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学新知识

第132章 学新知识

第一百三十二章

现在季兴邦的大儿子季昀霆十岁,女儿季昀舒七岁,二人都已经开蒙了。

他们二人从小跟着父母,更多的是辗转多地,主要算是待在京城和山北省临汾府两地,但是所去的地方偶尔也会加上山北省长治府魏县西甲村,以及与父母游历等等。

因为一直在旅途当中,所以他们二人基本上只是被父亲季兴邦,以及母亲时晗雪二人教导,并未正式送入蒙学之中启蒙,也未给他们正式聘请师傅。

不过季兴邦和时晗雪二人乃是夺得男女两个状元的人,教教自己的儿女、给他们启蒙自然不在话下。

这夫妻俩还是很看重子女的教育的,日间便是再忙再累,晚上也都会陪孩子,好好教育他们。

时晗雪更是做一个好母亲,白日里去书院念书时也会将两个孩子一同带去。

孩子们一直在书院当中与其他人相处,也算是时时沐浴在书香之中,念书识字不愁,还比同龄的小孩懂得更多一些。

只是这次到了西南省省城之后,因为要学其他西南夷语言的原因,季兴邦、时晗雪这对父母带了好多其他的大人、小孩一起与他们做同学,一起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在班里,他们兄妹两人好好的学习,好好地表现,想让父母知道他们兄妹俩的能耐。

不知道是因为小孩子真的是很聪明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也确实是季昀霆、季昀舒这样的小孩子学起西南夷的语言来说更快。

可能是因为季昀霆和季昀舒兄妹俩有一对百夷族小兄妹做朋友的原因,他们学习百夷族的语言来尤其的快。

究其原因,主要是那一对请来的教百夷族语言的夫妇带着一双十多岁的儿女,因为也仰慕汉文化,便也求了季兴邦让他们的儿女们一同在学堂里和大家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

季兴邦对于其他民族仰慕汉文化,将要学习汉字、汉语自然是很支持的。

于是他除了支付给这对夫妇教授知识的束脩之外,也同意让他们的一双儿女做了大家的同学,一同学习汉文化的知识,以及其他两种民族的语言。

对于教授另外两种语言的西南夷老师,季兴邦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孩子或者侄子侄女送来这里一块儿念书,学习汉文化。

但是其他两个西南夷的老师心中还有些犹豫这么做是不是好的,没有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孩子或者子侄带到季兴邦所开办的学堂里来。

还是更亲近汉族的百夷族夫妇俩先将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带来一同上学。

这两个百夷族的孩子男的叫做小岩,女的叫做小月。季昀霆和季昀舒很快就和这对百夷族的小兄妹们混熟了,时常在一块玩耍。

一段时日之后,景东族和崩山族的两位老师看到孩子们在这个学堂念书的效果比起在其他学堂要好,才知道季兴邦所给他们的这个待遇不是一种束缚,没有半点儿为难他们的意思,反而是一种福利时,才忙不迭的把家中的孩子也送到学堂里来。

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错过了先机,因为来得早先成了朋友,建立起了交情,那些汉人小孩们还是多和百夷族的这两个唤作小岩和小月的孩子处得更好些。

尤其是季昀霆和季昀舒这两个孩子王,也更亲近百夷族的那两个孩子。

不过他们都是很和善的,也不会排斥后来的景东族和崩山族的孩子们,大家也都还是玩在一处。

其他的汉族小孩子们也跟着他们一起玩。而在这种玩耍的过程当中,这群孩子们有时说汉语,有时说百夷语,有时说景东语,有时说崩山语。

小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之中,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比起一同学习的大人要强一些。

甚至在口语上比季兴邦和时晗雪这对曾经考上过状元的夫妇都还要强。

在与孩子们一同学习的过程当中,季兴邦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便是小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学习天赋更强,若是能在孩子们很幼小的时候,就用双语或者多种语言进行启蒙,那么日后长大了他们的语言方面的成就便不可限量。比成年之后再去辛苦的学另一种语言要轻松得多。

季兴邦立即花大力气和大价钱,在整个西南省铺开办了很多这种双语蒙学,只要来这个蒙学念书的孩子都是不收费用的。

而且这种蒙学不仅只招收男孩子,还招收女孩子。

这年头的百姓们还是很心疼读书的费用的,大家都不富裕。

对于汉族老百姓来说,虽然不知道让孩子们学那些西南夷的语言和文字有什么用处,但对于家贫的人来说,若是能不花钱就学到汉字,能正经日后去考科举,自然有人愿意将孩子送来。

送来的人当中不乏有些女孩子。

女孩子们虽然日后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没有必要出钱让她去念书。

但听说那个什么灵毓女学每年都招好些学费、伙食费、服装费全免的女童去念书。若是自家的女儿送到这种蒙学去免费学学,日后撞大运又考上了灵毓女学,日后可就发达了。

不用再花爹娘的银钱养她不说,还能嫁得更好,真是赚大了。

对于那些家中有些富余的银子,一心只想送儿子去参加科学考试,生怕将儿子送到这种双语蒙学去会耽误了儿子功课的人来说,这个蒙学的出现对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他们只要按照以前的生活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季兴邦也不强制他们一定要学西南夷的语言,所以与他们也没什么冲突。

当然,季兴邦大手笔的动作是瞒不过周巡抚大人的。

不过周巡抚大人看到季兴邦出手针对的都是些年幼的孩子,觉得这些孩子便是学会了汉文化起了不臣之心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不影响他现在的政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第二便是——两种民族若是想要交流,只学口语也是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的,无需很辛苦地去学对方的文字,当然,有研究目的的他们这些官员需要好好学,但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需要。

孩子们现在其他族的字没学会几个,但是口语交流已经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了,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日常也足够用。

在这个年头里,百姓们的识字率也是很低的,所有汉族的人也并不一定需要会写汉字才能够互相交流——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也能与别人好好的说话呢。

所以百姓们要与其他的西南夷交流,只学口语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季兴邦推广对方语言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季兴邦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汉字注音法”。就是把西南夷各族的常用语言生硬的翻译成汉字,百姓们不用记住百夷族各族语言文字的语法,不用懂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只要记着那句话的发音就可以了。

就以与汉人接触最多的百夷族的语言来说。

汉语“我喜欢你”,用百夷语来说就是“高还来某”。“吃饭”就是“金好”。“祝你一切都好”就是“入里金旺”。“一、二、三、四、五”就是“冷、爽、桑、信、哈”……(注①)

然后,季兴邦总结了一两百句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场景,比如说问好、问天气、问路、问价钱等等,集结成一本小册子,在整个西南省发行。

这样一来,只要识汉字的人拿到这本小册子,就能根据读音简单的与遇到的西南夷众人交流。

百姓们不识字也没关系,季兴邦安排人经常在傍晚饭后大家闲坐时光在衙门口专门诵读这些,凡是有兴趣的百姓可以免费去听。

这样一来,想学西南夷语的百姓们可以免费学到西南夷各族的语言,而想学汉语的西南夷各族百姓也能免费学到汉语,大家其乐融融。

尤其是在一些边境地区,本来就有一些两族互市的情况。以前两族人买个东西,交换个东西前还要比划半天,鸡同鸭讲半天,很难交流。

但是这么一来之后,双方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多了。

以前两族人只知道对方简单的字词,不太明白对方的语法,说话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矛盾冲突。

比如,百夷族语和汉语的语序是不一样的,若是他们想要热情待客,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来我家玩嘛!”

但是表达出来就是“来家玩我嘛!”

他们想要表达的是“我杀鸡给你吃。”真正说出口的却是“我杀你给鸡吃。”这样一来,很难不闹误会。

可是现在季兴邦将常用的句型总结了出来,大家想表达什么可以说清楚一句完整的话,就不太有以前那般的歧义了,两族之间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矛盾也减少了很多。

就这样,时间匆匆的过去,转眼便是一年。季兴邦和时晗雪学会了三种西南夷族语言的口语和文字,季昀霆、季昀舒二人虽然只学会了百夷语的文字,但却学会了八种西南夷族语言的口语。

多学了这么多知识,一家四口都很有成就感。

季兴邦和时晗雪带着一双儿女在腊月的时候从西南省省府出发,千里迢迢赴京城去与其他的家人团聚了。

今年春节的时候,季爷爷、大房二房的长辈、柳条姐和百宝姐夫也会进京,可是个大团圆的时节呢,他们也一定要回到京城,不能错过这样合家团圆的大聚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走科举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重走科举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2章 学新知识

%