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寻根
[笔下文学Www.bxwx.net]
88.父亲在晚年心里总是挂牵着的另一件大事情,是重修虢氏族谱。但是,重修族谱又岂是一件易事,父亲心里有想法,但却没底,因此对这件大事就一直是魂牵梦萦着。在整个南阴,虢姓算是个小姓,仅分布在全县境内几个地方。但族谱之饬修,必得几个地方鼎力之合,可比不得早年修个小型水库,三个邻近大队联合起来一个把冬春的奋战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也比不得一个玉丘观的修复,打个报告,成立一个修复玉丘观筹委会,一笔款子筹得拢来以后,就可以实际动工了,动的是手工,投入的是劳力体力。修谱乃修史,不是搬动砖瓦桁条水泥钢筋铜铸菩萨之类的体力活,修谱动的是脑力,是做学问,是搞研究,采集的是信息,是百姓个人的生殁齿录,是一项极其严谨的工作。修谱的一般人马可不是修水库的全民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也并不是修复玉丘观的一个建筑队、工匠班子,请来一批师傅、匠人就行了。修谱的班子人员里需要的是专门人才,一定意义上说可是专家,学者呀!
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父亲心里都有一种使命感。国家有史,地方有志,氏族有族谱,家有生庚簿。国史方志载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帝王将相、辅佐之臣、国家领袖、开国功臣、贤能志士、时代英雄等等等等,而族谱载的是平民百姓,虽然不能跟国史方志相比,却可与史志相补益,使得过去更加清晰,历史更加全面。中国族谱所载多为农民,当今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族谱可记载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殁齿录、住址、职业、血缘关系等等主要信息,亦能裨益研究社会发展、世事变迁、生活环境、生活状况、风俗习惯,还可便于婚嫁,避免近亲婚姻,提高人口质量,如此等等,不可小觑。家庭为组成社会的细胞,新时代家庭观念更新了,封建纲常伦理之糟粕已弃。但中国人传统家庭美德却仍有其精华所在,可以弘扬精神文明,增强民族之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族谱体现之家庭观念有其积极意义。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我虢族鸿丁之发达,于今已遍及海外与全国各地,族谱如再不整饬抢修,后裔恐难以知晓其先祖渊源、荣辱兴衰、血缘亲疏。族谱之饬修,亦为沟通海外赤子报国之情,融洽海内外民族亲情,方便海外游子故里寻亲,敦促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父亲讲,历史上虢氏族谱有过两次灭顶之灾。一是史上某辈先祖因战乱对族谱怠于缮管收藏,珍贵孤本年深月久为虫所蠹,致使当时上溯二十代以上先祖之资料归于堙没,无从查考,之后所能确定之始祖仅为我父辈以上之第十九代世祖。二是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虢氏族谱被当作“四旧”焚毁,南阴几处虢氏嗣孙落业之处无一幸免。
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查抄焚毁的是虢氏五修族谱。“民国36年之春,中央政府通令全国各县一律饬修族谱,各缴一册于当地县暑,以转解中央进呈,睿鉴将来国府纂修万姓统宗,亦足导合各民族之众耳。”(据虢氏五修族谱序)我当然也不知道国民政府设想中的所谓“万姓统宗”后来是否有过,但听父亲讲,就在那一年,南阴几处虢氏嗣孙中之俊士,克服种种困难,以虫蠹孤本为蓝本,终得完成虢氏五修之族谱,五修族谱因远祖无从查考,不得已确立当时虢氏嗣孙中溯上第十六代祖为始祖,在玉丘虢家,该始祖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在其他几处最远已到第二十五代。
虢氏第十九代嗣孙成全(我父亲),为重修族谱心系之有年而魂牵梦萦月久,到后来竟至于寝食难安之地步。父亲多少次奔走呼号,都是前程未卜,修谱工程难以启动。直至二十一世纪头一年之春,南阴某处虢氏嗣孙中有一俊士,身为某市市委副书记,终于力倡重修族谱,其影响与号召力远非我父辈所及。特别值得庆幸的是,虽经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洗礼,虢氏某支房之嗣孙某公巧妙地保留下来一本当年五修谱本,今视世之时尚完好无损,该孤本即当六修族谱承先启后之大任,真乃虢氏列祖列宗及后代子孙之大幸也!父亲闻之雀跃,连忙附议并积极行动,六修虢氏族谱工程终于得以正式启动。
六修族谱成立了续修虢氏族谱筹委会暨编辑委员会,身为虢氏第十八代嗣孙的某市委副书记为顾问,筹委与编委成员九人,父亲为九委员之一。筹委会向县委、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续修族谱报告,请求准予为续修族谱自筹专项资金,并向文化部门申请续修后的族谱准印登记。有市委副书记照应,审批事项一路顺风,资金筹集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六修族谱的基本原则是相信谱众,依靠谱众,从谱众中来,到谱众中去,为广大谱众服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员、在外正式工作人员、大学以上学历者等悉数照知,赞助自愿,不搞摊派,更不按人头募资。资金到位后实行节约开支、民主理财、收支公开、清算张榜的办法,做到专款专用,以有限资金,办好续修族谱之大事。
六修族谱编委成员们的工作更是辛苦、扎实、任劳任怨的。房谱齿录登记造册是一项细致扎实的实际工作,外地齿录一一函达电告,做到绝无遗漏,甚至委托年轻人以电子邮件相告。绝大部分齿录当然还是在各支房本地,各支房参加编委会的编委们各自负责本房齿录的登册,他们一一走家串户,一项一项信息都仔细地询问、核实、纪录,比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时的工作人员做的工作还要多,还要仔细,也要专业得多。各支房完成的谱牒草表都以电脑打印成初牒,集中整理、核对并编辑后方合成综合谱牒电子文本。
传统族谱重男轻女,先祖中之母系成员在谱书中只以“×氏”载入,无名号,无其他信息。家庭成员中登子不登女,无女性后代齿录,仅在派齿录(父母)栏下注明“生女n(人)”那么一点信息而已。换句话说,在族谱中是女不当人看的,既不公平,更不科学,是越千年的憾事了!听我父亲讲,当年五修族谱的时候,玉丘虢家牵头人某公到各家来摊派钱粮,年轻的父亲就大胆向那位身为我父亲祖父辈的某公提出来说,族谱之修应革新,女性应有同等入谱的权利,更可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全面的资料。道理一大堆,但没用,人家说这族谱之制,数千年沿袭下来,一以贯之,不是哪一个说要改了就可改了的事情,祖宗之制不可废啊!女不入谱,修谱钱粮却要按人头出,女儿有份,这事实在不公平。当时父母亲已生长女兰芬,刚刚两岁多点。年轻而又倔强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出长女一份钱粮,为此跟某公大吵了一场。当年的某公可是族房中之头面人物,威信如山,话出当得钉钉铁板,再说这修谱乃族中之大事,人心所向,谁敢违抗族规!敢跟某公叫板,且又是在修谱这件大事上,父亲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啊!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父亲不顾我祖父的劝说,就是没交长女那一份钱粮,某公无奈,收下一笔钱粮后悻悻而去。之后年轻的父亲在族中不用说遇到过不少的麻烦,后来当地的“洪帮”拉父亲“入洪”,父亲就入了洪。说来也怪,有了“洪帮”成员的身份,族里面就再也没有谁敢给父亲添麻烦了,尽管那个时候“洪帮”势力已经日落西山,甚至少有什么活动了。为了这个原因,土改时父亲申请入党的时候,还被组织考察了三年多才被接纳,这都是老话了。
此次六修族谱一个大胆革新创制之举,就是男女平等,女性同样入谱,巾帼芳名,族谱可载,信息更全面。六修族谱以五修幸存孤本为蓝本,但又有诸多创新和突破,编制更科学,体例更新颖,条目更明晰,可为后世不可多得的史料。
当父亲慎重其事地将一本新修族谱交给我的时候,他的脸上泛着红光,属我有时间好生研读并妥善收藏。
这是一本缎面硬皮精装本谱书,比过去的线装本更高档,更便于翻阅和收藏。扉页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个毛笔大字,说来够吓人的,是###先生题字手迹。我是才疏学浅,并不知道这题字的出处,不知六修族谱的编委们是哪里弄到这份笔迹并将这题字搬过来用于本氏六修族谱之扉页了。翻过来一叶是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一幅画《饮水思源》图,我以前竟然也没见过,我就真的佩服编委们的见多识广了。再翻过来是顾问与编委成员名录以及他们的大幅照片,父亲在编委中辈份最小,立在后排最靠左边。接下来是“前言”、“房谱序”、“五修房谱序”、“老谱序”、“××先生题序”、“家训”……等等。从各序到后面的世袭树型表录、支房派齿录、各房齿录……我感到真是很深奥的历史著作了,简直如天书一般,一时难以读懂,就先收好了。
我后来终于基本读懂了那个精装本,而且几乎入了迷,有一阵子是一有空就将族谱捧了出来,细细地研究。我读得了一点先祖渊源,读得了一点家族历史,为先祖的创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列祖列宗冥冥中几乎就活了,就活在我这个虢氏第十九代嗣孙眼前。我在聆听着列祖列宗冥冥中的叙说与训诫,肃穆之中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现在能够数出祖父以前六代先祖的名字了,再往前溯虽然说不上来,但对照谱牒条目,我能明晰地寻找到自己久远的血脉渊源了,我就象是在一条历史长河里探源,我一路上溯,去寻觅那一条长河之源头,感到自己有根有源,不似以前那种漂浮一萍的感觉了,心中有了一种历史厚重感和责任感。
据五修虢氏×公(前修族谱确定之虢氏始祖)公房谱序,虢氏之远祖为周文王之三弟。周文王封其三弟之号为虢,后称虢公,又曰国公,或曰郭公,故而后世虢氏、国氏与郭氏三姓皆为虢公之后代。我因学浅,史学更糟,尚不知此说有据否?既学浅,谱序乃前人笔就,想必不会无端而就,信口雌黄。五修之谱还列录了历史上三姓之名人贤达志士,其中有帝王、贤臣、大将,有文学家、科学家、画家、音乐家、政治家、外交家……当然,虢公以降多代先祖,因为历史年代久远,其世袭一脉已经堙没不可考了,而且,因为前述虢氏族谱历史上两次灭顶之灾中第一次大劫的原因,我己身之前上溯第二十代以上之先祖也已经无从查考,我己身能确立的血缘,也只是五修虢氏×公公房谱所确立之始祖×公之第十九代嗣孙,玉丘虢家今已至其第二十一代嗣孙,是可告慰于先祖也!
据五修谱序,我祖自明洪武年间(此一年代以前祖迹已无可考记载)由豫章过潇湘至湘南,先居南阴某地,至今六百余岁矣。次又迁居玉丘,落业狮子岭下,后有玉丘观,玉丘观因此也成为一个地名,迄今亦三百多年矣。三百多年来,虽然几经坎坷,但毕竟鸿丁发达,家业兴旺,故有支房派居南阴各地,现为五处,五支房也。南阴地灵,人才辈出,虢氏各支房亦人丁发达,贤能俊士多出,现当代更是不乏人才,大专以上学历者众众,本科学历不少,博士后亦有数名,有的远在大洋彼岸安居创业了。
……狮子岭下玉丘观,我祖落业之基地。
[笔下文学Www.bxwx.net]
88.父亲在晚年心里总是挂牵着的另一件大事情,是重修虢氏族谱。但是,重修族谱又岂是一件易事,父亲心里有想法,但却没底,因此对这件大事就一直是魂牵梦萦着。在整个南阴,虢姓算是个小姓,仅分布在全县境内几个地方。但族谱之饬修,必得几个地方鼎力之合,可比不得早年修个小型水库,三个邻近大队联合起来一个把冬春的奋战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也比不得一个玉丘观的修复,打个报告,成立一个修复玉丘观筹委会,一笔款子筹得拢来以后,就可以实际动工了,动的是手工,投入的是劳力体力。修谱乃修史,不是搬动砖瓦桁条水泥钢筋铜铸菩萨之类的体力活,修谱动的是脑力,是做学问,是搞研究,采集的是信息,是百姓个人的生殁齿录,是一项极其严谨的工作。修谱的一般人马可不是修水库的全民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也并不是修复玉丘观的一个建筑队、工匠班子,请来一批师傅、匠人就行了。修谱的班子人员里需要的是专门人才,一定意义上说可是专家,学者呀!
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父亲心里都有一种使命感。国家有史,地方有志,氏族有族谱,家有生庚簿。国史方志载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帝王将相、辅佐之臣、国家领袖、开国功臣、贤能志士、时代英雄等等等等,而族谱载的是平民百姓,虽然不能跟国史方志相比,却可与史志相补益,使得过去更加清晰,历史更加全面。中国族谱所载多为农民,当今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族谱可记载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殁齿录、住址、职业、血缘关系等等主要信息,亦能裨益研究社会发展、世事变迁、生活环境、生活状况、风俗习惯,还可便于婚嫁,避免近亲婚姻,提高人口质量,如此等等,不可小觑。家庭为组成社会的细胞,新时代家庭观念更新了,封建纲常伦理之糟粕已弃。但中国人传统家庭美德却仍有其精华所在,可以弘扬精神文明,增强民族之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族谱体现之家庭观念有其积极意义。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我虢族鸿丁之发达,于今已遍及海外与全国各地,族谱如再不整饬抢修,后裔恐难以知晓其先祖渊源、荣辱兴衰、血缘亲疏。族谱之饬修,亦为沟通海外赤子报国之情,融洽海内外民族亲情,方便海外游子故里寻亲,敦促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父亲讲,历史上虢氏族谱有过两次灭顶之灾。一是史上某辈先祖因战乱对族谱怠于缮管收藏,珍贵孤本年深月久为虫所蠹,致使当时上溯二十代以上先祖之资料归于堙没,无从查考,之后所能确定之始祖仅为我父辈以上之第十九代世祖。二是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虢氏族谱被当作“四旧”焚毁,南阴几处虢氏嗣孙落业之处无一幸免。
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查抄焚毁的是虢氏五修族谱。“民国36年之春,中央政府通令全国各县一律饬修族谱,各缴一册于当地县暑,以转解中央进呈,睿鉴将来国府纂修万姓统宗,亦足导合各民族之众耳。”(据虢氏五修族谱序)我当然也不知道国民政府设想中的所谓“万姓统宗”后来是否有过,但听父亲讲,就在那一年,南阴几处虢氏嗣孙中之俊士,克服种种困难,以虫蠹孤本为蓝本,终得完成虢氏五修之族谱,五修族谱因远祖无从查考,不得已确立当时虢氏嗣孙中溯上第十六代祖为始祖,在玉丘虢家,该始祖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在其他几处最远已到第二十五代。
虢氏第十九代嗣孙成全(我父亲),为重修族谱心系之有年而魂牵梦萦月久,到后来竟至于寝食难安之地步。父亲多少次奔走呼号,都是前程未卜,修谱工程难以启动。直至二十一世纪头一年之春,南阴某处虢氏嗣孙中有一俊士,身为某市市委副书记,终于力倡重修族谱,其影响与号召力远非我父辈所及。特别值得庆幸的是,虽经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洗礼,虢氏某支房之嗣孙某公巧妙地保留下来一本当年五修谱本,今视世之时尚完好无损,该孤本即当六修族谱承先启后之大任,真乃虢氏列祖列宗及后代子孙之大幸也!父亲闻之雀跃,连忙附议并积极行动,六修虢氏族谱工程终于得以正式启动。
六修族谱成立了续修虢氏族谱筹委会暨编辑委员会,身为虢氏第十八代嗣孙的某市委副书记为顾问,筹委与编委成员九人,父亲为九委员之一。筹委会向县委、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续修族谱报告,请求准予为续修族谱自筹专项资金,并向文化部门申请续修后的族谱准印登记。有市委副书记照应,审批事项一路顺风,资金筹集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六修族谱的基本原则是相信谱众,依靠谱众,从谱众中来,到谱众中去,为广大谱众服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员、在外正式工作人员、大学以上学历者等悉数照知,赞助自愿,不搞摊派,更不按人头募资。资金到位后实行节约开支、民主理财、收支公开、清算张榜的办法,做到专款专用,以有限资金,办好续修族谱之大事。
六修族谱编委成员们的工作更是辛苦、扎实、任劳任怨的。房谱齿录登记造册是一项细致扎实的实际工作,外地齿录一一函达电告,做到绝无遗漏,甚至委托年轻人以电子邮件相告。绝大部分齿录当然还是在各支房本地,各支房参加编委会的编委们各自负责本房齿录的登册,他们一一走家串户,一项一项信息都仔细地询问、核实、纪录,比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时的工作人员做的工作还要多,还要仔细,也要专业得多。各支房完成的谱牒草表都以电脑打印成初牒,集中整理、核对并编辑后方合成综合谱牒电子文本。
传统族谱重男轻女,先祖中之母系成员在谱书中只以“×氏”载入,无名号,无其他信息。家庭成员中登子不登女,无女性后代齿录,仅在派齿录(父母)栏下注明“生女n(人)”那么一点信息而已。换句话说,在族谱中是女不当人看的,既不公平,更不科学,是越千年的憾事了!听我父亲讲,当年五修族谱的时候,玉丘虢家牵头人某公到各家来摊派钱粮,年轻的父亲就大胆向那位身为我父亲祖父辈的某公提出来说,族谱之修应革新,女性应有同等入谱的权利,更可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全面的资料。道理一大堆,但没用,人家说这族谱之制,数千年沿袭下来,一以贯之,不是哪一个说要改了就可改了的事情,祖宗之制不可废啊!女不入谱,修谱钱粮却要按人头出,女儿有份,这事实在不公平。当时父母亲已生长女兰芬,刚刚两岁多点。年轻而又倔强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出长女一份钱粮,为此跟某公大吵了一场。当年的某公可是族房中之头面人物,威信如山,话出当得钉钉铁板,再说这修谱乃族中之大事,人心所向,谁敢违抗族规!敢跟某公叫板,且又是在修谱这件大事上,父亲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啊!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父亲不顾我祖父的劝说,就是没交长女那一份钱粮,某公无奈,收下一笔钱粮后悻悻而去。之后年轻的父亲在族中不用说遇到过不少的麻烦,后来当地的“洪帮”拉父亲“入洪”,父亲就入了洪。说来也怪,有了“洪帮”成员的身份,族里面就再也没有谁敢给父亲添麻烦了,尽管那个时候“洪帮”势力已经日落西山,甚至少有什么活动了。为了这个原因,土改时父亲申请入党的时候,还被组织考察了三年多才被接纳,这都是老话了。
此次六修族谱一个大胆革新创制之举,就是男女平等,女性同样入谱,巾帼芳名,族谱可载,信息更全面。六修族谱以五修幸存孤本为蓝本,但又有诸多创新和突破,编制更科学,体例更新颖,条目更明晰,可为后世不可多得的史料。
当父亲慎重其事地将一本新修族谱交给我的时候,他的脸上泛着红光,属我有时间好生研读并妥善收藏。
这是一本缎面硬皮精装本谱书,比过去的线装本更高档,更便于翻阅和收藏。扉页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个毛笔大字,说来够吓人的,是###先生题字手迹。我是才疏学浅,并不知道这题字的出处,不知六修族谱的编委们是哪里弄到这份笔迹并将这题字搬过来用于本氏六修族谱之扉页了。翻过来一叶是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一幅画《饮水思源》图,我以前竟然也没见过,我就真的佩服编委们的见多识广了。再翻过来是顾问与编委成员名录以及他们的大幅照片,父亲在编委中辈份最小,立在后排最靠左边。接下来是“前言”、“房谱序”、“五修房谱序”、“老谱序”、“××先生题序”、“家训”……等等。从各序到后面的世袭树型表录、支房派齿录、各房齿录……我感到真是很深奥的历史著作了,简直如天书一般,一时难以读懂,就先收好了。
我后来终于基本读懂了那个精装本,而且几乎入了迷,有一阵子是一有空就将族谱捧了出来,细细地研究。我读得了一点先祖渊源,读得了一点家族历史,为先祖的创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列祖列宗冥冥中几乎就活了,就活在我这个虢氏第十九代嗣孙眼前。我在聆听着列祖列宗冥冥中的叙说与训诫,肃穆之中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现在能够数出祖父以前六代先祖的名字了,再往前溯虽然说不上来,但对照谱牒条目,我能明晰地寻找到自己久远的血脉渊源了,我就象是在一条历史长河里探源,我一路上溯,去寻觅那一条长河之源头,感到自己有根有源,不似以前那种漂浮一萍的感觉了,心中有了一种历史厚重感和责任感。
据五修虢氏×公(前修族谱确定之虢氏始祖)公房谱序,虢氏之远祖为周文王之三弟。周文王封其三弟之号为虢,后称虢公,又曰国公,或曰郭公,故而后世虢氏、国氏与郭氏三姓皆为虢公之后代。我因学浅,史学更糟,尚不知此说有据否?既学浅,谱序乃前人笔就,想必不会无端而就,信口雌黄。五修之谱还列录了历史上三姓之名人贤达志士,其中有帝王、贤臣、大将,有文学家、科学家、画家、音乐家、政治家、外交家……当然,虢公以降多代先祖,因为历史年代久远,其世袭一脉已经堙没不可考了,而且,因为前述虢氏族谱历史上两次灭顶之灾中第一次大劫的原因,我己身之前上溯第二十代以上之先祖也已经无从查考,我己身能确立的血缘,也只是五修虢氏×公公房谱所确立之始祖×公之第十九代嗣孙,玉丘虢家今已至其第二十一代嗣孙,是可告慰于先祖也!
据五修谱序,我祖自明洪武年间(此一年代以前祖迹已无可考记载)由豫章过潇湘至湘南,先居南阴某地,至今六百余岁矣。次又迁居玉丘,落业狮子岭下,后有玉丘观,玉丘观因此也成为一个地名,迄今亦三百多年矣。三百多年来,虽然几经坎坷,但毕竟鸿丁发达,家业兴旺,故有支房派居南阴各地,现为五处,五支房也。南阴地灵,人才辈出,虢氏各支房亦人丁发达,贤能俊士多出,现当代更是不乏人才,大专以上学历者众众,本科学历不少,博士后亦有数名,有的远在大洋彼岸安居创业了。
……狮子岭下玉丘观,我祖落业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