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走我的路

第2章 我走我的路

老翁要添孙子了,偏偏儿子不在家。只好在大风大雪混小雨的天气里,踩着烂泥路出门,去把孙子的爸爸叫回家。老翁心里默念,走这路难吗?一丝不屑的浅笑浮在嘴角,修这路才难。

鲁迅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路了。但是靠人踩出来的只有小路。只有劈荆斩棘,断木挖土,裂岩填缺,才能修出大路。老翁虽然不知道鲁迅,更不知道鲁迅说过的那句话,但是修大路的艰辛体会肯定比我深刻。

他修过大路,现在踩在脚下的大路,正是他带领山里人,一锄头一镐子挖出来的,一箩土一担石挑出来的。

祖祖辈辈身居大山,山里树木竹子,山货土产,都要肩扛背驼出去。山外米面棉盐,都要肩挑手提回来。进城一次从半夜起床,走回家到半夜,回来一趟80公里。修路辛苦,不修更辛苦。可修路不只需要辛苦,更需要钱。直到红军出现,托红军的福,修路才有了转机。

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国民党采纳了德国教官的建议。以公路为经络,以碉堡为节点,困守红军。国民政府才把马路修到了隔壁镇上。山里人才可以清晨天微亮出发,扛着原木到隔壁镇上去,吃早饭包子馒头。

见惯了,原木在镇上,被大车拖到城里去的山里人。也一直在思量,为什么大车就不能,去我家门口拖原木?我们也要把大路修到家门口去。国民政府垮台很多很多年了,身边的红军也多成了中央领导人,省里的大干部了。修路只能靠自己了。

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大集体大锅饭的年代了。山里人免费把原木交给国家,国家补足山里人粮米,因为山里的稻田严重不足。作为当时大队书记的不那么老的老翁,为了给国家交更多的原木,让更多的原木去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决心为原木修建直达山脚的路。

国家困难,时局为艰,不能支持,群众需要理解。但是为国家奉献的衷心和决心不能改。白天劳作,夜晚在油灯下,筹备修路物资,扁担箩筐,锄头镐子,锤子錾子,还有高档工具,独轮车,一切就绪。就等冬天农闲开工了。非常庆幸的是,土地不是国家的就是集体的,修路造桥没有半点阻力,拆迁补偿更是不存在的。

当白霜四起,稻谷晒干入仓了。老翁还不太老的样子。把每户说了算的,召集在昏暗的油灯边开会。

宣布:“每家每户的壮劳力,无论男女,明天早上天一亮,就到仓库领工具,去镇上修路!”什么豪言壮语,干就完了。

天蒙蒙亮,冻手冻脚,缩手缩脚的人们,三三两两的来到仓库。会计一个个登记分发工具。然后稀拉拉的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向镇上前进。

十公里外的小镇边,朝阳从一旁的小山头慢慢升起,霞光散尽。先到的山里人,吐了口白气,看看地方。双手握紧短柄锄头,举过头顶,弯腰狠狠的挖在地上。三下五除二就造好几个土灶了。做饭的准备好锅米菜。

后面赶上来的大部队,开始分工划活,修路正式开始。无数寒冬,无论雨雪风霜,山里人都早出晚归,全天无休挥汗洒血。用自己的勤劳坚毅,向自己、向子孙们交付了满意的答卷。

老翁呼着重气,走过自己的路。他喜欢修路,至死之前都在修桥补路。把修桥补路当作自己的修行,当作自己福缘深厚的一种回报。

他现在新生的孙子。曾经以为他爷爷就是,修桥补路无余骸的写照。事实上,他六十多岁的寿命,那时代也算长寿的。五个子女健康成长,十几个孙辈无灾无难,个个成绩不菲。自己更是大半辈子富裕体面。

老翁到镇上赶巧,搭上了去临时植树场的拖拉机。找到了穿着蓑衣正在雪雨中,义务植树的儿子。接替儿子继续种树,让孩子的父亲,回家照顾母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朝雪山里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朝雪山里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我走我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