加春闱的自己寻来的。于是,赵常连忙再一次施礼感谢,赵二郎则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这叔侄二人。
“洞明有心啦。”赵二郎说着话,给自己四弟递过一杯刚刚烹制好的茶汤,“这次去岭南有何异闻,同我说说,让兄长增长些见识。”
洞明,既是顺京五奇之中那位“陈真人”的名字,又是他师傅为其取的道号。
“二兄这么说折煞小弟了,”洞明真人笑着摆了摆了手,一股清风从其羽衣袖口内涌出,为在座三人吹散了茶汤上的热气。“此番去岭南,我也是领了师尊法旨,前去参加闾山派的斋醮大典。从顺京前往八闽,路途中多名山大川,小弟这一路上降妖除魔的事情的确是没少干。”
听到降妖除魔,赵常的眼睛都瞪大了几分,这种志怪传奇可是他最感兴趣的故事。
虽然道家高人大多会追求清静无为,但陈洞明却是个例外,否则他当年也不会和赵二郎等人结为好友,欣然被成为被顺京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五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