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命齐桓 第一节齐国的过往

第一章 天命齐桓 第一节齐国的过往

第一节齐国的过往

春秋,是礼崩乐坏开始的年代,之所以会礼崩乐坏,是因为维护这个体制的统治力量衰弱了,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了。

周天子的权威在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遭受了第一次沉重打击,以致于周天子不得不从镐京迁都洛邑,并直接放弃了自己一大半的直属地盘;之后周桓王又在亲征郑庄公的战斗中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然后周天子还不得不大度地表示此事既往不咎,这就等于是把周天子的威严直接踩在了脚下。从此,既打不过外敌,又打不过内臣的周天子只好老老实实呆在自己那一片不大的地盘上与兄弟子侄们疯狂内卷,对王畿之外发生的事情,周天子基本上失去了干预的能力。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关于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其实从现实来看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便周幽王点燃的烽火足够显眼,并能以光速传播至西周的全部诸侯国,按照西周诸侯国分布情况,离周幽王最近的诸侯也要一两天之后才能狼狈赶来事故现场以博美人一笑,而周幽王和美人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耐心傻乎乎地站在烽火台边上等那么久来看这个热闹。

再者,按照孙子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古代的军队,一次性急行军超过五十里,基本上会丧失大部分作战能力。按照西周的实际情况,即便周天子的直属地盘只有方圆一百公里那么大,即以镐京城为圆心划一个直径一百公里的圆。那么,离周天子最近的诸侯国也应该距离镐京50公里以上。再考虑到诸侯们的城池不会贴着周天子的地盘建造,所以诸侯所在的城池距离镐京至少应超过70公里。据我所知,虽然红军曾经创造过一天飞奔120公里后勇夺泸定桥的人间奇迹,但普通的pla步兵日行军35公里以上就称之为强行军。且本人在体能巅峰期亲身经历了pla某陆军学院毕业前组织的大拉练,全副武装状态下,一天之内行军53公里之后,满脚都是血泡,和大多数人一样进入麻木状态,到了目的地倒头就睡,自认为那种情况就是大多数人的极限了。

因此,从距离上分析,周天子点燃烽火后无法在当天就看到诸侯们狼狈而来;从军事上分析,诸侯们如果不是急着送人头,在收到周天子发出的紧急信号后,也不可能不眠不休地赶来救驾;从历史时代分析,中原国家建立单独的骑兵,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之后的事,此时还没有骑兵这个兵种,也不存在诸侯们铁骑救主的可能性。所以,某些人把西周灭亡的责任推到一个绝世美女身上,怪她为了看喜剧表演而伤了一群忠诚诸侯的心,这件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这不合理。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下面继续正题。

由于西周的社团老大失去了管控社团的能力,所以,原本恭顺的小弟纷纷趁势而起,积极投身争夺社团话语权的社会活动。这其中,被后世史学家普遍认可的社会活动家首推“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具体是哪几个人,后世的争议一直存在。在此,我不打算参与争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我计划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叙述他们的故事。

首先出场的人物是毫无争议的五霸第一人—齐桓公。出于某种在接下来将要介绍的原因,我将叙述齐桓公事迹的这一部分命名为“天命齐桓”。

在写齐桓公的故事之前,有必要先把他祖先的过往大致介绍一下。

齐国是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首批分封的诸侯国。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封神榜里的那个周武王和商纣王。而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就是电视剧《封神榜》里赫赫有名的姜子牙。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姜子牙的正式名字是姜尚或者吕尚。“子牙”可能是他的字,由于“姜子牙”听起来更加霸气和朗朗上口,《封神榜》的作者选择了这个名字。好比现在的武侠、玄幻类小说,如果故事里主角的名字不好听、不霸气,读者在开头见了土气的主角名字可能就不会往下看了。所以,对于姜尚被叫成姜子牙这件事,我表示理解。

姜尚作为周武王的老师,在完成灭商大计后,被周武王封为齐侯。周武王当时大致划分给姜老师的地盘位于现在的山东半岛这一块。之所以说是大致划分,是因为分给姜尚的这块地盘当时并不是周武王名下的合法财产。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国家治理水平,夏、商、周的天子们直接管控的地盘通常只有方圆二三百公里;剩下远一点的地方,则分封给自己的亲友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者那些传说中著名人物的子孙镇守;再远一点的地方,也就是个名义上的统治,有时候甚至名义上都统治不了。

周王朝刚成立时都城在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那一片,从齐国的位置来看,以齐国都城临淄(现在的淄博)来算,在途中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当时从镐京到临淄来回报个信都要好几个月时间。所以齐国的地盘是那时候标准的偏远地区了。以某种恶意去揣测,周武王恐怕是不想再见到自己的老师,所以才想办法把姜老师封到了这么偏的地方去。

虽说周王给的地盘既偏远,而且还不是他的合法财产。但姜太公还是乐呵呵地接受了这个任命。毕竟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自由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啊。另一方面,姜姓作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其家族势力也不容小觑。依靠强大的家族做后盾,在偏远的地方打下一片自己说了算的地盘,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偏远的地方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大量的“无主之地”,只要自己实力够强,有的是发展空间。这里之所以要强调“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实际上这些地盘是有主的,但这个“主”既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也不具备足够的反抗实力,所以他就被姜太公自动忽略了。

周朝初年封爵五等,号称诸侯八百,但其中被封为公爵的高级诸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一情况看似离谱,其实合理。因为那个年代是把“亲亲疏疏”写入了祖训的,所以能被封为公爵的诸侯肯定是周王的至亲。至亲嘛,当然要封到离周天子距离近、土地肥沃的地盘去。这样的地盘虽然是安享太平的好去处,但它的周边“无主之地”比较稀缺,扩张地盘的难度显然很大。于是这些高贵的公爵们在安享了几代太平日子后纷纷没落,并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其他国家相继吞并。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周武王把老师封到当时的偏远之地,对齐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姜太公作为周武王的老师,在治国理政方面自然是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但很快在自己的封地打开了局面,而且还获得了周王赐予的征伐特权。要知道,在那个尚未礼崩乐坏的年代,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守规矩、讲礼法的。周天子没有允许你进攻其他诸侯,你是绝对不能主动挑事的,连正当防卫都不行。但考虑到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老师,加上齐国离得太远、周围“无主之地”上对外来者心怀不满者太多,要是不给点特权,那等于是把姜老师手脚绑起来丢到草原上去放羊,谁知道哪只狼有幸吃掉他呢。所以,周成王很慷慨地赐予了齐国在一定范围内的征伐特权。

有了特权光环加持,加上家族实力给力,姜太公和他的几代后人逐渐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加上那时候我的同乡蔡伦还没有出世并发明造纸术,所以历史上关于姜太公后面那几代齐国国君的记载并不多。在这里,我只选两个相对有名的来写。

首先介绍一下齐哀公。一看到“齐哀公”这个谥号我们就知道,这位齐国国君身上肯定发生了悲惨的故事,所以他的继承者才给他奉上了这个谥号。事实上的确如此。齐哀公是被当时的周天子当众用大锅炖熟的。被炖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太友好的邻居纪国国君在周天子面前告了他的黑状。而当时周天子正好想通过杀人来立威。于是,齐哀公就不幸变成了周夷王锅里的炖肉。

这件惨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邻居搞好关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否则你不知道他会在背后说你什么不得了的坏话并给你造成什么无法预测的后果。

扯了这么远,鉴于我对齐哀公之后的七位齐国国君都不感兴趣,我决定跳过他们直接写齐哀公之后的第八位国君—齐襄公的一些事迹。

齐襄公在历史上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他和一个重要的典故有直接关系,那就是受到孔夫子高度评价的“齐襄公复九世之仇”这个故事。

在齐襄公这一代,齐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纪国只能仰视的地步了。于是某一天,齐襄公突然想起了自己祖上曾经被纪国坑害过这回事来。那个年代虽然周天子已经不给力了,但讨伐别人还是要讲究师出有名。就好比美利坚帝国想收拾不听话的萨达姆,即使美利坚不要脸的事实世人皆知,但它还是要假惺惺地拿出一袋洗衣粉,并煞有介事地编一个故事,然后再扛着正义的大旗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一样。

齐襄公也是个要面子的人,为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避免吃相过于难看,他大张旗鼓地昭告天下,说:“一百多年前,纪国无耻地害死了我的长辈,此仇我国一日未忘,现在我要给祖先报仇了。”

就这样,齐襄公打着复仇的大旗杀入纪国,纪国末代国君为自己祖先的阴险告密付出了血的代价。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齐襄公灭亡纪国这件事,孔夫子高度赞成。孔夫子认为:报仇这件事,不要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世都不晚。

这件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告密者始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即使报应没有落在告密者身上,也会落在他的子孙身上。

虽然齐襄公因为灭亡纪国这件事获得了孔夫子的高度评价,但实际上齐襄公的品行并不好、名声也很差。他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他居然和自己的妹妹私通,并且因为妹夫对他们的奸情有不同看法而派人把妹夫鲁恒公谋杀了。由于那个年代刑侦技术比较落后,加上被害人鲁桓公的亲属没有向周天子提供齐襄公的犯罪线索,所以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杀了鲁桓公而没有受到任何惩处的齐襄公有点膨胀。之后,他又因为干涉卫国的内政而和当时的周天子闹了不愉快。虽然周天子的实力已经急剧下降,但为了杜绝周天子把自己炖了这种可能性,齐襄公还是特意派了一支军队到葵丘这个地方驻守,以防备周天子的讨伐。葵丘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对中国地理稍有认知的同学应该可以看出,葵丘不是齐国的地盘。齐国的地盘在山东,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地。从这一点来看,齐襄公时代齐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都已经把军事基地建到了国外。

在春秋时期,职业军人的数量是稀缺的,有的国家甚至没有职业军人,有资格轮流参军打仗的都是当时的中产阶级和上流人物。被齐襄公派去的这支军队也不例外。那个年代车马慢、送信难,加上出国不方便携带家眷,长期在外出差的人难免想家。被齐襄公任命为这支军队主将、副将的连称、管至父,考虑到齐襄公一贯的不靠谱做派,在被派去戍守葵丘之前,预先向齐襄公提出了定期换防的问题。齐襄公当时正在吃西瓜,本着忽悠精神,他随口告诉连称、管至父,说:“尔等无须担心,待到来年瓜熟便派人来替换。”

连称、管至父想了想,出差一年时间还能接受,于是便愉快的上任了。

但到了第二年西瓜成熟的季节,连称、管至父等人望眼欲穿等来的却是齐襄公意料之中的食言。

齐襄公大概是觉得大老远换一批人去葵丘,国家要报销一大笔来回差旅费,本着节约精神,他告诉连称和管至父:“今年寡人手头紧,至今未吃一个西瓜,明年再换防可好?”

齐襄公这个回复可把连称、管至父等人惹火了,即使是资深吃瓜群众,瓜吃多了也会上火啊。于是思乡心切的连称、管至父便鼓动这批在葵丘吃了两次瓜的士兵们点燃了造反技能。

由于齐襄公的不得人心,这次造反出奇地顺利,在齐襄公堂兄弟姜无知的里应外合之下,葵丘戍卒顺利杀回齐国。齐襄公为自己的食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写完了齐襄公的这点烂事,终于要写到齐桓公了。

齐桓公名叫姜小白,他是齐襄公的异母弟弟,他和哥哥姜纠都在齐襄公继位后流亡到其他国家当了政治难民。从齐桓公的名字来看,我大胆推测他小时候应该皮肤挺白的,所以才会得到小白这个放在现在也十分可爱的名字,相比之下,他哥哥姜纠的名字就规矩多了。

春秋时期,投胎到帝王诸侯之家其实也是个技术活。碰上讲规矩的主君,自然是按照礼法制度立嫡立长,其他不能继承父亲位置的儿子们,也能混个卿大夫的位置。但若是国内局面不安定,又或者继位的兄弟脾气不太好,那么其他人马上就要考虑去哪里当难民的事情了。

好在那个年代诸侯们对别国的流亡贵族都比较客气,一般都能给流亡贵族不错的政治待遇,有的甚至还会量才取用,给个卿大夫的爵位。这是因为天有不测风云,生在乱世,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也要加入流亡大军。所以居安思危的君主都会在这方面做点善事积点德,为的就是在自己或者自己子孙落难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在这种形势下,姜小白和姜纠得知齐襄公谋杀了亲妹夫后,便按照惯例加入流亡大军。其中,姜小白跑到了莒国,姜纠跑到了鲁国。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春秋杂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春秋杂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天命齐桓 第一节齐国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