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罪恶?

何为罪恶?

序言

1881年,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写了一句话:“一旦你想到邪恶的东西,你就已经开始滋生邪念了。”如果说邪念是罪恶的源泉,尼采认为“邪恶”是一种很主观的个人体验,而非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征或行为。

探究罪恶的本质是必然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侦探,如果连罪恶是何都不知,那必将陷入令人无法抽身的泥泽。

在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在364天中都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甚至经常去救些苦难的乞丐或是身体残疾的人。很标准的好人形象,可偏偏他在第365天的时候,杀害了邻居家的小姑娘。先不论他究竟是无心或是有心,这时我们究竟是该说他是“邪恶”的或是“善良”的呢?很明显这两个对立词语……

此刻就请带着你对刚刚问题的答案,和我一起重新并考并定义“邪恶”。

在我做侦探的十年间,我最喜欢的事情不是解开被迷雾笼罩的谜题,便是摧毁“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我们平时总是无意中给他人定下标签,就如我们看到一个杀人犯时总会将其与“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猪狗不如”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当然这很正常,也很合理。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思考他为何犯罪,也就是他的动机。

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不能单单停留于抓住罪犯,而更应热衷于减少犯罪率。

在此我想在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因为在这我做侦探的十年间,也曾多次接触过相似案件,这类案件是由“蒙太奇”为原理进行伪造不在场证明来蒙骗警方、误导探案方向的手法。但我接下来要说的案例绝对会让你大跌眼镜。

凶手化名为张三,至今仍在服刑。因为他捅死了自己年迈的父亲,足足50刀。这名罪犯原本是位大学讲师,没有犯罪记录,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没事给你来一刀的人。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呢?当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大吃一惊。

以下是他的回忆:在他接受酗酒治疗时,有人告诉他依赖酒精说明他童年遭受过性虐待。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不停地对他洗脑,一口咬定他曾经遭受过虐待。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他感到筋疲力尽。一天晚上,他在照顾年迈的父亲时,所有的记忆涌入脑中。在愤怒的驱使下,他杀死了父亲给自己“报仇”在他入狱后,他意识到那些记忆中的那些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相反,他被一段并不存在的童年悲惨记忆误导了。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不理解自己的大脑和行为。他曾经认为他的父亲是“邪恶的,因此他对“邪恶”的父亲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他邪恶吗?

我们不能单凭一件事就去定义一个人,如果只是因为他们曾经杀过人就将其定义为“邪恶”很不合适,这过于笼统了。

同时对于上述案件,我想起了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loftus)所说:“与其说记忆是对过去的精准记录,倒不如说记忆更像维基百科,你可以不断往里面填充东西。就像维基百科的页面一样,所有人都可以进入记忆中篡改记忆。”

……

作为一名合格的侦探,我们应该对邪恶怀有一定的同理心,进一步理解邪恶。防止我们与犯罪者之间的鸿沟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从而我们也可以在了解邪恶的时候,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减少犯罪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黑暗吧,我会帮你找到对邪恶的同理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Crimaster斯金纳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Crimaster斯金纳箱
上一章下一章

何为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