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外患
“你是刘邦?汉高祖刘邦?”易小川的心本就不好受,刚从素素家中出来,现在这个猥琐的乞丐竟然说自己的刘邦?他的心很受打击,这条已经腐烂的咸鱼也能翻身?
“汉高祖?恩,这个名头倒是挺响亮的。”刘邦在一旁暗自的点点头。
易小川还是不信,他的心接受不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会稽他拜了项梁为师,与项羽拜了把子。他羽哥多么的英雄了得怎么会被眼前这条咸鱼逼的在乌江自杀?
刘邦在那里暗自陶醉起来,听易小川的口气,肯定是听过字的名头。得意道:“在下正是泗水亭长刘邦,在沛县谁人不知?你们说是不是啊?”
身后的数十人回迎的只有寥寥数人。大多数人都发出虚虚的嘲笑。他们能不知道眼前这个泗水亭长。整日游手好闲,骗吃骗喝,都是三十大几的人了,连个媳妇也没捞着。到处炫耀自己心中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其实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所谓的抱负到底是什么。几个街头的老乞丐都不原因与他为伍,就连孩童都编这各种童谣讽刺他。反正,在沛县没有一个看的起他的。在众人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流氓。一个无赖。
易小川现在相信了,可是心中仍然难以接受,上下左右打量着刘邦,边摇头边道:“啧啧,大人物啊。但是人物。不行,我得给你拍几张照片才行,让后人都知道你的尊容”
果然拿出了他的手机对刘邦一阵狂拍。搞的刘邦一愣一愣。以为易小川是不是有病!看了看时辰转身道:“现在时间差不多了,人也到齐了。这就出发吧”
他乃是管理十里地的亭长,在大秦。亭长负责将轮换下来的徭役送往咸阳统一发配。现在有是一年的轮换,他身后这些人都是去服徭役的。
在大秦九百万户,几乎每家都有徭役缠身。百姓过的甚苦。
那些人显然不是第一次服徭。大家都很快的集中在一起。大秦实行的连坐制,这一班徭役要是在路上延迟,死亡或者逃走一人,整队人全部要被杀头。
刘邦在易小川还在打量着自己,就道:“兄台贵姓?到何处?”
“哦,我叫易小川。前往燕地。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我们这是前往咸阳的,哎。他们都是去服徭役的,易兄,我们正好顺路,不如结伴而行,路上也有个照应!”刘邦虽然觉得眼前的易小川透着一股子怪异,自觉却是告诉他易小川不简单。看他手中牵的大黑马,乃是难得的良驹。整个沛县也找不出一匹来,还有他手中的剑。武艺定不简单。邀请他加入路上倒是有一层保障。
易小川刚想拒绝,又想到眼前的可是汉高祖刘邦啊。随即点点头道:“也好”
就在他们出城的时候,远在北疆的蒙毅脸色却是不怎么好看。这几日,他渐渐熟悉了他有一个哥哥,每日都随着蒙恬视察长城建造。看到那一堆堆无名的小坟,他的心很难受。他本不想去,可蒙恬想让他早一点接触蒙家事物,他也无奈。
一旁的蒙恬正在观看一份刚刚送来的消息,他的眉头隐隐皱在一起,让蒙毅觉得肯定有什么大事发生。现在是十月中旬。天气还比较炎热,尤其在这大漠塞外更是如此。蒙恬看完那条消息,将衣领松了松。没有看蒙毅直接喊道:“让庞将军速来见我”
蒙毅上前一步道:“大哥,发生了什么事情”
蒙恬看着自己这个弟弟,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道:“没有大事,每年将要入冬,北方异族都会南下抢粮,今年又来了”
蒙毅知道,在北方有两个强大的游牧部落,一个是犬戎另一个是匈奴。由于冬天,草原被白雪覆盖,牛羊大量的冻死,而游牧民族没有开垦种地,粮食很难维持到次年开春,就到中原边境打秋风。
“这次恐怕没那么简单吧?”看着蒙恬先前的凝重表情,蒙毅显然猜到了一些。以蒙恬的豪气竟然也会隐隐担心。
“恩,这次比以前提前了将近一个月。我方准备的还不充足。而且这次是犬戎与匈奴从两侧共同来袭,兵马超过五万。都是骑兵,很难歼灭。”
若是五万步兵,就算是在精锐蒙恬也不放在眼里,可是骑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草原上的骑兵,他们天生就是最好的骑手。个个骁勇善战,能挽硬弓,生性残暴,这次一次性两方竟然联合出动了五万骑兵,这是让他眉头紧皱的原因。来者不善,若是来去如风的骑兵攻到中原腹地,只需要不到两天时间就能到达咸阳城下,虽然不至于能攻破咸阳。可是沿途袭扰一番损失也是极大。
这个时候庞将军一脸焦急的走了进来,显然他也接到了消息。蒙恬见到庞将军到来,坐了下来道:“庞将军,我方二日内能集结多少兵马?”
“三万,除去蒙家军的一万人马。最快只能集结三万。”庞将军根本不用想就回答着,显然他对这里的军事调配很熟悉。
“恩”蒙恬的手不自觉的放在了矮桌上,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思索片刻道:“犬戎两万大军从东面袭来,距离长城不过三百里。最慢两日就能与我军接触,匈奴距离的我们比较远,虽然有三万大军,起码要三日方能到达。我蒙家军散落各处很难集结。援兵最快也要五日。这一仗只靠我们自己了。”
蒙恬顿了一下道:“田伍长”
那个表情坚毅的士兵走了进来,当日蒙毅前来就是进来通报的。
“将军有何吩咐”单膝跪在地上,双手抱拳。声音极为洪亮。
“你速传我命令。各处正在修建的长城全部停止,所有劳工分别送往最近的城池。咸阳以北的蒙家军必须在两日内集结在东长城麒麟关。”
“将军,两日……?我军散落各处,恐怕……”田伍长面带犹豫。就算用信鸽传递,两日也极为艰难。
“这是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