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平准变革的政令
一夜温存之后,第二天何大妹就被天子刘宏封为美人,惹来不知多少采女的嫉妒,很快这件事情便传到了宫外。
吴咏得到消息,明显怔了一下,他没想到何大妹与天子竟然这么快就见面了。
“历史不会改变,该发生的事件,最终还是会发生。乱世不可避免,尽量多做些准备吧。”
之后,吴咏便利用天下名士齐聚洛阳校正五经文字的机会,不断结交士人。
时光匆匆,眨眼时间,便来到冬季。
此时临近腊月,士人们开始逐渐离开洛阳,返回家乡。
这一日,吴咏收拾的很整齐,一袭素白色的儒袍,腰上佩玉,长剑系上,头发整整齐齐的盘髻起来了,以发髻横过而髻起来,只是因为年幼,面容看起来有些幼稚之气。
此刻鄢展驾驭马车,行开阳门而出,径直来到太学门口。
在他们马车后面,还跟着两辆豪华马车,车中之人分别是桥蕤和袁术。
“没想到寒冬时节,这里还挺热闹的!”
袁术走下马车,来到吴咏身边,看着不远处热闹的人群,笑问道:“吴咏,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围着一个石碑指指点点,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吴咏瞥了一眼,解释说:“那石碑上刻的是诸家儒宗校正的儒家经典著作。”
经过大半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在冬季来临时,蔡邕等人弄出了第一块熹平石经。
“这就是太学石经!”袁术看着这一块石碑,双眸湛然
明亮起来,神色灼灼发热,一脸的敬畏。
“或许也可以称作熹平石经?”
吴咏轻笑一声,随即看到不少学子正拿着纸张拓印上面的文字,心中也是一阵感慨。
这熹平石经可谓是集合了天下儒宗之力,以儒门七经的书文雕刻而成,竖立在太学门前,可任由人抄录。
在这个知识封闭的时代,传递知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大多的经文典籍都掌控在世家门阀手中,有很多人想要读书都读不成,书籍的金贵,在读书人眼中无与伦比。
而熹平石经就是打破知识封闭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作用力不是很强,但是已经打开了一个让寒门士子读书的机会。
所以这些石碑,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历史意义无比重要。
自从第一块石经树立在太学门前时,便轰动了京师洛阳,甚至整个天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种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即使临近腊月,也有许多学子从外地专门过来,只为一睹儒学经典。
“今日桥蕤兄怎么看起来有些郁郁寡欢,可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吴咏注意到一直未说话的桥蕤,向身边的袁术询问道。
“他夫人给他生了一个女儿,所以心情有些不好,我便拉他出来散散心!”袁术轻笑说。
吴咏一愣,据后世人考证,汉末美女江东大小乔有可能是桥蕤的二个女儿。
那么说,今年出
生的应该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大乔了。
想到这里,吴咏开解道:“女儿家又什么不好,说不定也可以名垂青史。”
桥蕤垂头丧气说:“我倒是没什么,只是家父催得急,生不出儿子,就不许我随意离开家族。”
三人说着话,便走进了太学的大门。
其实进入洛阳太学并不难,毕竟如今的太学院,连一些守卫都没有,不如昔日管理严格,只要是读书人,都能进出。
走进来之后,他们才发觉,太学里面早已人满为患。
“不是说自从被段颎抓了一批太学生后,这太学院要比以前冷清吗?怎么如今却是更加热闹了?”
袁术皱眉,越是走进来,越是热闹,三三两两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谈论之中,让他有一种逛市集的感觉。
他喜欢走狗斗鸡,对太学院的事情不敢兴趣。
“太学生是太学生,读书人是读书人,你看,那些穿着你和蓝白儒袍的才是太学生,太学生招收严格,求学期间,穿食如一,其他的都是应该是从外面而来的读书人!”
吴咏给袁术解释道,如今的太学院虽然遭受宦官的打压,但仍然是天下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这么多读书人?”
这时桥蕤也收拾好心情,皱眉说:“难道今日太学有何大事?”
“几位兄台也是来听论政的啊?”
这时候一个读书人从后面走过去,看到吴咏和桥蕤身上的儒袍,顿时引为读书人,连忙行礼。
“
论政?”
桥蕤眸光之中有些疑惑。
“传闻太学之中,每月都会有一次的儒学论政!”吴咏顿时想起来了:“也许就是今日!”
道士论道,佛学论佛,而儒学,论的就是天下事,朝堂事。
朝堂论礼,儒学论政,煮酒论天下,这些读书人之间的互相讨论,都是儒家一个个传下来的传统,也是读书人扬名立万的机遇。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袁术和桥蕤也来兴趣了,道:“今日我们就见识一下,所谓的儒学论政!”
他们这些公子哥,最喜欢的就是看热闹。
吴咏点点头,儒学论政,就好比后世的辩论会,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三人并肩进入大院,此时此刻大院之中,已经聚集了四五千读书人之多,身影叠叠,人头涌涌,三三两两互相行礼,互相客气,场景颇为热闹之气。
“如此之盛景,读书人之幸也,天下难得!”
桥蕤看到这一幕,心情很激动,自从那次跟袁术一起闯祸之后,他很久没见到如此盛况了。
“以前听闻,太学早已经不复当年光境,如今看来,还是我太肤浅了,如今太学,即使繁华不如当年,可是学识之论,并不在当年之下!”
“兄台,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左边一个青年,穿着蓝色长袍,风度翩翩,他有些自来熟,侃侃而谈:“要是往月的儒学论政,能有千人参与,已是盛况,太学,终究不复当年之盛!”
“那今
日为何如此多士子参与?”桥蕤询问。
“今日可不同!”
蓝袍青年说道:“全因最近朝廷的一项政令,我等才特意来争论一番。”
“是何政令,引得天下士子如此大的动静?”
“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
“原来如此!”桥蕤双眸划过一抹璀璨的光芒:“我倒要看看你们有什么先见之明!”
平准,既平稳物价之意,是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汉承秦制﹐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掌管平准之事。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说白了,就是朝廷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牟取巨利。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物价局,但权力可比物价局大多了,可以自行倒买倒卖。
汉武帝在采用这种办法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朝廷也开始变得富裕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治武功。
而司马迁采用"平准"的说法,阐述货币制度的变动,以及控制商品流通和物
价的均输政策,写下《史记》中的《平准书》,是我国史籍中最早的经济史专门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历来史书中食货志参照沿用的范例。
如果朝廷只是单纯将平准为中准,这事也就没有论政的必要了。
但是将平准列于内署,让宦官担任令丞,这就让士人比较愤怒了。
要知道内署是天子的私人管理机构,外臣插手不得。
以前平准令赚取的钱财,可是归朝廷所有,大司农有处置的权利,也是百官俸禄之来源。
如今这一改动,让公家的变成私有的,本来就不富裕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
明眼人一看,就是宦官怂恿天子所为。
这让他们如何能忍!
以前宦官只是在政治上占据优势,如今这平准令一改,经济上有被宦官把控。
吴咏作为后世人,也深深明白,正是由于这次事件,导致皇宫内署之官全由宦官担任,宫廷各署衙也纷纷启用宦官担任首脑。这是东汉第一次大范围任用宦官,为宦官的弄权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以前宦官虽在朝廷占据主导地位,但地方的世家大族却不理会他们。
如今宦官有了平准这一利器,谁不听话,就说你扰乱物价,先查封货物再说。
再则,平准令有定价权,他们可以做到强买强卖,完全可以垄断市场,让你有粮卖不出去,有钱买不到东西。
这是把世家大族往绝路上逼啊!
想到这里,吴咏叹
息道:“这自古以来,朝廷欲推行颁行新的法令,首要便是令人信服,自动遵从,根基才能坚不可摧。”
“若是人人对朝廷官府,心有疑虑,认为朝廷政令有违公道,便会对于朝廷颁行的法令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带来的灾难,是不可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